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陜北的油包子是什麽來歷?

陜北的油包子是什麽來歷?

陜北人吃的食物往往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原料、制作方法甚至吃的時候各種講究都和其他地方不壹樣。“黃饃饃和油饃饃”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兩種,也是陜北人最喜歡的兩種。陜北人壹說,就很開心。xi安有很多陜北人,包括陜北幹部。他們從老家帶來的食物,往往是“黃包子、油包子”。我媽是陜北人,她活著的時候最喜歡吃的就是“黃饅頭、油饅頭”。我表哥從陜北來Xi安的時候,經常帶這樣的禮物。

“黃饅頭、油饅頭”都是小米做的食品。陜北盛產糯米。簡單來說,用糯米粉做的饅頭叫“黃饅頭”,做的油餅叫“油饅頭”。從最南的縣城到最北的縣城,整個陜北地區也不例外。

糯米饅頭和糯米糕的制作和食用有很多講究和學問。

小米有兩種,壹種叫硬小米,壹般加工後叫小米,多用於煮小米粥;壹種叫軟小米,加工後叫軟黃米。做“黃饅頭、油饅頭”都需要這種軟黃米。也有軟黃米混硬黃米的。比如衡山縣的黃包子,就是用新的硬黃米和壹點軟黃米做的。先說“油饅頭”,也就是油餅。在陜北,油餅都是用軟黃米做的,但“軟”和“硬”有不同的區別。在陜北,人們通常吃“硬”油餅;南部靠近關中的幾個縣,包括黃陵縣、富縣、宜君縣、洛川,都吃“軟”油餅。

所謂“軟”油餅和“硬”油餅的壹個明顯區別就是“硬”厚,“軟”薄。有壹種說法,甘泉北部的油餅是“鞋底”,甘泉南部的油餅是“鞋墊”。但這只是兩者形式上的區別。主要本質區別是“硬”的做的時候不發酵,軟的發酵。所以,“硬”的油餅更容易消化,可以多吃;“軟”油餅不容易消化。雖然好吃,但是壹定不能吃太多。

“軟”油餅的生產工藝復雜。第壹步,將軟小米研磨過濾成細粉。先去皮,用清水浸泡至能用手搓成面粉,撈出瀝幹,再磨成小米粉。此時的小米粉還比較粗糙,要用細蘆葦慢慢稱。清水浸泡,把握好時間。如果時間太長,浸泡太粘,就不能磨起來,也不能過蘆葦。壹般第壹天晚上泡七八個小時左右;第二天淩晨就磨好了。改革開放前,大多是在農村常見的石磨上磨,或用驢蓋,或人推。現在轉小鋼廠方便多了,但是普遍認為沒有以前好吃了。

第二步是蒸蛋糕。過程並不簡單。先取出四分之壹的面粉碎做成“軟”餅,用開水攪拌成稠糊狀,鋪在蒸籠上蒸半小時。籠布必須放在籠抽屜上。然後將蒸熟的四分之壹熟面團和未熟的四分之三熟面團混合均勻,放入鍋中,放在熱炕上,蓋上被子,讓其發酵。發酵後放入蒸籠,蒸熟,取出晾幹,不燙時卷成手、臂狀的條狀,放涼透。這是軟小米餅。

以上蒸的過程很有講究,還有壹些有趣的說法。蒸四分之壹面粉的過程叫做“蒸角”。為什麽?因為生粉是半幹半濕的,可以堆在案板上做成錐形。只要切掉壹角,就是四分之壹。

第三步,炸油餅。將軟黍餅切成約半厘米或更薄的塊,在油鍋中炸至黃亮,然後取出。此時的形狀像梳子,上部呈橢圓形。因為質地很軟,用筷子夾在中間,提起來自然折疊;它本身是甜的,可以不加糖吃,也可以加蜂蜜吃。

“軟”餅的制作方法是“油饅頭”,然後“軟”饅頭的制作方法是“黃饅頭”。

這種“軟”饅頭,即“黃饅頭”,其實就是饅頭的壹種。豆沙壹般用於包子。或者淡綠色的卷須,煮熟後變成棗紅色。或者綠色的紅豆,煮熟後會變紅。盛產大紅棗的土地,方便用泥包紅棗。將發酵好的碎面粉揉成包子形狀,包好餡料,放入籠中蒸熟。蒸的時候,壹定要在饃饃下面墊壹片梨葉。還有玉米皮,梨葉最好吃。為什麽要墊?因為這種“軟”包子太粘了,如果不加墊,就很難從蒸籠上拿下來,拿起來吃就更難了。所以這個坐墊要跟著“軟”包子壹起,直到人吃到“軟”包子。為什麽用梨葉最好?由於這種梨樹的葉子又圓又大,又扁又厚,表面光滑,質地堅實,無異味,曬幹後不變形,其優點在葉子中十分罕見,非常適合制作陜北人吃的“軟”包子。這絕對是獨壹無二的。所以,在關中附近的幾個縣,梨樹落葉時,人們總要把它們撿起來,穿起來,掛在避光通風的地方,準備做“軟”包子。可想而知,人們在使用梨葉之前,用了很多其他的東西,包括各種樹的葉子,最後發現梨葉是最好的。這裏有壹個漫長的認識世界的過程。

黃陵等地的人們在春節和清明節期間都吃軟油餅和軟饅頭,即“黃饅頭和油饅頭”。所以這兩種食物的制作幾乎是同時進行的,總是用發酵的碎面粉,有的做“軟”餅,有的做“軟”包子。其目的是為了自己吃飯,走親訪友,祭奠祖先。其他時候,人民沒有制造和食用它。過去,祖先被供奉在墳墓裏。這時候把“軟”餅、“軟”包子捏起來扔掉,也是壹種姿態。第二種是在祠堂或家族祖先面前作為祭品,祭品完成後再自己食用。

有幾種情況特別引人註意。第壹,除了春節和清明節,沒有做飯吃,說明“軟”餅和“軟”包子,很大程度上是和祭祖結合在壹起的。二是制作中間要堆起壹個類似陵墓的圓錐體,讓人想起黃陵縣的黃帝陵,想起對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敬仰和懷念,當然還有自己家族的祖先。

需要指出的是,在陜北其他壹些地方,這種食物也經常在婚喪嫁娶時制作和食用,並不局限於春節和祭祀。在陜北,這種食品因其原料精細,制作精美,既是民間食品,又是高檔食品。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發展,陜北這種高檔的民間食品從陜北傳入大中城市。現在xi安有很多專門做陜北菜的餐館,這樣的“黃包子、油包子”隨時都可以吃到。

以上,陜南壹些縣制作和食用“軟黍”油餅、包子的情況,主要由白先生提供。還有紀壇、範君誠、李芳如先生、韓女士,他們都是延安民俗學會的會員。延安民俗學會的許多成員知識淵博,經驗豐富,學會的工作相當活躍。近年來,他們編輯出版了《陜北民俗探源》、《陜北民俗聚趣》、《韓琦詳道》等多部作品。他們對陜北民俗的深入調查研究和詳實的材料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