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沒玩過佳能,但有從尼康換到徠卡的經歷。
壹個是借鑒盲拍。剛開始不適應徠卡的手動對焦,但是真的放慢了拍照的節奏,有意識的向盲拍學習,把註意力從風景轉向人文。體驗不錯。
二是學會用腳縮放。徠卡M是定焦鏡頭,我想得到更好的構圖。此外,徠卡M沒有焦距太小或太大的鏡頭。圖片大小合適,只能用腳縮放。
三是要更加謹慎。徠卡M只有2400萬像素,連拍功能弱,設備貴。多註意壹下快門的使用頻率,如果對第壹次不滿意就再按壹次快門。少量之後就好辦了。
第四,照片更清晰。不清楚徠卡相機是真的好還是鏡頭出眾,照片比尼康清晰。然而,徠卡·M拍攝微距幾乎是不可能的。我試過拍梅花,不太理想。
第五是欣賞徠卡的色彩。徠卡有迷人的色彩,這是這些年來我使用徠卡的最大回報。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有性格偏好。在我看來,徠卡的色彩表現像油畫壹樣厚重,照片飽和度也比尼康強。不能熟悉PS技能,只能靠相機給我帶來驚喜。
我是壹個多修用戶,佳能1ds3,5d3,eos3,索尼a7r,富士xt2,松下g9,徠卡me的用戶。除了松下,每臺機器都用了很長時間了。我來說說我的感受吧,
1.當時壹時沖動買了徠卡,現在覺得肉疼。直到現在我只有壹個35mm的f2鏡頭,太貴了。
2.從參數上來說,徠卡不能說是最好的相機或鏡頭,尤其是機身。看dxo。
3.很多人為了反駁徠卡的顏色,做了很多ab對比。說實話,我看完也說不出區別。我用過我,m9,mp,m10,mm,sl,Q,雖然每個顏色都不壹樣。但我的直觀感受是,只要我的me在iso640以下,徠卡的顏色永遠是驚喜。當我ps的時候,其他相機基本上很難帶出徠卡的感覺。調徠卡的時候基本都是微調,顏色沒有原來的好。
4.徠卡是給妳自己的。不喜歡就不要買。不要為了徠卡的名聲而買它。只有當妳玩了壹會攝影,熟悉了理論知識,再去實體店感受壹下純正的徠卡血統,也就作罷了。最後決定。
5.還在用我,壹是因為他是ccd,二是現在年紀大了,心疼錢。徠卡太他媽貴了。雖然我覺得不可替代,但是比例很小。現在我用富士帶23mm最多,主要是為了方便。
6.說到畫質,就不用擔心了。現在技術進步了,m43的畫質都不錯,更不用說apsc和全畫幅了。多花點錢買大光圈鏡頭更實際。只要不是以攝影為生,畫質的差異無所謂。什麽暗噪,動態範圍無所謂。
前三個徠卡和後兩個佳能稍微ps的。至於顏色,妳們自己看吧。
我可以分享壹下我使用佳能和徠卡的經驗。
佳能和徠卡我都用。平時工作用佳能5D系列,出門拍風景用佳能1dx。我出門時通常把徠卡M240放在包裏。
首先,徠卡和佳能的定位非常明確。
徠卡:玩吧。
佳能:工作。
期待徠卡M發行壹部電影(我指的是徠卡M手動系列)簡直是煎熬。手動對焦太不準確,弱光很費眼。
其次,拿出來感覺不壹樣。雖然徠卡M的手動對焦很不舒服,但是用它拍照會讓妳覺得很有味道。徠卡M拍點靜物挺好的。慢慢專註,慢慢作曲。所以使用徠卡M的相機快門數不會太高,基本不會連拍。慢慢品味也是壹種不錯的感覺。
最後,喜歡徠卡的人不介意徠卡的缺點,也有很多人沒東西拿出來摸。圖1顯示了手頭的徠卡M240。看機身上的歲月痕跡。
徠卡適合慢品味,適合玩,佳能適合工作。
這是兩者的本質區別。
佳能黨來了,M6徠卡M10大門緊閉。
佳能是個全能戰士,他無所不能。沒有限制。專業人士用佳能沒什麽可說的,就是太大了,旅遊的時候恨不得背壹堆鏡頭。自動對焦,曝光,永遠不要吝嗇妳的快門,壹半膠片都要刪。
徠卡用戶多為壹機兩鏡,方便攜帶,時刻思考。在拍攝之前,畫面已經呈現在他們的腦海裏,鏡頭所做的就是服從。這就是攝影的本質。
徠卡的金屬質感非常適合感動黨。就算不拍照也要拿出來摸兩下按兩下。肩帶斜挎,空間滿滿。
從影片來看,徠卡M10導演的JPG別有壹番風味,缺少爆款卻不失黑暗細節。藍色和黃色的獨特色彩,在弱光環境下,引人入勝,令人陶醉。
M6拍電影,更別說玩了,這種戳中要害的體驗,電影制作也只有經歷過。
如果妳愛135相機,妳壹定要玩徠卡。
前三張m 10 jpg直接機印,中間三張M6用ekata100卷,後三張用M6富士X-TRA400卷,都是50mm1.4a鏡頭。
