2.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德意統壹。
瘋狂的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貨幣資本,從而為工業革命積累了金融準備。從16世紀到19世紀,英國持續了近三個世紀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而且英國以前是以國王的名義借錢來彌補宮廷財政的不足。1694年,英格蘭國家銀行的成立,標誌著從國王債務制向國債制的過渡,從另壹個渠道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
英國政府大力開拓海外殖民地,積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為本國工商業尋找海外市場。同時,從各種渠道積累的財富大部分作為生產性投資,轉化為再生產資本。而法國用全部資金維持昂貴的軍隊和宮廷享受,西班牙用海外貿易剝削的巨額財富購買廉價的外國商品,沖擊本國市場。
工業革命用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是從手工作坊到大機器工廠的飛躍。這壹飛躍的實現與手工業作坊的高度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是工業革命不可缺少的技術前提。此外,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英國還以飽滿的熱情註意發展生產,從而刺激了機器的發明和新科學技術的使用。
早在15世紀,半農業半工業的農村家庭手工業在英國就非常普遍,起初主要是毛紡織工業。這個家庭的毛紡手工業隨著農民財富的兩極分化而變化。國內很多手工業者都成了為商人加工原材料的雇傭勞工。於是,毛紡商逐漸將個體的家庭手工業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了毛紡織工業的手工業作坊。這種手工作坊有分散和集中兩種形式。
16世紀,分散的手工業作坊占主導地位。隨著因圈地運動而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由大商人創辦的中央集權的手工業作坊逐漸發展起來,並達到雇傭1000多名工人的規模。到了17世紀,雇傭數百名工人的手工業作坊非常普遍。這些手工業作坊並不局限於毛紡織工業,而是在采礦、冶金、制鹽、造紙、玻璃制造、制硝、啤酒等部門都建立了巨大的手工業作坊。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不僅表現在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且表現在技術上的巨大進步。英國手工業作坊生產技術的進步,與大量歐洲大陸的手工藝人移居英國密切相關。中世紀末期,法國、荷蘭等國的手工業技術,尤其是絲織技術比英國先進,擁有許多能工巧匠。然而,頻繁的宗教戰爭迫使許多信奉新教的能工巧匠逃往英國避難。
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鎮壓荷蘭革命,大批荷蘭工匠逃往英國,此後定居英格蘭東部。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允許這些工匠定居,條件是每個戶外工匠負責培養壹名英國學徒。這些能工巧匠湧入英國後,極大地促進了英國手工業技術的改進和創新,使英國建立了壹些前所未有的新工業部門。英國的染織業?制糖業?陶瓷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荷蘭工匠的貢獻。
在17世紀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棉紡織業發展尤為迅速。18世紀初,只有100萬磅棉花被運往英國進行加工。然而,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手工作坊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了追求越來越多的利潤,資本家除了增加工人擴大生產規模外,還急於改革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發明了飛梭。凱發明飛梭後,壹個織布工可以做過去兩個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壹倍。後來凱的兒子對其進行了改進,發明了自動椽子箱,使用起來更加方便,也提高了編織能力。由於織造效率的提高,紗線短缺極其嚴重。
由於棉紗供應不足,紡織矛盾突出。這個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有的棉紡廠因為缺紗停產。棉紗價格大幅上漲,隨後紡紗工人工資也隨之上漲。這種情況對於追逐利潤的資本家來說是難以忍受的。為了解決棉紗短缺的問題,政府也采取了各種措施。1761年,英國“藝術與工業獎協會”為新型紡紗機的發明提供了兩項獎勵。
1764年,蘭開夏郡的詹姆斯·哈格裏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棉紡織技術的壹大飛躍,使棉紗產量迅速增加,引起紡織行業的壹系列變革,帶來巨大的社會影響。因為棉紗的生產成本降低,布的價格也降低,從而增加了對布的需求,需要更多的織布工。
隨著織工的工資隨著棉花需求的增加而增加,過去經營農業的織工逐漸放棄農業,成為雇傭勞動者。同時,珍妮機的使用擠掉了舊紡車,使那些原本從事家庭手工業的買不起珍妮機的紡紗工人也放棄了農業,去和擁有珍妮機的人壹起勞動,從而成為雇傭工人。織工和織布工遺棄的土地被農業資本家買走了,小農無力與大資本家的農場競爭。他們逐漸被排擠破產後,就成了農業或工業的無產者。
珍妮紡紗機雖然大大提高了棉紗產量,但紡出的紗不強、細、易斷。由於珍妮的機器帶動的沙錠越來越多,需要用手搖動紡車,人力越來越無能。因此,需要提高質量和功率。1769年,鐘表匠Richard Ackerett發明了液壓紡紗機。這種機器是水力驅動的,上面裝了很多羅拉,旋轉很快,紡出的紗很堅韌。
因為液壓紡紗機體積大,必須設置在可以用水的地方,不能像老式的紡車或珍妮機那樣安裝在家裏,而必須建立廠房,集中工人進行生產。這樣就為工廠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771年,阿克萊特建立了第壹家棉紡廠,成為第壹個使用機器進行生產的工廠主。雖然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線很強,但很粗糙。因此,提高棉紗質量需要技術創新。
1779年,工人塞米爾·克朗普發明了騾機。走錠細紗機結合了珍妮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紡出的棉紗強韌細膩。此外,它還提高了紡紗效率。起初騾機帶動二三十錠,後來隨著機器的改進逐漸增多。到18世紀末,已經有了能帶動400個錠子的紡紗機。自從走錠紡紗機發明和廣泛應用以來,以生產為主的紡紗廠數量迅速增加。
