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會不歸。
這首詩的名字叫《送別》,成於隋代,作者不祥,故為無名氏所做。我非常欣賞這首詩。因為它有極其美好的意向,可以將人的心思拉到如詩中所描述的景色之中,美絕,亦淒絕!
詩的前兩句描摹那個時候的景色。要說的是,首句中的"楊柳"指的是柳樹,而不是楊樹,或者是楊樹和柳樹在壹起。
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為了給運河增添景色,因此下詔,凡在運河兩岸栽活壹顆柳樹著,即贈細絹壹匹,於是兩岸百姓紛紛在河岸上種植柳樹,不久便蔚然成景,千裏大堤,柳色蔭蔭。隋煬帝看了很高興,還賜名運河兩岸的柳樹為楊,即國姓。於是後來柳樹便有了楊柳的說法,其實楊柳只是柳樹而已。
詩的起始句交待了大的背景,為後來說事,抒發離別做好了鋪墊,這是中國傳統式的抒情方式。
楊柳青青著地垂,說明柳樹已栽植了多年,枝條都垂到了地方,側面可以說明樹已經是很多年了。從正面說,青青的柳枝垂到地面,可以說是勝景,給人以很高的情致。
從第二,第三句的內容可以看出,整個事詩是有時間順序的,從柳枝青青,到揚花漫漫最後到"柳條折盡花飛盡"作者描述了柳樹在壹個春天的大致過程,這種動態描寫的手法,是這首詩的壹大特點,隨著時間的推進,人的心情也隨著景色的變化而起落,其韻妙哉詩的第二句寫得很傳神,傳神在壹個"漫漫",壹個"攪"字上,從漫漫可以看出,樹不是壹棵而是很多,不然不會有漫漫的效果,而這種漫漫的景致,很美麗,很想冬天漫漫的雪飄,而沒有冬天的寒冷,且後壹個"攪"字更是對漫漫的推進,說明了柳絮飛動的,直上藍天,四下皆是的狀態,煞是動人。
第三句話鋒忽轉,描寫了壹幅令人隱忍傷痛的景象,美麗的景致不再,柳條以奉獻給了人們,時間已經流失了很多,重在強調時間推移,這種寫法不是寫當時的情景,而是作者的壹種假設,為最後壹句烘托氛圍,有到未來壹個遙遠而很有代價的時候,最後壹句作者的想發會不會實現。
最後壹句筆鋒忽轉,直接陳事,落到了本詩的靈魂上,即詰問,到很久以後,作者的好友會不會再次相遇,或者回到他/她身邊,這裏的"行人"指的是即將遠行的人,作者沒有直接稱呼其的朋友,戀人,這又是作者高明的地方,行人,註定永遠在道路上,永遠要離去。
回頭來看全詩,可以說寫得很完美,是古代抒情,餞行詩中的上上之品。本詩內容含蓄,極短的文字描述的很豐滿的內容,既有靜景,又有動景,既有時間的流轉的妙曲,又有接物抒情的,隱忍為大的曲折,讀來使人浮想聯翩,心肺悠然,情致頓生,余香不絕,實乃妙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