如果能把佳能換成徠卡,可以確定兩件事:壹是吃飯不用攝影,二是找到自己的拍攝模式或題材。
徠卡的魅力並不昂貴。徠卡的鏡頭可以應用於相對有限的幾個主題。另外,徠卡不好用。換句話說,能很好地使用徠卡的人至少是有經驗的愛好者,如果不是攝影師的話。對於很多人來說,徠卡只是虛榮心,甚至是買了之後的後悔。
徠卡最適合拍攝的主題是人體攝影。人文很難拍。難就難在妳的文化素養能否駕馭題材,妳的思維廣度和寬度是否足夠,妳對社會是否有批判的眼光,能否發現不壹樣的東西。
同時,妳要有相當的技術能力。
徠卡主要是壹個定焦鏡頭。用好對焦頭至少需要兩個技巧。壹個是對距離的把握。有人說專註靠走路,這話沒錯,但這是針對專註的新手。定焦的正確用法是妳在去之前就知道自己要去哪裏,而不是靠瞎。鏡頭感,這就是鏡頭感。玩變焦是壹輩子玩不完的鏡頭感。所以妳看,玩徠卡的人很少和zoom爭論,因為我能理解妳說的話,而妳可能根本聽不懂我說的話。
另壹個技巧是對光圈的理解。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控制景深,這是畫面表現力的核心要素。景深和畫質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比如最大光圈可用。我需要1.4光圈的氛圍,我需要1.4光圈的畫質。此時,徠卡是壹個選擇。妳知道該往哪裏走,妳知道用多大的光圈來控制景深,妳知道如何用這樣的景深控制來把握拍攝的主題。別人以為妳只是走過去按了快門。其實妳和大部分玩相機的人根本不在壹個維度,思維方式完全不同。
這是徠卡。跟價格有關系,但關系不大。真正的區別在於對世界的理解。使用徠卡很簡單,有錢就可以買。用好徠卡很難,難就難在妳的個人素質。這個問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法解決的。就像畫畫壹樣,小孩子會畫,但是畫的好的人很少。攝影也是。
因為名氣和高貴,使用萊卡有幾個層次和壹個前提要明確。
首先是壹個前提。壹致來說,用萊卡攝影的人(不是裝的)都不是新手,基本都是有經驗的或者老鳥;圈子比單反小。
好了,從以下幾個層面來說吧:
壹個是劇情。萊卡歷史悠久,從電影時代開始就是著名的機器。受父母或年長攝影師的影響,萊卡已經植入骨子裏,其他機器可以忽略它的存在。
第二是追求。德威,在攝影師心中,是神的化身。即使現在PS無所不能,但是原味欺騙不了自己。
第三是收到的禮物。這種人不會說。
第四個是和問題最相關的,就是質變。這類攝影師經歷過膠片時代,在攝影領域使用數碼機器的比比皆是,或者參加過無數比賽,拿過很多獎。最後他覺得這許多有點無聊,拍了太多照片,以至於原本的攝影熱情退化為拿出相機的沖動;懶得拍。於是我把數碼相機都扔了,買了個萊卡,再配個50F0.95的鏡頭,就夠了。感覺出門需要拍壹些小風景,不太合群。就算全是風景,我也會找壹些人少的地方拍,玩得開心。偶爾掃街,但不執著;拍家裏陽臺上的花,魚缸裏的魚,特殊天氣拍離家不遠的雪,在雨中欣賞風景;遇到比較熟悉或者認知的攝影師,不會主動打招呼。基本上被人認出是“壹個老人”或者“壹個老師”後,妳只會陪著笑臉,說幾句話。仙風道骨型退出三界,不在五行。
諸如此類。
哈哈。
很難使用徠卡。2019年5月,雲南版納景谷,徠卡m240+50/1.4。
其實價格不壹樣,所以B案也不壹樣。我想和登上壹個Lv包比較壹下。所謂德味真,色好,氛圍好,但那是在不晚的前提下。
再來看看哈蘇和數碼背。
佳能正在工作,1d系列的抓拍神器,得益於電腦編程的拍攝模式和電子對焦跟蹤特性,拍出的照片清脆利落。
另壹方面,徠卡更好玩。用手享受厚金屬如絲般光滑的手感。聽起來有點矛盾,但是只有用了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種奇妙的感覺。明明是金屬的,但是得益於優秀的機械設計和材料,它旋轉的很奇妙。適合不急不慌,沈穩穩重的拍攝,更傾向於靜態的主體攝影。
佳能的機身和鏡頭都是粉色的,而徠卡的組合稍有欺騙性,但是機器固件處理照片的算法恰到好處,該尖的地方尖,該奶的地方奶,也就是所謂的“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