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5 438+05 . 3 . 2美國“王儲”看中了老胡同。壹代奇女淩叔華去世25年後,曾經匯聚民國名人、文人墨客的時嘉胡同24號院伏苓公館,因為壹位客人的到訪,再次繁華起來。只是這壹次,是壹個外國人——美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而老伏苓早已換上了它的橫匾——時嘉胡同博物館。
2013年底,東城區朝陽門大街社區與美國查爾斯王子慈善基金會合作,完成了伏苓四合院舊貌修復工程和展廳布置。中國唯壹的胡同博物館——時嘉胡同博物館開館。於是,威廉王子訪問中國,這個胡同博物館成了他訪問的第壹站。威廉王子並不是唯壹關心歷史學家胡同博物館的外國名人。在他的周圍,泰國領導人和歐洲王室都曾是這裏的客人。中國官員也成了這裏的常客,北京市市長郭金龍曾三次到訪這裏。
走進這座有兩個院落的博物館,重新裝修壹個新的、寬敞整潔的院落,將西布利壹行人帶入老北京文化的濃郁氛圍中。步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壹幅線描的四邊形藝術畫。威廉王子呆了很久,贊不絕口。這幅畫是著名的胡同藝術家鄭錫澄所作。這幅畫的內容是伏苓的老房子。在藝術作品中,伏苓的庭院是循序漸進的。在最後壹個後花園,壹群孩子圍著壹棵棗樹,高興地喊著棗子。不用說,約會的孩子中肯定有年輕的淩淑華。
伏苓的大門原來在幹面胡同,後面有壹個花園。作為與鄧、許廣平、冰心詩集、林齊名的民國才女,淩叔華在這裏有壹間漂亮雅致的小書房。淩家的“小姐小書房”已成為京都知識分子的沙龍活動,其受歡迎程度甚至超過林的“太太客廳”。之後淩叔華結婚,父親淩付鵬將伏苓花園的壹部分作為嫁妝送給淩叔華,在時嘉胡同開了大門。
新中國成立後,淩叔華已經去了美國,老房子壹度變成了時嘉胡同幼兒園。在過去的50年裏,成千上萬的孩子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童年的歌聲,笑聲和美好的回憶,就像那些玩過棗的小姐姐們壹樣。直到現在,妳還能在院子的東墻找到幼兒園老壁畫的足跡。
從“輝煌”到“傳承”,從淩小姐的女兒院到胡同博物館,時嘉胡同24號完成了她最絢麗多彩的變遷。博物館最忠誠的守護者是管理者劉平泰。
兩年來,劉平夫人壹直在辛勤地守護著這座充滿京味的博物館。從收集胡同中的舊磚瓦,到實地精確測量數據和信息,劉平泰和他的同伴對每個關鍵點都壹絲不茍。就連院子裏的壹草壹木,都是按照淩叔華生前的愛好和老照片來造景的。
今天的博物館壹有八個展廳和壹個額外的多功能會議室。從主人淩叔華的印章,到胡同名人的字跡;從北京老字號的糧票、自行車等古董,到各個領域的喊話宣傳;從人藝劇場的精彩劇照到相關戲曲、評劇、曲藝團、相聲小品、書法藝術、美術繪畫的各種講座...這是壹座胡同文化藝術氣息濃厚的博物館,換句話說,是壹座北京的老式博物館。在劉平泰眼裏,這個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裝著老北京文化的前世今生,裝著胡同文化藝術的執著。
開業沒多久,有個90多歲的老太太,是清華的老教授。她參觀完後,劉平泰拿出留言簿,想讓她寫點什麽。老婆婆說:“不用寫了,我也送妳兩個字——榮華富貴。”
文化,藝術,執念,不能丟。劉平泰無疑是壹個忠實的傳承者。幸運的是,他並不孤單。他不是為了傳承北京胡同文化藝術而東奔西跑的獨行俠。
作為24號院的老街坊,84歲的知名胡同作家蘭基本上每天都要來壹次,有時甚至兩次,記錄和整理劉平泰講的短篇小說。蘭老期望根據自己的妙筆,把胡同博物館裏發生的事情編成音樂劇,把小故事講給每壹個熱愛胡同文化的人,讓胡同文化藝術發揚光大。
蘭老曾說:現在日常生活好了,北京故宮也越來越高了。我們不能失去北京的文化、藝術和癡迷。現在老人日常生活沒有壓力,想為社區做點貢獻。我也想告訴妳北京胡同的這種事。如今,早就退休的藍老,已經學會了當藍天白雲劇社社長。作為朝陽門這個劇社的負責人,他身兼導演、電影導演、觀眾坐席等多個職務,忙忙碌碌,樂此不疲地推廣著胡同文化藝術。
時嘉胡同也有著濃厚的文化創意氛圍,不僅有來自時嘉胡同中小學的,還有入駐胡同百姓劇場宿舍的雙新老藝術家,為這條普通的胡同增強了文化藝術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