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包”建築看起來像壹個蒙古包。它由柳條制成,上面覆蓋著泥土,後面是木地板,還有壹個爐子。房間很暖和。夏天的時候,在牧場上可以看到很多空空的“泥包”。據牧民介紹,草履河的主人回到這裏,只需要把舊包修好,就可以住了。
習慣於流動的蒙古人(布裏亞特人)仍然使用傳統的蒙古氈包。這是典型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房子,可以拆。它具有制造簡單、易於裝配和耐寒的特點。中國其他地區的蒙古族,東北的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西北的哈薩克族、塔吉克族都用類似的氈包。只是高度、形狀、名稱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甚至民俗文化、祖先拜火遺風都是壹樣的。
蒙古包的特點:
(1)適用於自然環境
蒙古包總體風格為圓形,沒有棱角,呈流線型。袋子頂部是拱形的,承重能力最強。袋體近似圓柱形,從上到下形成壹個堅固的整體。因此,草原上的沙塵暴和積雪不會使蒙古包陷入災難。堅固的蒙古包可以抵禦冬春十級大風。因為蒙古包的頂部是圓形的,盛不了水,下雨下雪的時候,蒙古包的頂氈被蓋住,就形成了壹個球形的封閉體。所以它能承受草原上的大雨。下了幾天幾夜的大雨,房子塌了,卻安然無恙,再大的雨也不會漏到袋子裏。
蒙古蒙古包冬暖夏涼。蒙古當地自古以來就極其寒冷。“三月九日的嚴寒會凍裂三歲牛的角”。而世代居住的蒙古族蒙古包,從來沒有聽說過凍死壹個人,因為,第壹,蒙古包裏有火,牧區有大量的牛羊糞。只要火壹生,熱浪馬上就撲面而來。其次,冬天毛氈包外面加厚,裏面紮壹層毛氈,防風性能更好。第三,睡覺的時候,暖暖家,蓋好被子,關緊房門,蓋上羊皮被子和皮袍。怎麽會冷?第四,還可以在包裏套個暖炕,從外面燒火。如果包裏熱的厲害,也可以用頂氈來調解;炎炎夏日,人們坐在視野開闊的高地上喝酒唱歌。真的是花香,涼風,奶油,不亞於故宮。因為蒙古包的形狀像壹個球體,以白色為主色調,有很好的反光效果。後面可以開天窗,可以掀起毛氈邊緣,讓四周都有風,比如坐在涼亭裏。特別適合做奶食,因為不會太酸。現在有些蒙古包已經沒人住了,夏天專門用來做奶食。
(2)適應遊牧生活
快速架設:架設蒙古包不需要選擇嚴格的場地,只要周圍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壹種組合式的房子,所有的構件都是分開的。蓋的時候,不需要很多人參與,兩個人就可以。到了壹個新地方,把它們從車上卸下來,只要生火煮奶茶,壹個蒙古包就搭好了。我們煮茶的時候還是野餐。我們到了。
我喝茶的時候,已經坐在蒙古包裏了。
易拆卸:蒙古包拆卸比蓋起來容易多了。兩個人拆開只需要十分鐘。繩子和皮帶都是活動扣,很容易解開。皮帶壹解開,毛氈和框架就會自動分離。哈娜、烏尼和陶濤都是被分割成小塊的,很快就可以拆開折疊起來。
易於裝載和移動:蒙古包由木材和毛氈制成,沒有金屬、磚、瓦、水泥等。同時,它是由各種零件組裝而成的。拆下來的東西都不沈,壹個女人就能舉起來放在車上。
維護方便:蒙古包使用的材料都是因地制宜的。哪個零件壞了或者舊了都可以更換。蒙古包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但從心理上和習慣上,蒙古人都不喜歡退縮。有句話叫“縮肚皮不如縮氈房”。
