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德孝為先,萬惡為源。老是孝順,世上什麽事都不忍做。”出自晚清現代作品《圍爐夜話》。孝為百行之首;想在生活中壹起做惡念的人不難!
孝順是指子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族長輩、祖輩的意願,是壹種穩定的倫理關系的表現。
孝的歷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誤傳。
中國從西周開始就有了孝道。影響最大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最熟悉的是——《孟子·離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種,無後為大。嫁而不告,又無皇後,君子以為尚告。”
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不守護後代的責任最大。”舜結婚不告訴父母,這算不了什麽,但君子認為這和告訴他差不多(因為舜是個和尚,堯要娶他的女兒)。“換句話說,孟子的原話並沒有被大眾誤傳——不生孩子就是不孝。但是,最不孝的事情是沒有履行對長輩對後代的責任。孟子的原話沒有說另外兩種不孝是什麽。
後來,趙琪寫了十三經筆記。闡述了他個人對孟子這段話的理解:“不孝之禮有三,即意為順,親為不義,壹為不孝;窮而養老,不為呂氏,不孝;不結婚不生子,就永遠不祭祖,就是不孝。三者之中,沒有比這更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