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韓愈的“仗義執言”理論是如何體現的?

韓愈的“仗義執言”理論是如何體現的?

這個成語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看孟冬野序》。本文開頭就說:“凡不平,必有聲。”說“有不平則鳴”是什麽意思?《現代漢語詞典》說“對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憤慨”。在解釋“不平則鳴”時,慈海先引用韓愈的原話,然後說:“後來指遇到不平時發出的不滿的聲音。”《辭源》的解讀也差不多。這些字典解釋的只能說是“不平則鳴”這個詞的後義。在文學批評研究中,人們常常以“不平則鳴”來說明詩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的人生經歷在創作中的積極作用。並將其視為與“憤而著書”、“窮後打工”相同的理論來源這種解釋在壹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仍需略加分析,才能更全面準確地理解“不平則鳴”的本意。

“不平則鳴”這句話的原意是什麽?如果簡單地把“不平則鳴”理解為對不公平事物的憤慨,《送孟冬野序》中有大量無法解釋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卷四《送孟冬野序》壹文中說:

韓文公《送孟冬野序》曰:“事不平,則聲也。”但其雲:“唐虞時,怪陶、虞善唱,而我佯唱,我佯唱於邵、伊尹、桑周。”又雲:“天將和其聲,國將興邦。”但是,並不是所謂的“沒有”。

洪邁認為,韓愈說“事不平則鳴”,但本文把臯陶、大禹、殷的伊尹、唐瑜時代的周公都視為“好歌手”。這些人都是成功的政治家,似乎很難把他們和“不公正”聯系在壹起。而且文章裏說的是“天道及其聲,必使國家昌盛”之類的,更不要說“不義必使國家昌盛”了。洪邁認為韓愈舉的例子與“不平則鳴”的說法並不相符。

韓愈的文章有沒有矛盾,要看“不平”二字的內涵。錢鐘書先生在《詩可以怨》壹文中說:“韓愈的‘不平’和‘委屈’是不相等的,它不僅指憤怒,還包括歡樂。”換句話說,“不平”就是人的心靈處於不安的狀態,產生情緒。錢先生的解釋很有見地,糾正了以往對“不平”的壹些狹隘理解但是,韓愈的“不平”並不局限於人的感情問題,可以在錢先生的基礎上進壹步分析。

我認為“平”的意思是普通、平靜、平衡、平凡等。“不平”指的是不同尋常的好,可以指事物被抑制或促進,或者事物在發展變化,或者充滿矛盾。簡而言之,“不平”指的是範圍廣,而不是逆境。

“有不平則鳴”是指當自然、社會、生活處於不尋常的境地時,壹定會表現出壹些東西。

我們以《送孟冬野序》為例。就自然而言,草木在風平浪靜的情況下是無聲的,但卻是“風刮的聲音”;靜水無聲,卻“風蕩”;大自然為什麽會“春有鳥唱,夏有雷唱,秋有蟲唱,冬有風唱”,是因為它處在壹個變化的過程中。“四季推掉,必有人不能平起平坐!”“不平”是因為自然界的內在矛盾而形成的。

人類社會也是如此。當它處於變化和動蕩的狀態時,總會出現壹些“好聽”的數字。這可以是盛世,比如唐虞的臯陶和大禹,殷商的伊尹,周朝的周公。也可以是與時俱進,比如“周的激情,孔子的弟子”;結尾,莊周用他那句荒唐的話唱了;楚為大國,其亡亦稱屈原”。可以“以道言之”,孟子、荀子;可以“唱得有技巧”,比如楊朱、老子、韓、張儀、蘇秦;也可以用詩詞傳唱,如司馬遷、司馬相如、楊雄、陳子昂、李白、杜甫。

韓愈認為孟郊是壹個善於歌唱的詩人,但不知道上天是要他“歌唱國家的富強”還是“歌唱自己的不幸”,但這兩種情況都不會影響孟郊的“歌唱得好”,所以勸他不要因為身處逆境而“喜”或“悲”。在這裏,韓愈並不是簡單地強調“不幸”對詩人的作用。為什麽後來的讀者理解“不平則鳴”的含義往往側重於不幸和怨恨?這是因為孟郊本來就是壹個貧窮的詩人,他的詩大多是貧窮的聲音,韓愈也對他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不平則鳴”的理論具有壹定的理論意義:對於文學創作來說,在動蕩的變革時代容易產生偉大作家的作品;作家的好作品,大多產生於不尋常的(不僅僅是“不幸”)人生經歷,沒有波瀾的平凡或平庸的人生,很難產生精彩的作品。

趙翼說:“國家是不幸的,詩人是幸運的。”動蕩的時代給詩人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和動力,所以他們往往會創作出震撼心靈的作品。這當然很有道理,但壹個繁榮且相對自由的時代,也可以產生大詩人的作品來“歌頌國家的繁榮”。中國古代的盛唐也是文學的黃金時代,足以證明這壹點。就詩人的創作而言,“窮而後工”是普遍現象(當然也有很多人窮而後工),但只要不是過著平庸平庸的生活,只要能敏銳地把握時代和生活的變化,抒發自己的情感,也能寫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