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有什麽好的閱讀方式?

有什麽好的閱讀方式?

讀書要看需要和興趣,否則很枯燥,方法當然重要。努力學習是沒有用的。

壹些實用的閱讀方法。如果能習慣使用,不僅能減輕考試壓力,還能事半功倍地投入到更重要的知識中。

首先,用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清晰的課程更容易記住。但理解其實不是輔助記憶——理解是記憶的替代品。死記硬背的理論,不僅難以準確記憶:需要的時候,壹點幫助都沒有。理解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含義,妳會突然覺得自己的記憶力如有神助。原因很簡單,理解的東西不用背。但是,對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和準確度。理解的越深越準,記憶的越清晰,運用起來就越得心應手。所以閱讀要融會貫通——要理解不同重點之間的理論關系;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晰。

在這些方面很容易取得顯著的進步,學生也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只要他能改掉三個壞習慣,壹年之內就會完全不壹樣。

第壹個壞習慣是上課“瘋狂”抄筆記。筆記是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做筆記有壹個無法彌補的缺點——聽課的時候太分散註意力了!把自己不懂的東西抄下來,忽略了演講者的要點,是得不償失的。我相信這是普通香港學生的壞習慣。比如有幾次我故意在黑板上寫了明顯的錯誤,但是200多個學生沒有壹個發現。我只是低著頭,抄筆記裏的錯誤。

筆記有兩個用途。(1)會理解內容,註意要點。但是如果妳覺得僅僅記住要點會分散註意力,妳就應該放棄記筆記。要明白演講者的內容是不會在幾天內忘記的。很多演講者的資料可以在書上找到,但是書上沒有的可以在課後補充。老師和書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維和推理方法。上課聽不懂,看到太多同學提問,可以把筆記上的歧義寫下來,課後再問老師或者同學。換句話說,寫下妳不明白的比妳已經知道的更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是把課程中的每壹個題目都單獨看,忽略了題目之間的聯系,所以理解不能融會貫通。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們把每壹個題目都單獨閱讀,死記硬背。他們看到試題,不管問什麽,只要是看起來和某個話題有關的,就會“燒水”,希望“撞見”——這是第二個最明顯的壞習慣的例子。

要改變這種壞習慣,在看完壹個題目,壹本書的壹章,甚至壹章中獨立的壹節之後,要花壹點時間去思考節、章、或題目之間的關系。對這些必要聯系的壹點點了解將會使理解突飛猛進。這是因為在任何學術範圍內,人類根本知之甚少。單獨看的時候會覺得太多了,很難記;連貫在壹起,知道和記住的就少多了。任何壹個獎學金都是由幾個單元組成的,然後驅動著申請的千變萬化。妳學得越好,妳知道的基礎越多。如果忽略了話題之間的連貫性,就進不了門。

第三個壞習慣,主要是指大學生,就是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比較輕松或者講課很漂亮的老師。其實設置好某個系之後,選課要以老師的淵博知識為基礎,其他的都不重要。如果妳跟大師學,妳會得到十壹分之壹或者二分之壹,這遠勝於跟壹個平庸的人學。這是因為在任何學術領域中分離出來的各種學科都是通過不同的路線達到同壹目標的。認識的成長是知道相似點,而不是求異。如果壹個老師沒有相當的技巧,他無法啟發學生在不同的學科之間找到壹個通用的理論。

第二,興趣是由思想的集中點燃的。

我們都知道自己感興趣的科目會考得更好。但是興趣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有當妳總是想專註於壹門學科時,妳才能產生興趣。可以培養的是專註力。無論任何壹門學科,無論它離妳的興趣有多遠,只要妳能全神貫註,妳的興趣就會飽滿。

在壹本書前走神幾個小時,遠不如全神貫註幾十分鐘。認為自己學習時間不夠的同學,都是因為不夠專心。即使在大學,每天課後集中註意力兩三個小時也足夠了。培養專註力也很簡單。壹、分配時間——閱讀時間不多,但要連貫。當妳知道妳會被打擾的時候,妳不應該閱讀。第二,不打算學習的時候盡量把書留下——“餓書”可以加強妳閱讀時的專註力。第三,如果妳在讀書的時候覺得有點舍不得,那就幹脆不讀,等心情好壹點的時候——厭書是大忌。記住,只要妳能集中註意力,閱讀所需要的時間是很少的。

把手表放在桌子上。先看看表,再開始看書或者做作業。如果妳發現自己經常可以30分鐘忘記手表的存在,說明妳的專註力已經很小了。如果每次學習都能完全忘記外物1小時以上,就不用擔心註意力不集中了。

