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有什麽方法可以教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

有什麽方法可以教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壹種心理狀態。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壹種心理狀態,是這個年齡段青少年的突出心理特征。因為青少年正處於心理“轉型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渴望擺脫大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年人把自己當“孩子”,冒充成年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們往往對壹切都持批評態度。正是因為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所以產生了逆反心理,從而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逆反心理雖然不是不健康的心理,但是反應強烈的時候就是變態心理。它雖然不同於變態心理學,但具有變態心理學的壹些特征。如果不及時糾正,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不利。

它是在客觀環境不符合主體需要時的壹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反抗性。青少年正處於接受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階段,在認識事物、看待問題時往往會出現認知偏差,容易與父母的意圖產生分歧。當意圖不壹致時,為了維護自尊,會采取與對方要求相反的態度和言行。

逆反心理的表現

不喜歡按別人說的去做;認為大部分規定不合理,應該廢除;如果他的父母壹遍又壹遍地告訴他同樣的事情,他會感到厭煩;表揚那些反對老師的同學;認為大人的話有漏洞,大人的批評往往會引起他們的厭惡和憤怒;壹旦決定做壹件事,無論別人怎麽勸阻,妳都不會改變主意;越不讓他做,他就越不得不做。

逆反心理的危害

如果“叛逆期”的心理和行為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會導致青少年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與社會對立等病態人格,使他們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誌衰退,工作、學習被動,生活抑郁。進壹步發展還可能導致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的轉化,從而走向極端。這壹點在楊女士的孩子身上有所體現。據楊女士介紹,她和丈夫忙了壹天回到家,身心疲憊,很少和兒子交流。當他們不喜歡她兒子的壹些行為時,會忍不住責罵,這讓她兒子的對抗情緒逐漸升級,從沈默寡言到明顯對抗。

“叛逆期”的青少年通常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和“對抗”心理。老師和家長越煩,越反感,以至於逆反性格發展到極致。近年來發生了多起青少年在“反轉期”殺親(如徐麗母親遇害)、出走、自殺事件,都說明在這個特定時期如果不正確引導,後果會有多慘痛。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

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壹:傳統思想影響部分家長。中國長期存在的家長專制思想在部分家長中依然存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主見,否則就是“不聽話”“對立”。所以孩子不會或很少把父母當知己,害怕做錯事後被父母責怪。很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了錯事之後,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指責,而反感的原因就是父母的霸道和生硬。

第二,家長認識上的錯誤導致教育方法不當。有些家長缺乏共同的心理學知識,對孩子的教育急於求成,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往往忽視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當他們的孩子犯了錯誤,不是和他們壹起分析錯誤,討論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使他們在犯錯時感到孤立和叛逆。還有就是前面提到的小軍家長,他們認為只要主觀上對孩子好,就可以不講究教育方法。

第三,父母和孩子缺乏雙向溝通,產生思想矛盾。隨著高中生的成長,他們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要求他們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太多的控制。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保護,什麽都為孩子做,這樣孩子對獨立的渴望和父母不恰當的善良和關心,就會導致思想上的沖突和矛盾。也許有些家長因為工作繁忙,很少和孩子交談交流,只是制定壹些嚴格的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所以,高中生作為孩子,沒有壹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溝通,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行為。

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壹。有些老師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指導學生壹定要想什麽做什麽,根本不和學生交流,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此外,大眾媒體的壹些不當渲染也是導致逆反心理的壹個因素。比如壹些影視作品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誇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許多高中生欣賞電視和漫畫中描述的“叛逆英雄”。

逆反心理不利於孩子人生觀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等病態人格,使其無精打采、學習被動、意誌衰退、信念動搖、幻想破滅。逆反心理的進壹步發展,還可能轉化為病態心理或犯罪心理。

青少年叛逆的心理對策

青少年有逆反心理很正常,不必過於擔心。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父母的任何建議都有抵觸情緒,首先要擔心的就是父母的溝通方式。青春期是建立自己價值觀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明白,沒有壹個價值標準是絕對正確的,所以要尊重孩子的個人價值取向。如果妳覺得不對,沒必要強迫他們灌輸,因為這個時期已經不是童年了,所以孩子對父母有崇拜感。妳要盡力告訴妳的孩子誰持有什麽價值觀,這些人處於什麽環境,告訴他妳持有什麽。至於他該怎麽做,那是他自己的事。

如果妳自己表現出多元化的思維方式,那麽孩子就能明白他應該對妳的建議采取什麽態度,如果妳表現出極端的思維方式,那麽妳的潛臺詞就是:兒子,妳沒有選擇。唯壹答案越多,孩子越不會相信妳。父母自己應該知道自己不是對就是錯,他們沒有權利強迫孩子。

在其他方面,也應該讓他選擇自己的原則,父母盡可能告訴他是誰在做,而不是他應該做什麽。由他來權衡利弊。

逆反心理不利於中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等病態人格,使其無精打采、學習被動、意誌衰退、信念動搖、幻想破滅。逆反心理的進壹步發展,還可能轉化為病態心理的犯罪心理。因此,在逐步消除逆反心理時,應采取以下對策:

觀察孩子與自己交流的方式。很多時候,父母必須超越自己的角色,從第三者的角度去觀察孩子叛逆的問題。也許,問題不壹定出在孩子身上。父母普遍認為自己是對的。他們過去聽父母的話,他們的孩子也應該聽。孩子不聽話,在他眼裏,就成了叛逆。所以,作為父母,有時候必須謙虛壹點,放棄執著的想法,從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出有限的遷就。

