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仙石迸猴”成佳話,洞天福地猴中王—“美猴王”英雄
《西遊記》開篇明義,第壹回標題“靈根充孕源流出,心性修成大道生”這兩句話實際講的是小說中心人物孫悟空奇異的誕生歷程: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壹日迸裂,產壹石卵,似圓球樣大。因風化壹石猴,五官俱全,四肢皆備……”
“仙石迸猴”的傳奇誕生,既告訴我們這是壹個純天然的生命體,又預示了日後必有壹番奇特的人生經歷與轟轟烈烈的作為。
從壹個普普通通的石猴,壹躍而為“花果山水簾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既不是天意造化,更不是靠虛偽,欺詐手段謀取,而是憑真本事,真功夫。發現“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他的勇敢,機智可見壹斑:
眾猴白手連呼三聲:“哪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來,不傷身體者,我等拜他為王。”石猴隨即兩聲高叫“我進去!我進去!”……
正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這使他由壹個名不見經傳的石猴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猴王”的位置。但這畢竟是他的少年時光,生命的“懵懂”之齡,心智膚淺。勇敢之舉難免夾帶“自發”意識。自己這壹跳,能不能達到他們預定的要求,順利完成任務,心裏肯怕還沒底,只因難抑壹時沖動,只為要出人頭地,別無他慮。再加上他是趁“王”這重賞而去,勇敢本色中又摻雜著幾許爭強好勝。
發現“洞天福地”後,眾猴們都已陶醉於快樂之中,他卻壹人端坐在上,‘列位啊,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何不拜我為王。
從他乘“王”而去,得“王”而歸,這種實至名歸的背後掩蓋不住的是他的逞強好勝,好出風頭的頑劣性,這也是壹個典型的少年式英雄“美猴王”的應有表現。“仙石迸猴”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讓他自命不凡,伴隨他壹生歷經無數的坎坷磨難,英雄豪氣始終未被困厄所消磨。
二、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齊天大聖”英雄
生命總要不斷向前發展,人生也要從懵懂之態走向新生。對於孫悟空還是美猴王的他,其思想早已超越了年齡的限制。思想的先行,使他的生命日漸成熟起來,從而為他由美猴王順利過渡到齊天大聖敞開了大門。這是壹種生命的自覺,為他那種挑戰傳統,蔑視權貴,戰天鬥地的反抗精神鋪平了道路,這時候的孫悟空已成長為壹個頂天立地的“齊天大聖”。
生命的自覺首要體現於他對生命的深慮:
“眾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歡會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為何遠慮而憂也?”
猴王壹語道破心機:
“今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老王管著,壹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美猴王憂的是“不能躲過輪回,不能做到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於是海外“尋師訪道”,求學問能也就勢所必然。正因為他畏懼的是生命無常,那麽他想要的必然是“永生永壽”的法術技能,對於師父須菩提祖師提供的“流字門中之道,靜字門中之道,動字門中之道”,根本不會放在眼裏,而對“壹個筋鬥能翻十萬八千裏,七十二般神異變化”情有獨鐘,也正如此,為他後來西天取經“降妖服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齊天大聖”之旗的打出,旗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僅要做壹個與天地山川“齊壽”的“大王”,更要做壹個與天地神佛“齊平”的“大聖”,從大王到大聖,這可謂生命自覺的第二個標誌。
“齊天大聖是什麽?”“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第7回),這就是他的鏗鏘之言,也是他以“英雄”為自己正名的豪邁之氣。為什麽要做“齊天大聖”?僅僅因為玉帝的“輕賢”(“弼馬溫”未入流)?不!這頂多只是誘因。根本原因在於他骨子裏所滲透的反抗權威,蔑視尊嚴的勇氣與膽量。加上他有壹個筋鬥能翻十萬八千裏,上天,入地,下海,七十二般變化超強的本領,壹根橫掃天下妖魔的如意金箍棒,又何愁“齊天大聖”旗幟不出,名號不響。
學成歸來的他沒有忘記他的理想樂土“花果山水簾洞”,更沒有忘記他的“猴子猴孫”們。當聽說他的家園被占,猴兒遭受欺侮時,他咬牙切齒,“力逐”混世魔王,拉開了他反抗的序幕,同時為了重振家園,永葆基地,他“九幽十類盡除名,四海千山皆拱伏”(第3回),這壹切為他接下來的“大鬧三界”準備了現實基礎。
