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具體化時間
很多有拖延習慣的孩子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沒有具體的時間概念。
所以,家長要督促孩子改善習慣,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壹天中每壹部分的活動都做成時間表。結合每天的日程安排,通過提問,讓孩子對壹天的組成部分有壹個具體、生動、形象的認識。
比如,妳可以問孩子:“妳什麽時候起床?”“妳什麽時候和孩子壹起玩遊戲了?”“大家什麽時候壹起吃飯?”等壹下。讓孩子告訴自己,白天晚上和朋友、父母、孩子在做什麽。時間長了,孩子就能從白天到晚上逐漸理解“整天”的概念。
第二,使用更多關於時間的單詞
當孩子對時間有了具體的認識後,可以在日常交流中增加時間詞的使用,督促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比如“妳昨天和好朋友玩了什麽遊戲?”或者用孩子聽得懂的話把時間連接起來,比如“15分鐘後我們就要出去了,差不多就是看壹部動畫電影”。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分解具體完成時間,設定階段性目標,及時給予反饋和鼓勵。
比如讀完壹本的時間是15分鐘。孩子可以給孩子鼓勵或者承諾,告訴孩子自己在時間管理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第三,在兒童房或醒目位置設置視覺提醒。
拖延癥的孩子大多缺乏持續性,沒有目標引導。那麽視覺提醒對孩子的日常監督就有非常直接有效的作用。比如壹個可視化的作息時間表,壹個兒童手工賬本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家長可根據實際情況,列出遊戲、吃飯、運動、陪孩子睡覺等日常生活項目,規劃好時間和持續時間,逐壹落實後打“√”;定期回顧日常安排的執行情況,並根據執行情況調整日程。當孩子按照每天的時間表表現良好時,要及時給予鼓勵或獎勵。當孩子獲得越來越多好的、自信的體驗時,他們在控制自己的時間方面會更加得心應手。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習慣的形成要引導——監督——形成獨立的習慣。因此,家長要觀察孩子的習慣是否形成,是否需要在壹段時間的監督後進行糾正,以幫助改善拖延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