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人行為類型是否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文化氛圍?
2.是否給個人及其生活帶來了明顯的阻礙和困擾。
3.不管是可以追溯到童年還是青春期,
4.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5.不能歸因於其他精神疾病或藥物誘發或軀體疾病。
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壹個特點是,在他們眼裏,生活是由壹群麻煩組成的,而這些麻煩之所以被稱為麻煩,是因為它們需要消耗能量,與責任有關。說到責任,他們需要承擔。服用它可能會讓他們失敗,受傷,失控,但還沒有嚴重到讓他們不顧壹切去死的地步,所以他們避免服用。
回避型人格的另壹個特點是在人際關系中容易受到傷害。壹方面是基於過分敏感,在乎別人的感受,另壹方面是基於內心的自卑,這也是回避的主要原因。可以用壹句話來概括:自尊心強但不自信。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造成的心理傷害,進而回避社交活動和人際關系,也類似於人們常說的“blx”。與其冒險做壹些可能會傷了妳的玻璃、傷了妳的心的事情,不如什麽都不做。
對於很多人來說,花壹些時間、精力和投入去參加社交活動或者增進與他人的交流,是很自然的事情,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好處。而回避型則沒有這樣的認知。在他們看來,這是非常刻意的。雖然有好處,但更多的是未知的風險。與他們心中設想的巨大風險相比,這個收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消極的心態加劇了他們的回避特征,這也涉及到壹個“心能”的問題。回避型人格的精神能量相對較少,因為他們在很小的時候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或者被過度控制,無法安全適度地探索外部世界,導致他們成年後習慣性地回避探索外部世界,寧願蜷縮在自己的小世界裏自娛自樂或者自憐自艾。
他們的精神能量不足也源於他們自身對失敗的過度恐懼,所以如果他們無法朝著目標前進或者稍有失誤,他們就會選擇立即放棄。比起失敗帶來的痛苦,他們根本什麽都不做。
然而,心靈的能量與身體的能量相反,後者使用得越來越少,而前者由於適度使用刺激,可以產生更多。而回避型很少去也不願意用自己的壹點點內心能量,外界刺激不足。久而久之,就直接耗盡了。
還有壹種是妳為了避免再次被同樣的痛苦傷害而逃避,或者妳試圖逃避卻失敗時的壹種精神不穩定反應。這就構成了雙重逃避的心態。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為了不看到花雕謝,不能直接選擇。這是因為他們不忍看到花雕謝的痛苦,也是因為他們期待花永遠盛開。
回避型
回避型依戀最常伴有回避型人格,部分回避型人格表現為焦慮型依戀。這些人天生的神經質和焦慮,也來源於從小父母的負面教育。他們善於揣摩文字和感情,過分在意他人的感受和態度,強烈需要他人的認同感,這類似於依賴型人格障礙,也是壹種最常伴有焦慮依戀的人格障礙。兩者的區別在於,依賴型人格障礙有強烈的以焦慮依戀控制的欲望。
回避型依戀可分為疏離型和恐懼型。大多數回避型人格在親密關系中呈現恐懼-回避型依戀人格。他們內心渴望親密關系,但親密關系比人際關系更需要更緊密、無保留的接觸,更大的開放,更深的接納對方。
這與他們的回避特性相違背,所以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在自己和對方之間築起壹道墻,保護自己遠離讓自己極度不舒服的部分。這樣,關系中的另壹方就會產生被忽視甚至被拒絕的痛苦意識,時間久了就會選擇離開。
回避不會意識到自己築起的那堵墻對親密關系和對方造成的傷害。他們會覺得對方離開了我,他們早就知道這是結果。沒人會愛我,付出會很痛。因為他們缺乏對他人的同理心,可以說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沒有被培養這種同理心,不知道什麽是同理心。
恐懼-回避型依戀在親密關系中非常害怕被拋棄,所以與其害怕對方離開,不如先離開。但如果對方真的離開了,就會陷入痛苦的糾結。想好好的親密關系,卻不敢吐露心聲。想被關心,卻不敢依賴對方。即使對方對自己表現出了很多的愛和關心,我還是在心裏懷了無論如何離開都會受到傷害的想法。渴望但又害怕親密是他們的主要特征,他們經常和對方拉扯糾纏多年。
因為渴望被愛,很多恐懼-回避型依戀人格會在內心構建壹個親密關系的完美個人設計,並有意無意地放在關系的另壹方,造成意想不到的崩潰。
這不同於另壹種疏離——回避依戀,可以說是基本上完全的超脫。
回避型人格和回避型依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回避型依戀試圖通過自身強大的壓抑系統,達到壹種虛假的獨立,沒有親密欲望的狀態。回避型人格因為害怕失敗而選擇逃避,但因為害怕不好的結果而無法付諸行動。
如果說他們之間有什麽共同點的話,那就是他們都采取逃避的態度,缺乏積極的意誌,精神能量薄弱,極度害怕受到傷害。
然而,妳真的要這樣走下去嗎?
勇敢的回到那遙遠的過去!把那些過往的經歷挖出來,直面痛苦,痛苦就無處可藏了。也許回避曾經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壹種防禦,但它們也會讓妳失去未來。想想自己過去勇敢挑戰過的事情,努力增加自己氣質的穩定性,找回生活的主動權。
花開花落,冬去春來,符合順應自然的規律,就像歡樂和悲傷是人類同樣的經歷。清晨叫醒妳的第壹縷陽光和慢慢沈入地平線的最後壹抹夕陽;大雨中的磕磕絆絆,花叢中的軟語,是人生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