蒙古包的組成:
蒙古包主要由木框架、氈(蓋)和繩帶三部分組成。
(1)賈母
蒙古包整體框架為木結構,由陶腦、烏尼、哈那、門組成。
陶腦是木架的頭部,是蒙古包的天窗。陶腦的大小決定了烏泥的長短和數量。天篷為圓拱形,如開傘,壹般由三個規格整齊的圓形木環和四根弧形木梁組成。最大的圓形木環外側鑿有方形插座。
翻譯過來就是椽子,烏泥通是連接陶腦和哈那的木桿。木桿長度約為1.5倍桃腦直徑,上端較細,下端較粗。上端插入圓木方口,下端穿孔,與哈娜相同,用繩索與哈娜連接。
Hana是用皮繩把柳條縫成菱形網眼的網。把若幹個哈那連接起來,形成壹個圓形的網格框架,就是蒙古包的墻體。壹個蒙古包的大小壹般是由哈那的蒙古包數量決定的。普通蒙古包多為四、五、六個哈納斯,也有八、十個哈納斯的大蒙古包。Hana有三個神奇的特點:壹是它的靈活性和高度。
大小可以相對調整,不像桃腦和烏泥的固定大小。第二是它有很大的支撐力。Hana的頭部均勻承受來自Wuni的重力後,通過網格均勻分散擴散到Hana的腿部。這就是手指粗的柳條能承受兩三千公斤壓力的秘密。第三是外形美觀。做花壹的木頭
壹般用紅柳制成,輕而不折,釘孔不裂,濕了也不變形。厚度相同,高度相等,網格大小相同。這樣制作的毛氈包不僅滿足力學要求,而且外觀對稱美觀。
大門在蒙古語裏叫“哈拉嘎”。它由門框、門檻和門楣組成。門框高度與Hana相等,門是有框的。所以蒙古包的門不要太高。壹般高三尺五寸左右,寬二尺五六寸,人要彎腰才能進去。門朝南或東南,以避開西北風。冬天的門壹般是雙層的,裏面的兩道門叫風門,面向兩邊。
打開。外門是單扇門,從左到右開,稱為閉門羹。此外,門簾(蒙古語稱為“烏德”)也是蒙古包的組成部分。蒙古蒙古包通常使用兩種門簾:壹種是氈制的,有兩面,圖案多樣。壹般多為白色、藍色、紅色,掛在門上。另壹種是用蘆葦或白柳條做成的,壹般在夏天使用。
(2)地毯
毛氈由頂層毛氈、天花板、四周毛氈、外罩、毛氈墻根和毛氈窗簾組成。蒙古包夏天蓋壹層,春秋兩層,寒冷的冬天蓋三層,裏面掛窗簾。陶腦封面上的氈子叫頂氈,蒙古語叫“額合”。它是壹個覆蓋在桃腦上的方形毛氈,四周布滿了扣繩。晚上遮成正方形,白天露出壹半變成三角形。具有調節新舊空氣、包內冷暖、光線強弱的功能。頂氈又稱氈包的帽子和頂飾,歷來受到重視。拆毛氈包時,應先拆下上面的毛氈,放在遠離人腳的地方,防止踩踏和穿越。因為它遮住了那套瑙的最高位置,煙火熄滅了,所以遷徙時要註意它,把它和佛像放在壹起,走在車的前面。
(3)皮帶和羊毛繩
這些東西雖然零碎,但作用很大。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Hana向外爆;這樣天花板和地毯就不會滑落,也不會被風掀起。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定,延長壽命有很大關系。
蒙古包的蓋比較簡單。先選好位置,稍微修整地面後將整個框架固定,然後用毛氈包裹,再用羊毛繩系好。
蒙古包上有許多民族圖案,其裝飾主要在道上、額上、氈上、門簾上。它通常裝飾有字母、回文、卷軸文字和其他醒目的民族圖案。
蒙古包充分體現了蒙古族的審美文化。蒙古包的顏色是白色的,整個形狀是圓形的。陶腦與烏尼相連,如日月壹般閃耀,是蒙古族人尚圓日月的審美心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