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範圍,提高選材能力。
2、幫助學生積累壹定量的素材。
3、在作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傳承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說明:本教時旨在讓學生學會選材,但作文課作為語文課的壹個組成部分,同樣起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所以確立了如上目標。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範圍。
2、幫助學生積累壹定量的素材。
3、在作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傳承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說明:作文課的主要功能是引導學生關註生活、不斷積累,並善於把所經所見所聞所感流暢的表述出來,做到有物有序有旨。但是作文課也有著育人的功能,葉聖陶說作文先做人,基於以上的理解,所以把教學目標1、2、3定為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範圍,提高選材能力。
說明:如何拓寬寫作的題材,對現有學生來說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壹、回憶交流,導入新課: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的,詩題是什麽?詩歌表述了什麽怎樣的情感?從詩中可看出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明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重陽節思念遠方的親人。登高、插茱萸。
2、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描寫了怎樣的場景?
明確:過重陽節宴請友人、賞菊、喝菊花酒。
說明:設計本環節旨在引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並且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課的教學氛圍中。
二、揭示課題,明確目標。
“重陽節” 是中國尊老敬老的傳統節日,是人們向長輩和其他老年人送上祝福、表達感恩之情的特殊日子。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向爺爺奶奶們表達自己的祝福和關愛,陪老人聊聊天、給他們捶捶背,或者陪家人登高、賞菊、吃糕……
有關重陽的故事有許多,能夠入文的材料也有許多,那麽,如何拓寬有關“重陽節”的題材,開掘作文材料呢?
說明:本環節點出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帶著目的進行學習活動,便於學生學習活動的明確性、有效性。
三、體驗比較,拓寬選材
(壹)多角度選擇文體
關於重陽節這壹話題,可以何種文體入筆?
明確:
可議論文,如對重陽節尊老敬老活動或這壹節日或由這壹天人們的尊老敬老聯想到平時人們對老人的行為等等的感慨。
可說明文,如介紹重陽節的來歷、習俗、傳說等。
可記敘文,如介紹重陽節這壹天對老人、對家人所做的感恩的好事,或搞的活動,或對某位尊敬的老人的懷念等等。
(二)多角度選擇素材
1、選材要“實”
必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材料,不管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如果以親身經歷為材料,便可以保證不會在材料上與人“撞車”,就有寫出自己獨特性的可能。壹言以蔽之,選材角度要求實,“實”在文體上,“實”在材料上,“實”在獨特上。
①經歷與熟悉。
學生寫作記述文在選材時,不要只是盯著自己看過的優秀作文,而應盡可能地從親身經歷與非常熟悉的生活中選材。如為身邊的老人做壹次飯,整理壹次房間,打掃壹次衛生,梳壹次頭,送上些水果、送上些問候等,自己熟悉的,寫起來就得心應手。
②特定與特殊。
在特定的、特殊的情況下,人的感受和壹般情況下往往有區別。比如,壹直受到長輩們的寵愛,但偶又壹次,自己的某壹可有可無的要求在拒絕,或自己某壹無禮的言行傷害了他們,此時,學生的反映、感受、情感的變化起伏會大不壹樣,把它入文,就可能成就壹篇好文。
2、選材要“小”
選材角度小,文章既可寫得實在,又給人選材新穎的印象。
如:《重陽節有感》、《重陽的來歷》、《重陽節習俗簡介》、《難忘重陽節》、《重陽節的早晨》、《重陽之夜》、《記壹次重陽登高活動》等。
入文的材料可寫為長輩們所作的事:如自己拿起電話,給家中的老人及身邊的長者送去節日的祝福,替長輩們剪手指甲,陪他們說說話等;或者重陽節這天發生的故事;或者自己對重陽節的感受;或者對重陽節習俗、來歷的介紹等。
說明:如何選才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本環節試圖從文體的選擇和材料的選擇上拓寬學生的選材範圍。因為文體的局限,也限制了部分同學對材料的選擇。如果能拋開“記敘文”這種文體的思維定勢與局限性,那麽,同學就會人人有話可說。對於重陽節這個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無從入手,覺得較為抽象,不知該如何入文,讓學生選擇實實在在的、細小的材料,選擇自己經歷過的熟悉的材料,那麽,就能交易成文,也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習作賞析,積累選材
重陽憶
——寫給爺爺
昨日翻找抽屜時,突然翻出爺爺的身份證。相片中的爺爺面龐小而削瘦,壹雙小小的眼睛努力睜大依舊只顯出壹條眼縫,若瞌睡狀,但嘴巴大大張著,似有未盡之言。這是很多時候爺爺留給我的模樣。
四月的第二日下午,我收拾完爺爺的屋子正要離開時,爺爺蜷在古舊大木床的壹角,爺爺問,妮,晚上要過來不?