“大鬧三界”是他震天動地反抗性的集中體現,又是此時英雄本色的淋漓盡致的表現。“地府除名,龍宮索寶,大鬧天宮”這是孫悟空欲將自己的威名“遠播”而做的三件大事,使“無人不知其名,無人不曉其能”。特別是“大鬧天宮”更把他敢爭,敢拼,敢鬥的反抗性英雄性格展露無遺。
大鬧天宮實際上有“兩鬧”。緣於天廷的兩次招安都不遂他之意願,因而有“大鬧”之舉。壹鬧天宮是壹次招安騙他當了“弼馬溫”,而“弼馬溫”(未入流)即不入天神之流,孫悟空壹氣之下打出南天門。“二鬧”天宮是二次招安“齊天大聖”之職有名無實,連參加蟠桃大會的資格都沒有,於是他“攪亂蟠桃大會”,“偷禦酒”,“竊仙丹”把他的滿腔憤恨盡情發泄。與天廷的“神兵神將”進行了正面交鋒,其場面之激烈可以想象。然而,縱有十萬“神兵天將”也難敵“齊天大聖”只手。“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第7回)。縱觀“二鬧天宮”,“壹鬧”遠不如“二鬧”,壹鬧其實是為“二鬧”作鋪墊,是“二鬧”的預演,從而把孫悟空的反抗性層層深入地推進。“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第7回)更是把他那反抗精神推向了壹個光輝的頂點。
青年時代的他,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但難免行事魯莽,不考慮行為後果和應擔負的責任,有力量,有本事,而無深刻的理想,有對生命的自覺,而無追求理想行為的自覺,以“英雄”為自己冠名未免“狂妄自大”,“皇帝輪流坐”更暴露其“目空壹切”。言行舉止凡此種種,無不是在炫耀自我。“自以為是”的囂張氣焰必然遭到震懾,“大鬧天宮慘敗遭壓五行山下”就是明證。是他那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的情理必然。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這既是壹個深刻的教訓,更是壹種寶貴的經驗。
三、西天取經顯英豪,功成正果美名揚—“鬥戰勝佛”英雄
“吃壹塹,長壹智”。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這是怎樣的五百年?與孤獨寂寞為伍,靠“渴飲銅汁”,“饑餐鐵彈”度時光的艱苦生活。這種落難落魄的煎熬,與其說是壹種懲戒,即對他那種年輕氣盛,唯我獨尊的傲岸品性的威懾,不如說是對他人格,人性的壹次磨練。是壹次自我重新認識,重新定位的良機。這既是他生命旅程中必經的壹個過程,又暗示了他日後必將幹出壹番“驚天緯地”的業績。誠如孟子所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卷十二《告子下》)。這段艱難的歲月,孫悟空進行了沈痛的反省與深刻的反思“靠意氣用事,大闖大鬧是成不了什麽氣候的,唯有幹壹番大業績,才能取信於人,‘英雄’二字才會名副其實。”“西天取經”是孫悟空畢生為之追求的崇高理想和獻身的正義事業。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從“齊天大聖”自詡英雄美名到“鬥戰勝佛”(這是取經後如來封賜的),昔日不可壹世的孫大聖,如今已成長為壹個成熟的英雄。這是英雄性格的完善,人性之美的升華。“追求理想的百折不撓,堅忍不拔,忠於事業的矢誌不移,壹往無前”是這壹階段英雄性的核心,也是由生命的自覺到生命的自為的光輝再現。
(壹)堅定,徹底的鬥爭精神
西天路上孫悟空以力保唐僧取經為神聖使命,“降妖服魔”責無旁貸。壹根如意金箍棒“掃盡天下不平之事,除盡天下不仁之人”,“敢問路在何方!”的英雄豪氣躍然紙上。什麽妖魔鬼怪,什麽美女畫皮,什麽刀山火海,什陷阱詭計,孫悟空萬難不屈,百折不回,頑強與之奮戰,直至最後的勝利。八十壹難之中,無論是“黃風怪”,還是“大蟒精”,抑或是“白骨精”等等,孫悟空那種除惡務盡,決不與任何邪惡勢力妥協的鬥爭精神貫穿取經始末。
(二)敢為崇高理想而獻身
西天取經是孫悟空追求的崇高理想,而這壹理想的實現過程與他同邪惡勢力作鬥爭的過程交織,滲透在壹起,互相輝映。
1,戰勝自我:勇於戰勝他人的人不容易,而勇於戰勝自己——自我內在缺陷人性弱點的人更不容易。孫悟空確是這麽壹個“鬥戰勝佛”。“真假美猴王鬥爭”壹回,非常精彩。“六耳獼猴”假冒充猴王,招搖撞騙,孫悟空怒不可遏,從花果山到“落伽山”,南天門,“陰司地府”,直到“雷音寺”,攪得天翻地覆。如來指出妖猴的真相,孫悟空難解心頭之恨,“壹棒”將他打死。這是兩種思想的正面交鋒,也是兩種人生追求的“現實碰撞”。五百年的磨難與反省,孫悟空脫胎換骨,就必須與內心另壹個自我“徹底絕裂”。
