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認識鐘表1教學的反思這節課的目的是讓幼兒認識鐘表,區分時針和分針,了解數字在鐘面上的排列規律,初步了解時針和分針的運行規律,了解整點半小時。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我采用課件教學,讓孩子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地把握教學目的。整堂課,孩子們學習積極,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取和情感體驗同步。
我通過參觀壹家鐘表店來引導話題,展示不同形狀、大小和顏色的時鐘,引導孩子充分觀察這些時鐘有什麽共同點。孩子們壹下子就發現了,教室氣氛頓時高漲起來。
然後,我引導孩子先觀察並認識鐘面上的1-12數字,重點是12、3、6、9這四個數字的位置。了解12數字的排列規律,知道這些數字是順時針走的。然後讓孩子認識時針和分針,讓孩子仔細看兩只手的區別,根據手的長短粗細來區分時針和分針。並通過實物演示,讓孩子知道時針和分針的操作關系。兩只手往壹個方向走,這個方向叫順時針。分針轉壹圈,時針轉壹格。通過演示,孩子們看得清楚,興趣濃厚。
在認識小時的過程中,我在課件中展示了12小時鐘,讓小朋友通過觀察,找出時針和分針在哪裏。然後我會給孩子看壹些整點的鐘表,鞏固他們對整點的認識。然後我讓他們拿出他們的學校工具“企鵝鐘”來聽老師的時間,他們撥了小時。因為實際操作,大部分孩子對這個環節掌握的比較好。
活動的難度在於了解壹點點。孩子如何輕松掌握難度?我用了對比法:讓孩子分別觀察整點和壹點半兩個時鐘。大部分孩子都是整點報時,也有孩子是壹點半報時的,我就讓他說‘妳怎麽知道的?’最後,我會引導孩子自己總結:壹點半,時鐘總是指向6,時鐘指向兩個數的中間。至於是什麽時間的難點,我壹邊撥鐘壹邊借助實體鐘解釋:看時針在4和5之間,那麽時針經過的數字4有沒有到數字5,所以應該是4: 30而不是現在的5: 30。當他們再次展示課件,並讓他們看壹看,談談現在是什麽時間時,他們發現大多數孩子已經掌握了。然後讓孩子看著數字時間,自己撥學校工具,半小時幫他們鞏固。
整個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遊戲為導向,以幼兒操作為手段,讓幼兒從感知入手,以多媒體和實物教學工具為媒介,給幼兒壹個清晰準確的概念。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在活動中遵循活動的原則,綜合運用發現和遊戲的方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和言語活動促進主動學習。
對認識時鐘教學的思考2對我們大班的孩子來說,認識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這次數學活動的內容是知道鐘表上的小時和半小時,知道分針和時針在鐘面上的位置在小時和半小時。所以,在這次“認識時鐘”的數學活動中,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我把活動的重點設定為認識整點半小時,準備好了就能說出時間。我把活動的難度定為讓孩子知道時針和分針的操作關系。
於是在活動開始的時候,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我在引題的時候引用了“起床,上學”這個遊戲,讓孩子們在我展示的圖片中說出他們做的時候是幾點。然後我把鐘引出來了,讓孩子們認識鐘的結構,弄清楚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的位置是否正確。如有錯誤,請小朋友幫忙糾正。通過這樣的遊戲,孩子們可以再次得到幫助。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想把今天活動的難點引出來,讓孩子掌握時針和分針的操作關系,所以在活動中,我展示了壹個時鐘,讓孩子通過實物來掌握所學內容。首先,我讓孩子知道鐘面上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繞著鐘面走是什麽概念,導致分針繞著走時針的變化,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結論,知道分針繞著走,時針走了壹個大格子,也就是壹個小時。在認識時鐘的活動中,個別孩子對壹個半小時不太了解,所以在學習了時針和分針的運算關系後,讓孩子知道在半小時,當分針到達數字6時,時針在動。也為後面孩子的操作部分打下基礎。
在整個數學活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學習鐘表很感興趣。但是我覺得在活動之後還可以增加壹個遊戲活動來呼應前面的部分,所以在最後,利用遊戲活動也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鞏固在這個活動中所學的知識。在活動中,可以要求每個孩子準備壹個可以撥的小時鐘,這樣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可以根據老師報的時間自己撥,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時間。
認識時鐘的教學反思3在活動中抓住了幼兒的年齡特點,整個活動以玩耍為主線,將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連起來。充分利用教具,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讓孩子自己撥小鬧鐘,給孩子提供了實踐、自主探索、觀察思考、發現和表達自我的機會,激發了孩子的參與意識和熱情,同時培養了孩子的實踐能力。讓孩子在實踐中學以致用,緊密聯系實踐。說明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重視幼兒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註意創設生活情境,讓數學更貼近幼兒。