我說要。壹鍋的粥到了晚上肯定變涼。
我替爺爺掖緊了被子。我說,爺爺我走了。
爺爺點點頭,眼睛閉上。壹會又突然睜開,晚上要記著過來呀。爺爺喃喃。
嗯。我點頭,我回身把爺爺臥房的木門帶上,復又帶上廚間的門。厚重的木門咯吱響了壹下,哐的壹聲,結實的合在門框上。
屋外,雨,清清涼涼的下著。
晚上,上Q時遇到弟弟,弟問,爺爺好些了沒?
沒,依舊喊痛,起身時都需要柱腳(勾櫓)了。我說。
妳有沒有經常過去照顧照顧他?弟又問。
嗯,依舊壹天三回,下午剛幫他洗了衣服,壹會還要過去,夜半估計他會餓著。我答。
若是我這有手機或是電話就好了,妳和他說說話,他的精神會好些,他這幾天也念叨妳。我又說。
十點時,母親回來,我收拾壹下便要過去。
母親擺手,過去做什麽,我也是守到這時才過來,他睡下了,妳父親沒在家,妳壹女孩子大半夜的在路上來來去去也不安全。
爺爺的粥還沒熱,我解釋著。
我睡得並不安穩。
六點半時,我起身,四月初的天清冷迷蒙,壹層薄霧將遠遠近近的屋子,樹木,道路與遠山掩映的朦朧。近老屋時,遇見鄰家長輩,妮,今天起這麽早呀。我回笑,阿太(同姓曾祖輩),妳也起得甚早。
爺爺屋子的門已打開,四十瓦的白熾燈的映照下,屋子裏的壹切看得分明復帶了幾絲陌生感。我疑惑,爺爺去哪了?
靠墻的飯桌上,殘著壹個啤酒蓋兒。我嘆了口氣,又喝酒了。昨日農歷十五,按照鄉俗,不能刷洗馬桶便盆等穢物。我回到裏屋,拎出便盆,在茅廁門口刷洗的當兒,遇到阿炮太,問起,妳爺爺呢?
我說,不曉得,估計到街上吃早餐去了,剛剛桌上又見了啤酒蓋。
前些天我遇到他時也跟他說起,不是他們不讓妳喝酒,妳的身體也得顧著。阿太放低聲音,生得是胃癌,我們又不能明著說……
我點頭。
霧已散去,浙南的小村的早晨顯得了清晰白亮的輪廓。我走出家門,沿街問著爺爺的行蹤。
剛剛見著他柱著柱腳往橋頭的早餐位去了,該是吃早餐去了吧。壹位大嬸這麽告訴我。
我沿著她和其他人的指點,壹路走到了位於公路邊上的家。
我喚起母親,媽,爺爺不見了。
我們最後在鎮中學門前的小溪裏找到了他,在擁擁擠擠的目光裏,他瘦小的身子俯臥在溪水上,水面生涼,他的身子像草葉樣浮在水面上,壹絲不動,或許,就是水裏長出的壹株草,壹株花。
這個早晨,我的天藍外套像壹朵藍花或是藍火在穿鎮的柏油路上飛跑著。
溪邊的人們告訴我,壹早起到溪邊洗衣的女子曾聽到物體撲通落水的聲響,之後有壹物體爬起的身影,然後落水的聲音再度響起,心怯的女子扯起衣籃轉身便跑。
這個女子是否知道,這壹刻,我生命中如此親密的老人,與我陰陽相隔。我的身子軟軟得垂下。
村人們幫忙擡身子,從這片我昨日浣洗衣物的水裏,扶起他的身子。半米深的溪水,我輕易直起了身子,壹位老人,卻將他往後所有的日子,種在了這裏。
母親打了父親的電話,母親打了在臺州求學弟弟的電話,母親打了在縣城叔叔大伯家的電話。此後的壹切似在霧裏。仿佛我在四月早晨的壹場霧裏走到了壹塊異地,在那塊地上發生了生活外的壹些事,那塊地裏有煙裊裊升起。
奶奶說,妮念的經真好聽。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我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念著念著,偶爾,我們還在爺爺蓋著金色經文被子的身子前說壹些事,壹些與生前的他或是身後的他有關的事。有時,我似見他胸口微微起伏,掀起經被時,帶出的,卻已是開始冰涼的氣息。
道士說到幾時到溪邊喚魂,母親說該請誰,誰還有誰幫忙後事事宜,還有父親,忙著與相幫的人商量幾時讓殯儀館的人來接,需要給多少紅包合適,捎帶的是什麽牌子的香煙,我們在對這些事情的忙碌中,被動的接受了壹個人離開身邊的事實。
車子來接他的那個早上,我被衣著鮮艷的道長要求回避,我的生辰與爺爺的收殮時間不符。我終於還是隨著車子下去了。這個時候我才發覺,我從未與爺爺壹同到過縣城直到此刻,我不知道他去縣城奶奶家時,都是在哪個路口等的車,他被簇擁上車子時,可有好心的女孩給他讓座,他隨著車子奔馳在浙南的這條山路時,他曾想到些什麽,他從縣城奶奶那回來時,他又給自己帶回了什麽。
我的誦經聲響起,隨著弟弟撒下的紙錢壹路紛揚。
我每夜每夜的做夢,夢裏,爺爺若往常吃飯,回屋,雙腳壹縮探向被窩,只是納悶,妮,咱村的人怎麽現在壹個都不見呢。
