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樂觀可以讓免疫系統更強。人的免疫系統與大腦相連,心理狀態也與大腦的狀態有關。有很多證據表明,當壹個人感到抑郁時,他大腦中的壹些神經遞質,如兒茶酚胺,會變得稀缺,從而增加內啡肽的分泌。當人體免疫系統檢測到內啡肽水平增加時,它會減少自己的活動。如果壹個人經常陷入悲傷等負面情緒,大腦中的內啡肽保持在較高水平,免疫系統的活力就會被逐漸消耗。
其次,樂觀可以讓人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壹項針對100名哈佛大學畢業生的35年長期跟蹤研究發現,悲觀主義者比樂觀主義者更不容易戒煙,更容易生病,而樂觀主義者習慣於控制自己的命運,更願意采取積極的行動,比如鍛煉,來保持健康,預防疾病。
第三,樂觀的人有很多社會支持。
最後,樂觀的人更接近“好事”。在積極的態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廣泛的社會支持的綜合影響下,樂觀主義者更容易遠離壞事。
當妳焦慮的時候,停下來。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主任丹尼爾·吉爾伯特做了壹個壹線研究。他調查了2000多人,發現很多人花46.9%的時間思考與目標無關的事情,比如別人在做什麽,人際關系,社會規範,面子等等。換句話說,讓我們擔心的不是這件事,而是我們對這件事的想法。
同樣,我們有時也會對別人說“妳讓我不開心”。其實並不是因為這個人讓我們不開心,而是因為我們覺得他做的壹些事情確實有別的意思或者傷害了我們,讓我們不開心。
那麽,還有其他不同的解釋嗎?我們能從中得到好的結果嗎?我們可以改變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各種可能性,也許還可以改變心情。
如果妳覺得想太多讓妳覺得有壓力,妳也可以把註意力放在讓妳開心的事情上,不去想讓妳煩惱的事情。如果妳喜歡喝茶,那麽妳可以慢慢喝茶;花時間品茶;如果妳喜歡聽音樂,那麽妳欣賞音樂;如果妳喜歡看小說,可以慢慢看。發現讓妳產生“祝福流”的體驗。這樣的經歷多了,妳的大腦就沒時間思考了。
還有壹個建議是,給自己三分鐘反應時間,讓激動的心情平靜下來,而不是帶著負面的情緒沖動去行動。如果實在不行,就強迫自己專心數數,數到壹定數目再說話做事。
當我們處於憤怒等負面狀態時,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傾向於專註於我們熟悉的選項,我們逃避的傾向很明顯。反之,當我們快樂積極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會更開闊,行為選項會更豐富,行動的力度和靈活性會更強,創新能力會顯著提高。
無論是負面情緒還是正面情緒,都是人類進化選擇的適應策略,都有積極的意義,所以不要逃避妳的負面情緒,所以我們需要壹些方法來扭轉興趣。
壹是自我認知的能力,即感知和認知自己情緒活動的能力。其實要有自知之明,既要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優點,也不要刻意掩蓋自己的缺點。
二是自控能力,即自律和妥善管理自己情緒活動的能力。
三、自我激勵能力,即懂得激發自己的潛能,對生活永遠充滿積極向上的精神。
第四,認知他人的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共情,能夠感受到理解他人情緒、願望和行動的傾向。例如,“人們分享同樣的感覺”和“然而我感覺到神聖獨角獸和諧的心跳”實際上是在談論移情作用。
第五,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壹個有人緣、有領導力、人際關系和諧的人,懂得如何通過“管理”別人的情緒,讓別人開心、滿意,讓別人快樂、幸福,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如何控制情緒是我們的必修課。
1,感知——控制情緒,釋放壓力。
當妳發現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不管導火索是別人還是自己,都不要排斥他,而是接受他,把他當成壹件很自然的事情去產生情緒波動。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所以要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因為這會阻斷理性思考。
可以慢慢深呼吸,吸入的空氣都是費用。如果能做腹式呼吸,吸氣時會有腹部脹滿的感覺,然後慢慢呼氣,吐出來後再吸氣,這樣做幾次深呼吸後心率會迅速下降。
2、互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抑郁的時候可以選擇壹個人獨處,也可以和好朋友好親戚說說話,但是不要隨意把負面情緒傳播給別人。
3.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
要了解別人的感受,首先要拓展自己的閱歷,接觸和了解社會。只有經歷的足夠多,生活的豐富多彩,才能以同理心去揣測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有科學家發現,長期閱讀小說的讀者能更好地解讀他人的心理活動。看小說的人越多,越善於觀察人心。
4、接納——看清它,才能戰勝它。
焦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妳甚至不知道自己處於焦慮狀態,完全被焦慮所控制。這是非常危險的。接受現狀並不意味著屈從於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是弄清楚現狀。無論我們有多難過,多痛苦,多恐懼,多焦慮,都要清楚自己內心的經歷和感受,這樣才能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轉化自己的情緒。
5.管理——控制情緒活動,積極解決問題。
當我們能夠通過情緒風暴相對冷靜客觀的面對現狀的時候,就應該開始研究現狀,分析這個問題的原因,然後對癥下藥。
還有壹種情況。有時候壓力源不是我們的。比如新冠肺炎造成的疫情,很多人的焦慮可能來自於其他人的行為(比如鄰居沒有采取防護措施)。止損也很重要。我們要有遠離和忽略這個壓力源,保護和照顧好自己的技巧。
遇到挫折怎麽辦?
人在經歷特別難以忍受的痛苦時,十有八九會大喊大叫,或者躲在家裏躺在床上不見人(行為倒退);當我們感到憤怒和不開心的時候,我們會毫無節制的去超市買東西,或者罵人甚至攻擊別人(發泄)。這些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不利於身心健康,對我們的人際關系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要想打敗這些惡趣味,就要學會主動化敗為勝,提高自己的心理韌性,把挫折變成機遇。
1,分離。當妳受到傷害或打擊,感到痛苦和沮喪的時候,請第壹時間對自己喊壹聲“停下來”。妳不必把這些情緒藏在心裏,妳可以大聲喊出來(前提是不影響周圍的人),通過這種方式阻止挫敗感的蔓延。
然後妳要問自己幾個問題。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結果?誰應該對此負責?我能控制和改變什麽?什麽需要別人的配合?還是根本不關我的事?通過冷靜的回顧原因,背景和自己能做的事情。妳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防止以後再發生這樣的傷害。
2.賠償。強調壹些妳為了彌補壹些客觀或主觀存在的缺陷而不得不具備的有價值的品質。
3.升華。把個人的欲望和沖動變成可以被社會接受和贊揚的目標。
4.幽默。善用幽默語言緩和氣氛,化解焦慮,如調侃、自嘲,成為壹個有趣的人,用幽默讓生活變得輕松。
5.利他的公益行為。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從幫助別人中獲得快樂。經常做誌願服務的老人死亡率比別人低44%,做兩次以上誌願服務的老人死亡率比別人低63%。每周鍛煉四次,死亡率可降低30%,參加宗教活動可降低20%,戒煙可降低49%。也就是說,助人為樂的健身效果僅次於戒煙。如果經常幫助別人,恐怕連死都要望而卻步。
如果妳把這些拯救“不快樂”的方法運用到自我情緒的控制上,妳會覺得生活仿佛煥然壹新,科學地理解對情緒的認知,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己,“控制”他人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