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這樣壹個實驗:
他將壹組老鼠隨機分為A組和B組兩組,並告訴A組的飼養員,這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他告訴B組的飼養員,他組的老鼠智力壹般。幾個月後,教授對兩組穿越迷宮的老鼠進行了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確實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先走出迷宮,找到食物。
所以羅森塔爾教授受到了啟發。他想知道這種效應是否也會發生在人身上。他來到壹所普通的中學,在壹個班裏隨便走了走,然後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老師,這些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壹段時間,教授又來到了這所中學,奇跡再次發生了。他選的那些學生,現在真的成了班裏的佼佼者。
為什麽會這樣?是“暗示”的魔力在起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有些是積極的,有些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喜歡、最信任、最依賴的人,也是給予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負面、不良的心理暗示,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甚至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壹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給予積極的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微笑、鼓勵的話語去滋潤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麽妳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就就有多大!
心理學定律2: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壹次在教堂聽了壹位牧師的演講。起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讓人感動,於是準備捐款。10分鐘後,神父還沒說完,就有點不耐煩了,決定只捐壹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神父還沒說完,決定不捐1分。當牧師終於講完長篇大論,開始籌錢的時候,馬克·吐溫生氣了,不僅不捐錢,還從盤子裏偷了2元錢。
這種因刺激過多、刺激過強、作用時間過長而產生的心理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超限效應。比如孩子犯錯,父母會對同壹件事反復批評壹次、兩次、三次,甚至四五次,這會讓孩子從內疚到不耐煩,甚至厭惡。如果妳是被“逼”的,妳就會有“我是鐵了心要這麽做”的逆反心理和行為。
心理學定律3: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經講過這樣壹個寓言:壹群孩子在壹個老人的房子前嬉鬧,尖叫滿天。幾天過去了,老人忍無可忍。於是,他出來給每個孩子10美分,並對他們說:“妳們把這個地方搞得很熱鬧。我覺得年輕了很多。我感激這點小錢。”孩子們很開心,第二天還是來了,照常玩。老人又出來了,給每個孩子5分錢。五分錢還不錯,但孩子還是高高興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每個孩子2分錢,孩子們勃然大怒。“壹天才2分錢,妳知道我們有多辛苦嗎!”“他們向老人發誓再也不為他演奏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把孩子“為了自己的快樂而玩”的內在動機,變成了“為了拿分而玩”的外在動機,他操縱了分的外在因素,所以他也操縱了孩子的行為。
心理定律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又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壹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誰更厲害,看誰能脫下行人身上的外衣。北風先帶著冷風來了,刺骨的冷。於是,行人把外套裹得嚴嚴實實,抵禦北風的侵襲。南風徐徐吹來,頓時陽光明媚。行人覺得春天溫暖了上身,先解開扣子,再脫下外套。南風贏了。
南風之所以能達到故事中的目的,是因為它符合人的內在需求。這種激發自我反思、滿足自我需求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心理學定律五: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是指瓶口不平整的木桶所裝的水量不是桶上最長的壹塊板,而是桶上最短的壹塊板。
心理學定律6: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區的霍桑工廠是壹家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它有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保健制度和養老制度,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形勢並不理想。後來心理學家專門對其進行了壹項實驗,即在兩年的時間裏,專家與工人進行了2萬多次個別談話,規定在談話過程中,工人要耐心聽取他們的各種意見和對工廠的不滿。
這個談話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大增加了。
心理定律7: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每個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增加”而不是“減少”。比如很多銷售人員就抓住了這種心理。給顧客稱商品時,總是抓壹小堆,壹點壹點地加,而不是抓壹大堆,壹點壹點地拿出來。
心理學定律八: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壹只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因素的混合,會在幾周內演變成席卷德州的龍卷風!紊亂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做了壹個理論上的表述:壹個微小的原因,經過壹定的時間和其他因素,可以發展成極其巨大而復雜的影響。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不是小事。壹句話的表達,壹件事的處理,正確恰當,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壹生;錯誤和武斷可能會耽誤孩子的壹生。
心理學定律9:標簽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缺兵,戰爭確實需要壹批士兵。於是,美國決定組織監獄裏的犯人上前線打仗。為此,美國在戰前派了幾個心理學家去訓練動員俘虜,去前線和他們壹起戰鬥。
在訓練中,心理專家並沒有對他們進行過多的說教,而是強調囚犯每周給至親寫壹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擬就,描述犯人在獄中表現如何,如何改過自新。專家們要求囚犯們仔細抄寫並寄給他們最親愛的人。
三個月後,囚犯們上了前線,專家讓囚犯們給他們的親屬寫信,告訴他們如何服從命令,如何勇敢。結果這些俘虜在戰場上的表現絲毫不遜於正規軍。正如他們在信中所說,他們服從命令,在戰鬥中英勇作戰。後來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標簽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心理學定律10:腳進門效應
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壹種現象:當妳向別人求助時,如果壹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被拒絕;但是,如果妳先提出壹個較小的請求,在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請求的權重,那麽目標會更容易達成。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腳進門效應”。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心理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和應用。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感、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多個領域,也涉及日常生活的多個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心理學壹方面試圖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的基本行為和心理功能,同時心理學也試圖解釋個體心理功能在社會行為和社會動機中的作用;此外,還與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宗教等學科有關,因為這些學科討論的生理或心理效應會影響個體的心智。
事實上,許多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的心理活動與人類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來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