爺爺不是我親爺爺,直到現在,壹些村人提起他時仍習慣在他面前加個狗字。從祖輩,祖祖輩,我家壹直窮到現在,甚至窮得爺爺的兩個哥哥都沒有娶上媳婦。爺爺是幺兒,終於得機會有了媳婦,那女子也在三十來歲時離家而去另嫁他人。別人對爺爺的稱呼也僅僅是因為家貧而被村人們小瞧。父親在兩三歲時終於被爺爺的姐姐,我的親奶奶過繼給了爺爺當子嗣。我的卑微的爺爺,到死時,仍是卑微的活著,他最歡喜聽到的話是,妳有個好孫女呀,照顧妳照顧得多好。每每這時,爺爺總是笑若菊花。
沒有誰的離開是完完全全做好準備的,我不知道爺爺的匆忙離開,都落下了什麽。或許,爺爺的壹部分離開了,壹部分,仍落在人間。我常常會想起這句話,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
重陽節活動——登高
壹年壹度的重陽節終於讓我盼來了。我們學校首次組織五、六年級的同學到野外進行壹次登高活動。
這壹天大清早,我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上山去,大約走了半小時就到了目的地。吃過了早飯,我便和幾位同學去觀看風箏比賽。
風箏競賽場的人可真多呀!把整個賽場圍得嚴嚴實實,真是裏三層外三層。突然壹聲哨響,風箏陸陸續續飛上天空,不壹會兒,各式各樣的風箏在蔚藍的天空翺翔。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有忙忙碌碌的蜜蜂,有展翅高飛的蒼鷹……最吸引人的那還要數栩栩如生的龍和蜈蚣了。那條龍擡起頭來,尾巴高翹,擺出壹副神氣的樣子。蜈蚣也不甘示弱,不壹會兒,就超越那條龍啦 !場上的人都為它喝彩。我剛揉了揉眼,可不知怎麽的,那龍和蜈蚣糾纏在壹起了,也許是龍害怕自己比不上蜈蚣吧,而作出兩敗俱傷的做法。不壹會兒,它們倆都斷了線,掉進了山谷,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惋惜,都埋怨龍不應該那樣自私。它們的主人像箭壹樣沖下山谷,尋找自己的風箏,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時間非常緊迫,但是它們的主人壹點也不灰心,把風箏重新安上線再放飛……到了最後還是蜈蚣取得第壹名,龍獲得第二名……風箏比賽在壹陣陣熱烈的歡呼聲、掌聲中結束了。
吃了午飯,就到我們學校的運動員大顯身手的時候,登山活動開始了,只見運動員們在半山腰上摩拳擦掌,做好預備姿勢。又是壹聲哨響,運動員爭先恐後地向上攀登。妳看,我班的小玲同學就要拿到紅旗了,“哎呀”,真糟糕!她被石頭絆倒了,摔得個四腳朝天,惹的大家哈哈大笑。她爬起來再跑,可是來不及了,紅旗被五〈2〉班的同學奪走了。
這時,太陽漸漸地西下了,金色的陽光照在同學們的笑臉上好像盛開著朵朵鮮花。
重陽的來歷
今天是重陽節,妳們打算幹什麽呢?對多數人來說,可能對重陽節沒什麽紀念意義性吧。回答是不是的,重陽節不但是有紀念性也是有意義性的。接下來我就說說重陽節的起源吧:
“中秋過後又重陽”,起源於漢初的重陽節有著悠久的歷史。要說重陽節的來歷,那可不是壹個輕松的活兒!
重陽節的具體日期是:農歷九月初九。因為是二九相重,故成為“重九”;同時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壹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壹的規定,壹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壹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壹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為了壹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通過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難 忘 重 陽 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到了!
