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次放學,幼兒園老師跟我們說,小靜這幾天喜歡吃手指,她會幫我們糾正他。我們也需要註意。
後來通過幼兒園發的壹些視頻,我們發現小靜在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時,吃手指或者咬衣服角的頻率明顯增加。比如教外教的時候,他聽不懂老師說什麽,同學也不在他們班。他經常在課堂上吃手指。
大概過了兩三個月,孩子吃手的頻率大大降低,現在基本不吃了。只是在陌生的環境下緊張的時候偶爾會咬衣服。
為什麽小靜可以“輕松”克服吃手的不良行為?而且是在成年人沒有過多幹預的情況下。
我認為我們的態度很重要。
老師剛跟我們說孩子喜歡吃手指頭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感到焦慮,想馬上制止他吃手。壹方面,基於我們對孩子的寬容,我們覺得吃手不是什麽大問題;另壹方面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為什麽要吃手指,怎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當妳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改變不良行為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急於去糾正他。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因為壹旦我們錯誤地介入,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現在我們知道他在面對陌生環境和壓力的時候喜歡吃手指。這是他緩解壓力的壹種方式,有助於他在陌生的環境中緩解壓力。
如果老師告訴我們這個問題,我們會像仇人壹樣,不斷問他為什麽吃手,有什麽危害,急於糾正他吃手的問題。我覺得很可能會造成更不良的後果。
比如他會固化自己喜歡吃手的事實,吃手的頻率可能會更頻繁;他會認為我們不理解他,會抵觸告訴我們他吃了手,從而疏遠我們;當他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壓力吃手,我們說他吃手,他很難緩解壓力,對陌生環境產生恐懼...
至於這麽嚴重嗎?是的,孩子教育的細節很重要。如果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壹些細節,很多後果是不願意承擔的。
父母應該避免的錯誤行為。
吃手指,撿地上的東西,不註意衛生,害羞,看電視...在我看來,這些孩子的日常現象都不是問題。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沒有必要馬上制止他們或者糾正他們的行為。
以吃手指為例。壹些父母急於阻止他們的孩子。壹是他們宣揚:“吃手指不衛生”、“吃手指很醜”、“吃手指會導致手指發育不良”...孩子不聽就打罵,甚至說“我叫妳不要吃手指,妳死活不聽。”
孩子撿起地上的東西制止:“趕緊扔了”、“地上的東西臟了”、“妳怎麽不說為什麽”...
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好奇心是壹種非常可貴的品質。如果我們總是急於阻止孩子,就會阻礙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父母這樣做,就是把孩子封閉在自己的認知世界裏,我們會害他。
幫助孩子糾正不良行為,從放松我們的心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