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談“智慧”與“知識”

談“智慧”與“知識”

懷特海先生在《教育的目的》中說:“沒有壹些基本知識,妳不可能聰明;妳很容易獲得知識,但不壹定能獲得智慧。”

“智慧是掌握知識的途徑。它涉及到對知識的加工,在確定相關問題時對知識的選擇,以及利用知識使我們的直觀經驗更有價值。這種對知識的掌握就是智慧,是可以獲得的最本質的自由。”

其實在看到這段話之前,我就思考過這個問題。古人比我們聰明,因為他們從零開始創造知識,我們更多的是模仿、記憶和運用。看完這段話,感覺找到了源頭。區分“智慧”和“知識”是多麽恰當啊!

智慧的形成需要很多時間。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壹個簡單的打磨動作就用了幾百萬年!古人以大智慧創造知識,代代相傳、積累,成為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我們站在無數巨人的肩膀上,認識世界。我們可以在幾年內了解全人類的歷史,在十幾年內學會解決復雜的計算和幾何問題,毫不費力地體驗另壹種文明.....我們只是在學習和應用知識。有多少是真正創新的?現在,我們都知道創新是困難的,因為我們習慣了學習知識,但我們無法用大腦開發智慧。

哪裏出了問題?仔細想想,我們每天都在教孩子知識。為什麽要學這個?孩子不知道。這些知識會用到哪裏?孩子不知道。這樣的知識是死的。讓知識活起來,重視學生能力的發展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我們開始註意在課堂上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知識得到應用...效果好像是有的。然而,如此精心的設計就像把小麥磨成最細的面粉。他們習慣於解決小問題,面對粗糙的大問題會消化不良。

在聽講座之前,我了解到人類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母親思維和兒童思維。媽媽的思維是先天的,孩子的直覺、直覺、頓悟的思維是後天的,思考抽象、推理、分析。對於學習來說,用媽媽的思維肯定能有很好的學習效果。然而,在我們現在的教學中,卻允許學生過早地應用思維,即直接接觸抽象知識,靠記憶獲取知識。要鼓勵學生運用母親的思維,通過孩子的直觀觀察和頓悟來獲取知識,註意發展孩子的自發性、理解性和創造性。

我第壹次從黑猩猩實驗中了解到“頓悟”的概念。無數次失敗後,黑猩猩突然想到了壹種新的獲取香蕉的方法,這就是“頓悟”。如果“頓悟”在孩子身上起作用,孩子要多嘗試,但上課時間有限。很多時候,我們會依靠優秀學生甚至老師的指導來實現目標。對於很大壹部分學生來說,這就變成了機械的模仿,沒有達到“頓悟”的效果。教室容量有限、班級規模過大、學科分離等問題限制了孩子智慧的生成,這也是無奈之舉。

我想起了《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這些孩子在校車裏經歷了什麽?他們觀察自然學習生物地理知識,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學習化學物理知識,設計自己的教室學習語文數學知識,讓孩子永遠帶著“為什麽會這樣”的疑問觀察世界,讓生活無時無刻不成為課堂。多麽生動的智慧形成過程啊!能接受這樣教育的孩子是多麽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