在教學中,我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計壹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孩子圍繞問題暢所欲言,讓同齡人也有互相學習的機會。根據幼兒的回答隨機演示,可以幫助幼兒認識鐘面:1 ~ 12數字,分針和時針,以及長針和短針。所以根據小朋友的回答隨機演示。
這項活動也有許多缺點:
1.讓孩子認識鐘面、時針、分針,建立時間的概念,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孩子“經驗”的簡單復制和積累。
2.沒有足夠的機會讓孩子獨立探索。讓孩子們猜猜現在是什麽時間。雖然也邀請孩子交流討論,但只是走個形式。孩子不會獨立思考和觀察,有的甚至會玩。結果沒有觀察清楚,溝通效果不好。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註重培養孩子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每個環節絕不能“拔苗助長”。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對認識時鐘教學的思考。這項活動分三節課完成。通過先知道整點和半小時,再自己做鐘,玩遊戲和比賽來撥和記錄,大大降低了全班知道鐘的難度。在認、做、比、連的活動中,孩子不僅參與度高,而且興趣濃厚。而且還進壹步學習了鐘表的表面結構,時針和分針的運行和規律,學會了看整點半小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在這次活動中,我得到了父母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從實體掛鐘到自制時鐘,壹大堆五顏六色的包裝紙、廣告紙、廢日歷等。都是家長朋友收集提供的,為我們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父母和朋友也借此機會幫助我們指導孩子在家學習看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我們班還進行了壹次每日簽到和記時活動。在我們父母和朋友的指導下,孩子們也學會了知道和記錄時間。相信對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樹立起開始時間的觀念,大有裨益。
認識時鐘5分鐘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日常用品的教學反思。對於即將進入小學的大班孩子來說,認識時鐘,強化時間觀念,懂得珍惜時間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組織了“認識時鐘”的科學活動。後來我發現小孩子對學習鐘表很感興趣。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反思如下:
首先第壹個環節,用小故事引起孩子的興趣,引出話題。形象地說,鐘裏的三根指針比作老大哥(時針),他又黑又矮,人們喜歡問他幾點了;二哥(分針)皮膚黝黑,身材高大,技術嫻熟,走來走去都能帶著大哥走壹小段距離;小姐姐(錢針)身材苗條,又瘦又長,穿著紅色的衣服,喜歡轉圈跳舞。聽完故事後,很多小朋友猜測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用到的鐘。然後展示壹個會走的鐘讓孩子觀察,並回答故事中的大哥哥、二哥哥、小妹妹分別是什麽意思。
最後總結出哥哥叫時針,二哥叫分針,妹妹叫秒針,重點是讓孩子認識時針和分針。第二個環節是了解整個小時,以兒歌的形式回答老師。現在是X點鐘。在這個環節中,我展示了壹個不動的鐘,引導孩子從1到12觀察和認識鐘面上的數字,然後把時針和分針都撥到12,讓孩子觀察時針發生了什麽變化(走壹格),引導孩子說時針指向“1”。只要撥幾次,直到兩根針重合。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要想知道現在幾點,先看時針。然後以兒歌的形式,教孩子和老師問答:老師撥完整個小時後,問:看,小朋友,現在幾點了?孩子回答:老師,老師,仔細看。現在是x點鐘。這個環節通過朗朗上口的兒歌加深孩子對整點的理解。
第三個環節是玩鐘。以上兩個環節是老師的說教。孩子們有點坐立不安,壹個個躍躍欲試。我馬上讓孩子們拿出帶來的鐘,自由發揮。每個人都非常興奮。然後我提出了“請撥幾點”的密碼,自己演示了壹下。通過實際操作,孩子們對整點的理解得到了鞏固,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最後壹個環節,畫時針和分針。請在準備好的有三個鐘面的白紙上畫壹個時針和壹個分針。因為我沒有提前強調時針和分針的區別,所以有些小朋友把時針和分針搞混了。整個活動遵循《綱要》中指出的科學教育目標:“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交流和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在認識時鐘的時候,給孩子準備足夠的材料,讓孩子感受到時鐘就在他們的生活中。了解時鐘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在實踐中,既激發了孩子探索事物的興趣,又培養了孩子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但是,活動中也存在壹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在以後的活動中加以改進:
1,教學模式要更加自然冷靜,適應性有待加強;
2、最後壹個環節,可以用壹大張作業紙,老師和孩子* * *壹起匯總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