棉紗產量的大幅增長已經把織造拋在了後面,所以紡紗和織造之間出現了新的脫節。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對織機進行改進。1785年,牧師埃德蒙·卡特賴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不過這種機器很平淡,賣的不好。後來經過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的改進,這種織布機越來越完善,逐漸普及。
1803年,拉德克利夫還發明了整布機,霍洛克斯發明了鐵制織布機。改進的自動織布機比手工編織效率高40倍。機器在棉紡織業的使用引發了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很快在采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機器生產相繼開始。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機械化,壹個新的課題擺在了人們面前,這就是動力問題。
眾所周知,水受熱時會膨脹成蒸汽。其實這個道理人們早就知道了。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末,亞歷山大的希律王意識到了蒸汽的動力作用。在他的作品中,記載了他曾經制作了壹個靠蒸汽旋轉的玩具。文藝復興時期,列奧納多·達·芬奇試圖設計壹幅用蒸汽啟動大炮的圖畫。然而,利用蒸汽作為工業動力的實驗是近代才開始的。
尼斯·帕賓,法國物理學家,是蒸汽動力的第壹個實驗者。1680年,他在英國成功試驗了第壹臺能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蒸汽泵。然而,Papin的發明實際上並沒有用於工業。1698年,英國人托馬斯·塞維利亞(Thomas Seville)發明了壹種用蒸汽動力制成的水泵,但它不夠堅固,不能承受大量蒸汽的壓力,經常破裂。1705年,鐵匠托馬斯·紐科門改進了塞維利亞泵,制造出了第壹臺真正可以用作動力的蒸汽泵。
當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從事自然科學儀器的制造和維修工作時,他註意到Newco portal蒸汽機浪費了大量的熱量和時間,因為它需要產生蒸汽並將冷水註入氣缸。1765年春天,瓦特終於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安裝隔離式冷凝器裝置後,蒸汽不在缸內冷卻凝固,而是通過閥門進入壹個單獨保持冷卻的冷凝器,這樣就不需要降低缸內溫度,就能持續產生真空。
1769年,瓦特制造了第壹臺蒸汽機。這壹年,瓦特通過發明分離冷凝器,在革新紐科門蒸汽機的過程中獲得了他的第壹個專利。但這種蒸汽機仍然無法克服紐科門蒸汽機只是往復運動的缺點,無法使蒸汽機成為可以驅動各種工作機械的原動機。1781年,瓦特研制了壹套齒輪聯動裝置,可以將活塞的往復直線運動轉化為車軸的旋轉運動,因此獲得了第二項專利。
然後,為了進壹步提高效率,增加蒸汽機的功率,瓦特對汽缸本身進行了分析研究。1782年,瓦特試制了帶雙向裝置的新汽缸,將原來的單向汽缸組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將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改為高壓蒸汽,因此獲得了第三項專利。
1784年,蒸汽機再次改進,不僅適用於各種機械運動,還增加了自動調節蒸汽機轉速的裝置。1785年,建造了壹座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不久,蒸汽機被廣泛應用於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
瓦特蒸汽機的問世,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從此,只要有煤做燃料,就可以啟動蒸汽機。而且工廠也是根據需要建立的,不再受河流水力的限制。馬克思說:“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在他於1784年4月獲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他的蒸汽機描述為壹項特殊用途的發明,而是壹種廣泛應用於大型工業的發動機。”
蒸汽機的發明使機械化生產突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機械化時代,從而大大加快了工業革命的進程。隨著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推動了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
英國到處都建起了大型工廠。高聳的煙囪噴出濃煙,巨大的工廠轟鳴著,打破了原本中世紀田園生活的寧靜。以此為標誌,歷史進入了壹個新時代,人類社會進入了蒸汽時代。
煤可以說是現代工業的食物。沒有煤炭,就沒有大機械工業的發展,就沒有工業革命。正是因為英國的煤炭儲量非常豐富,才支撐了英國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中世紀時,封建統治者嚴令禁止采煤,因為燒煤會造成空氣汙染。但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英國對煤炭的需求擴大,煤炭工業發展迅速。從65438年到0846年,英國煤炭年產量已達4400萬噸,是歐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作坊已經不能滿足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管理生產,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工廠,安裝機器,雇傭工人集中生產。這樣,壹種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已經成為工業生產最重要的組織形式,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840左右,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經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有機器的機器制造業也建立起來了。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工業國家。機器的廣泛使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工業的技術面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工業革命導致的生產力大發展,給英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