2,忍辱負重:西行途中孫悟空被師父“壹度氣跑,兩次遭貶逐”。首次氣跑是“心猿歸正,六賊無蹤”(第14回),孫悟空對攔路搶劫的歹徒首開殺戒,反遭師父責備“無故傷人性命,全無壹點好善之心”,孫悟空壹氣之下跑至東洋大海,“壹度遭貶逐”是“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第27回),孫悟空對狡猾多變,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義無反顧地給予“三打”,唐僧反而將功變罪,“壹紙貶書”,無情地“逐走”孫悟空。“二度遭貶逐”是“神狂誅草寇,道昧放心猿”(第56回),對於壹夥剪徑的強盜,孫悟空毫不留情,壹壹除盡,師父決然將他再次“逐走”。壹而再,再而三地遭受“貶逐”,莫大的冤屈,孫悟空卻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壹心以事業為重。“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僧”(第30回),從而表現出寬廣的胸襟與氣度,這些放在“齊天大聖”那時的他是萬萬行不通,辦不到的。
3,勇於犧牲:作為“聖僧”的高徒,每遇妖魔鬼怪,或遭陰謀詭計,他都主動請纓,沖鋒在前,與邪惡勢力,搏鬥在最前線,哪裏最危險,哪裏就有孫悟空的身影。“聖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第47回),通天河的金魚精“為禍壹方”,每年要吃壹對童男女,孫悟空為民除害,與豬八戒變成陳家的小兒小女,充當妖怪的“口中之食”,其敢於犧牲的精神,蒼天可鑒。在對敵鬥爭中,即使身遭傷害,壹樣毫無畏懼,舍生忘死。迎戰紅孩兒時,被“妖孩”的“三昧真火”,弄得“火氣攻心”,“三魂出舍”,差點喪命,醒來後說的第壹句話竟然是“師父啊!”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師父的安危,以及取經大業的成敗。其勇於犧牲之誌,感天動地。
4,接受磨難:“艱難困苦,玉浴於成”。艱難困苦是磨厲人格之最高學府。“鬥戰勝佛”這道神秘光環的背後是淚水,汗水,甚至血水的凝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西行路上的磨難壹為身外的“邪惡勢力”,對此孫悟空憑借大無畏的精神與超強本領(筋鬥雲,七十二變化,如意金箍棒)能夠較順利駕馭。壹為取經路上與孫悟空形影不離的緊箍兒與緊箍咒,這可謂最大的磨難。它的作用與威力,不止是肉體上的折磨之苦,而是壹種精神上的“蛻化之痛”,這就需要孫悟空有超越常人的意誌與毅力,接受它的考驗。實踐證明,在每壹次那陣陣撕心裂肺,生不如死的慘痛之聲中達到自我人格的不斷完善,人性的不斷提升。
(三)不為狹隘的物質利益所囿,堅定的信念
“英雄難過美人關”。西行中有多少美色的誘惑,孫悟空都不為所動,其心誠誌堅,非同壹般。而同為取經營壘中的豬八戒,卻抵擋不住貪色之欲。每遇美女子,就心旌搖蕩。他本為天廷的“天蓬元帥”,只因“酒醉戲嫦娥”,而“被貶”凡間為豬形。“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他在“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第23回)得到深刻教訓後仍不思悔改。無論是高家莊的“渾家”,還是西梁國女王,都使他“垂涎浴滴”,“心癢難撓”。甚至對“盤絲嶺盤絲洞中的七個女妖(蜘蛛精)也要盡情調戲壹番,貪色本性暴露無遺。權勢與金錢同樣是考驗英雄的試金石。孫悟空為了取經大業的成功可以連自己的性命都不顧,還會在乎那權勢與金錢嗎?把他們視同無物。我們看到了壹個忠於理想事業,保持崇高精神生活的“英雄大丈夫”的光輝形象。什麽才是真正的“有所為,有所不為”。而豬八戒貪財愛錢,瞞著師父,師兄,師弟私藏銀兩,為壹己之私,“意亂情迷”,時有表現。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師父“貶走”後,他卻想著與師弟私分行李,“各奔前程”,“壹拍散夥”。雖然他最終沒有離開取經隊伍,但他這種被猥鎖的物欲所“迷塞心胸”,目光短淺的毛病確實給取經事業帶來了不少的麻煩,有時甚至是很壞的影響。
(四)警惕之心,清醒之誌,深隧之神
“識時務者為俊傑”。何謂“時務”?即指我們生活的環境,其中隱含著許多對我們不利的因子。既要“識”,首先必有警惕之心。“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防人之心不可無”。只有明辨善惡曲直,洞悉正邪黑白,才能“有理有利有節。”《西遊記》雖以唐僧西天取經故事為線索,但唐僧似乎並不是全書的正面人物形象,很多時候作者把他放在與孫悟空對立的層面加以善意的諷喻。唐僧身上集中了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誠,他成天念叨著對壹切“妖魔蟲豸”講仁慈,“行恕道,”是非不分,善惡不明,正邪不清,人妖顛倒,自己對惡勢力壹味的屈服,軟弱,卻對忠心耿耿保護他安全,肅清西行路上障礙而“除妖滅怪”的孫悟空不能容忍。輕則斥責惹禍生事,殘酷不仁,重則罵他“無心向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甚至“念咒貶逐”。唐僧這種迂腐不堪給西行之途“蒙上”多少陰影,給孫悟空頻添多少艱難困苦。
由“美猴王”到“齊天大聖”再到“鬥戰勝佛”,孫悟空壹生走過了壹個不平凡的戰鬥歷程。生命從“自發”到“自覺”再到“自為”,我們看到了壹代英雄人物的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