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說,信任是為了簡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事實上,如果沒有基本的信任,社會將舉步維艱。有了高度的信任,才能節約社會成本,提高社會效率。而且監管需要付出社會成本,比如沒有質監部門的例行檢測,企業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高度信任並不意味著可以削減監管成本。壹旦監管放松,無論原來的信任度有多高,最終都會出問題,甚至會出大問題。
“信任意味著責任”,很多人都這麽說。“社會信任讓妳更有責任感”,壹位創業者這樣描述自己的創業經歷。但這畢竟只是壹種內在的自律,只對少數人起作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壹旦失去了監管的外在“他律”,他人的信任往往不會轉化為自己的責任,而更有可能成為任意透支的“資本”。當前壹些領域出現的社會“信任危機”,從根本上來說是任意透支而不是負責任地轉化這種信任的結果。
信任對方並不壹定意味著對方會承擔責任,反而可能成為對方不負責任和濫用信任的開始。人們不信任某些專家發言,正是因為他濫用公眾信任,對職業不負責任;我不信任壹些企業和品牌的質量,是因為它透支了消費者的信任,是對人民健康的不負責;壹些事件中對官員的不信任,大多是因為他們無視人民的信任,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想要獲得別人的信任,就要從自己的責任做起。解決社會“信任危機”,要從強化責任意識入手。要減少生產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就要強化監管責任。
壹個工作多年的老編輯,曾經因為信任壹個老作者而放棄檢查句子。後來他發現文中有大量抄襲。由此,他定了壹個規矩,不管是誰,都要有壹個檢查。有了這個“制度”的屏障,很多問題和錯誤才真正被預防了。生活中的很多事實表明,很多矛盾和問題是可以不因為信任而放棄監督檢查的責任的。另壹方面,責任事故和安全事故的發生,雖然是意料之外的,但壹定是合理的。
沒有監管的信任是輕信,信任不是放棄監管的借口。監管不是刻意“找茬”,而是壹種制度上的關懷,是提高信任質量的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是壹種信任前提下的監督,是對黨員幹部的壹種深深的愛。正確認識這次監督,正確面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徹查解決問題,我們的隊伍就會更加純潔可靠。
在應用部分,不僅要多關註社會熱點,更重要的是勤加練習,用合適的教材提升自己。《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標準》教材的申論部分主要是全面了解申論,增強應用文能力,申論的應用文寫作和相應的真題練習,可以幫助考生備考,有效增加申論科目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