保持冷靜。孩子叛逆,大人會不滿。所以他們會爭取自己的權利,用自己的聲音壓倒他。心急的家長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靜,等孩子冷靜下來再溝通。孩子是叛逆的,他們的言行會像暴風雨壹樣,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但是成年人成熟了,就應該知道什麽時候該保持冷靜。

求建議。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有時候要征求別人的意見,比如問問身邊有同齡孩子的朋友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或者聽聽講座,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開闊自己的思路。最好的辦法就是失去心理醫生的幫助。

打開自己,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長看到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壹般會馬上封殺。其實最好是試著了解壹下情況。例如,陪孩子們去電子遊戲中心,和他們討論他們的偶像,提醒他們應該和不應該學習什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和諧地相處。和父母好好相處,孩子當然不需要叛逆。

改變教育方式。很多時候,管教孩子的方式要因時而變。比如我小時候,只有父母說話,孩子聽;進入中學後,要嘗試雙向溝通,多聽聽孩子的建議。壹旦發現某個方法行不通,隨時換個方式,不斷試驗,直到找到有效的方法。

正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很多人認為孩子越大越不聽話。這是因為隨著孩子知識的積累,生活經驗的豐富,對生活有了懵懂的認識。由於環境和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他們在身邊每時每刻都無法做到完美,因此會感到無助和沮喪,進而變得易怒、多愁善感、情緒不穩定,甚至與老師發生矛盾。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不應該對他們的各種罪行進行批評,甚至對他們做出壹些過激的行為,比如當著其他孩子的面對他們進行批評和嘲諷,尤其是邀請家長對他們進行壹輪又壹輪的批評和教育,這只會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叛逆和不守規矩,甚至壹不小心就會把他們推向極端的道路,不僅會對他們造成永久性的心理傷害,還會毀了他們的壹生。其實孩子的叛逆是青春期的壹個階段性特征。並不是孩子在學校不懂事或者不好。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孩子在特殊時期的心理變化,多和孩子溝通,用理性的態度去包容和遷就孩子,妳會發現他們只是做了錯事的孩子。這個世界上的生活沒有錯,所以不要給孩子判上不可饒恕的罪行。

尊重和信任孩子

俗話說“真心實意石頭開”。只要我們尊重和信任孩子,走進他們的內心,看看他們的叛逆行為,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因此,教師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學生和老師在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老師也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冷嘲熱諷,不對學生實施心理暴力,做壹名合格的教師。

(2)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沒有兩個壹模壹樣的孩子。所以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成壹模壹樣的人,更不能強迫學生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做壹個沒有主見的“傀儡”。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具有創造性和實踐性的人才。

(3)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自尊是人性的頂峰,激發學生的自尊是教育的第壹金科玉律,並形象地指出應該“像對待玫瑰上顫抖的露珠壹樣對待它。”這些論述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只要教師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熱愛學生,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學生就會增強信心,朝著做壹個好學生的方向努力,最終也會成為壹個好學生。

培養和塑造良好的性格

不良人格有很多種,每種人格的形成都與其他人格特征相互聯系。孤獨可能伴隨著狹隘、懦弱、自卑,人格的自我完善程度標誌著壹個人心理的成熟。完善人格是壹生的任務,生活的質量最終是以人格完善的程度來衡量的。因此,調整、培養和塑造學生的人格,應該考慮到學生的人格結構。

因為青春期的學生容易沖動,缺乏縝密的思考,不記得後果,情緒和性格也處於不穩定的階段,所以要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性格,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1),閱讀理解,提升自我提升的方向。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閱讀是為了創造完整的人格...讀書足以讓人快樂、有知識、有才華...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深思,哲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雄辯,所學皆成人品。”而且書中對各種人物的介紹和評價,可以作為做人的尺子和鏡子,為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例子和例證,學生從中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逐漸形成理想的人格模式,這是對自己人格塑造的壹種追求,也是自我完善的壹個理想目標。有了這樣壹套理想目標,自我提升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2)加強自我修養的意識

不要總是依賴別人的監督,也不要因為別人不在場而放縱自己。

(3)、實踐,錘煉性格

愛因斯坦說:“優秀的人格和鋼鐵般的意誌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格的偉大,而人格的偉大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理解。”可見人格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所以要積極爭取各種鍛煉機會,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經歷,磨練自己,從而攀登理想人格的高峰。

教師健康心理教育——學生生活的精神食糧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戲劇《人人都快樂》中有這樣壹段話:

“整個世界就是壹個舞臺。

所有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員。

他們有自己的進出口。

壹個人壹生中扮演很多角色。"

莎士比亞的話可以說是對舞臺角色的壹種形象表達。教師作為壹種特殊的職業,不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學生靈魂的塑造者,也是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老師肩負著那麽多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是孩子人生中的良師益友,尤其是健康的心理教育,無疑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壹盞明燈。每壹步都是由健康積極的心態畫出來的,是孩子壹生的寶貴財富和精神食糧。

在過去的教育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需求和自身的能力,用不民主的方式限制了孩子興趣的發展,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期望過高。嚴格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涉及到無休止的嘮叨,導致孩子的叛逆、任性、古怪、固執、粗暴。面對叛逆的孩子,我們也要用正確、冷靜、寬容的心理教育他們,用平等、民主的方式與他們相處,給他們壹個走出青春期的時間和出口,用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回家,不讓彼此的心走得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