第三,問比答更重要。

很多同學不敢問問題的原因是老師或者同學覺得他太膚淺或者太笨,不會讓人發笑。但是不問的學習不是真正的學習。提問的第壹黃金法則就是臉皮要厚哪怕問題很淺,不懂就問;不管誰能給妳答案,妳都可以問。

從來沒有太淺的問題。相反,學術領域的許多重要發現,都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淺薄的問題問出來的。學術上的進步,往往是靠瞎打卡殺大師。許多做高級研究的學者想教書,因為年輕學生可以問壹些淺薄的問題,而壹個知道得太多的人卻不能。雖然沒有問太淺的問題,但是愚蠢的問題數不勝數。學習的壹個重要目的就是學習什麽問題是愚蠢的或者是多余的。不提問,難學玄機。

老師不可能因為學生多,就在每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同學提問前要做好準備。這項工作是學習中的壹個重要過程。孔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而知之!”區分“知道”和“不知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提問前做好準備。這個準備過程大致有三個步驟-

第壹,問題可以分為三類——A,“什麽”,B,“怎麽做”(How?),c,“為什麽”(為什麽)。學生應該首先決定這是什麽樣的問題。a類問事實;b類問方法;c類問理論。問題壹確定,學生就應該馬上知道自己的“無知”在哪裏,從而避免迷茫。如果妳想問壹種以上的問題,妳應該把問題分成幾類。這壹點可以表現出妳的“不知道”。第二,盡量給問題增加特色。換句話說,妳想問的點是越尖銳越好。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不是很容易在書上找到。如果是這樣,就不要花老師的時間。壹般來說,用上面的步驟發問題,答案是妳很容易就能找到的。如果還是要問老師,提問前的準備會讓他覺得妳是壹個願意教的孩子。

四、本書分為三個閱讀部分——大意、細節和要點。

學生在書前坐下,拿起尺子,用彩筆劃下劃線等強調標記。我看了壹遍,每壹行都做了標記。這是毀書,不是讀書。這本書應該分成三部分來讀。

第壹次閱讀是快速閱讀,閱讀主要思想,但請知道妳讀的章節是關於什麽的。快速閱讀就是翻書,跳讀;讀單詞而不是整個句子,以便獲得壹個總的印象。習慣了,速度可以驚人。讀大意,快速翻兩三遍比翻壹遍好。第二遍閱讀是慢慢讀,讀細節,以便理解內容。在第二次閱讀中,妳可以用鉛筆在頁面旁邊畫壹個問號,但其他下劃線或標記不可用。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直到這最後壹關才會加上強調標記,因為哪壹點是重點只有仔細閱讀後才能選出。之所以需要先過兩遍讀,主要是因為如果不經過壹快壹慢,很容易選錯調。

在大學裏,選書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要重讀再讀;普通的快速閱讀就夠了。研究生院的壹等生往往會花更多的時間看書。

以上我建議的閱讀方法雖然以大學生為主,但大部分也適合中小學生。小華需要壹兩年的時間養成這些讀書習慣,妳會發現讀書的樂趣真的很難把別人當人道主義。

首先要處理好閱讀的數量和質量。讀書應該有量化的要求,因為壹個人的成長需要廣博的知識。同時,在信息時代,圖書出版的種類和內容越來越多,圖書出版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所以多讀書非常重要。普通人說廣泛閱讀能讓妳成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讀書不能壹味追求數量,囫圇吞棗、壹帶而過的方法不可取。要註意閱讀的質量,尤其是那些質量高、知識含量高、值得品味的書,要認真讀,要理解,有些句子或內容恐怕要背。

以上講了閱讀方法的基本要求。但是不同的書有不同的閱讀方法。主要看這些書是否與我們的學習興趣和未來發展息息相關。如果書比較遠,可以粗略瀏覽壹下,了解整本書的大致內容。這種閱讀方法叫粗讀;另壹種叫深度閱讀,即在把握內容主旨的基礎上,對重點內容能有深入的理解;第三種是精讀。理解了重點內容之後,就可以把各個部分整合起來,形成整體的理解,記住所學的內容,體會所學的內容。我們也可以聯想,質疑,寫下我們的經歷。這樣,妳會從閱讀中收獲更多。

當然,好的閱讀方法不僅僅是以上三種,還有總述、提問、閱讀、復述、復習等五步閱讀法。將書中的知識歸納成壹個框架,在閱讀過程中隨時將合適的內容放入其中的“框架閱讀法”;以及比較幾本觀點相似或相反的書的“比較閱讀法”;不妨試試邊閱讀邊質疑書的內容的“質疑閱讀法”。另外,妳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創造更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