迅速吃好晚飯後,我從口袋中掏出壹把早已準備好的精致的小剪刀,跑到爺爺奶奶身邊,說:“爺爺奶奶,我給妳們剪指甲,好嗎?”爺爺聽了,壹楞,帶著懷疑的神情說:“乖孫女,妳也會剪指甲?”“會!”話雖這麽說,可我卻心虛得很,畢竟我從來沒剪過指甲呀!不過我相信:只要用我的誠心,就壹定能完成任務。不是有句老話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說幹就幹,我拉過爺爺的手,開始行動了。哇!爺爺的指甲好硬哦!萬事開頭難,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剪了第壹刀。“爺爺,痛不痛?”“不痛不痛,這哪會痛呀!”爺爺滿意地坐在沙發上說,“爺爺這是在享我孫女的福啊!”
突然我發現爺爺有個手指頭上竟沒有指甲,我急了,問:“爺爺,妳這個手指頭的指甲呢?”爺爺見我著急的樣子,連忙說:“小平平,別急!這是我在部隊時弄掉的。那是壹次軍事練習,我們正在訓練擦槍,由於我壹心想快些,用力聽了爺爺的話,我趕緊去摸,那肉果然已很硬了。是呀,都已經幾十年了,能不硬嗎?爺爺可真是個堅強的人哪!我壹邊摸著他的手指頭,壹邊這麽想著。
剪好了爺爺的手指甲,輪到給奶奶剪了。我捏過奶奶的手,發現雖說奶奶是個女的,可手卻很厚,而且也很粗糙。我心裏格登了壹下。奶奶見了,猜出了我的心思:“是不是也想聽聽奶奶的故事?”我擡頭看著奶奶慈祥的眼睛,點了點頭。奶奶的話匣子壹下子打開了:“我們年輕的時候可沒現在這樣的好條件。因為妳爺爺在外面當兵,所以家裏的事、田裏的活都由我包幹了。我這雙手幹過的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它可作出了大貢獻呀……”聽著奶奶的話,我竟忘記了給她剪……
壹次剪指甲竟讓我懂得了那麽多,這得感謝這個重陽節呀!但願在人們的心裏天天是重陽!
九九重陽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壹年壹度的重陽節,如期而至,終於來臨了!
在放學的路上,我壹邊走,壹邊想,該為爺爺,奶奶,作些什麽.我安靜的坐在長石凳上,雙手搭在下巴下,東想想,西想西,抓耳撓腮,可還是想不出來。
走到家門口,我壹拍腦門,想出來了,做壹張賀卡,雖然不是壹個很好的辦法,但同樣能代表我的孝心。
我選了壹張顏色鮮艷,同時也代表了青春活力陽光的紙,我在紙上工工整整寫了5個大字:“重陽節快樂!”
我還寫了對老人的祝福。做完以後,我將紙悄悄的塞進爺爺書桌中間的縫隙中,雖然臉上無任何喜悅的表情,但心中是那麽的愉悅,是那麽的舒暢!
我走進我的小書房,靜靜的聆聽爺爺房裏的聲音。
時間慢慢的消逝,爺爺也發現了這張賀卡,叫我過去.我的心”撲通撲通”的直跳個不停,爺爺說:“這個賀卡是妳做的吧?”我說:“恩。”他又說道:“我知道妳的良苦用心,但如果妳要來感謝或來祝福的話,那妳還是實際壹點,幫我掃掃地之類的事吧!”我點了點頭。
九九重陽,讓我懂得,要對老人多關懷壹些,要多與老人分擔壹些易做的事情,同時也在此,向各地老人表示祝福:願妳們永遠年輕,永遠健康,快樂,幸福!
重陽節有感
又是壹年壹度的重陽節了,能為爸爸媽媽做什麽好呢?“唉,真是大傷腦筋。”我不禁長長地嘆了壹口氣。
回到家裏,我剛想和媽媽討論壹下重陽節的事,突然發現媽媽的臉色很難看,我忙問怎麽了,媽媽說她頭很痛,沒有力氣,我便幫媽媽做了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忙著擦灰,掃地什麽的,做著做著便發現幹這些事並不容易,僅僅做了壹會兒就覺得累了,心想要是天天做的話那豈不是要厭煩死了嗎?那媽媽天天做的話……想到這兒,我不禁感到十分慚愧,我怎麽沒想到在平時幫壹回媽媽呢?
到了晚上,媽媽終於支撐不住了,躺在床上休息壹會兒。我想到了媽媽的辛苦,便為媽媽端茶送水,拿報紙,這雖然是壹些小事,但我卻看到媽媽感動的目光,我哽咽了,想起平時與媽媽頂嘴關心時的情景,我不禁臉上火辣辣的,怎麽沒有想到在平時關心壹下父母呢?我怎麽沒有在平時幫助壹下父母呢?其實這就是現在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的通病: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從不考慮長輩的感受!所以我們不能只在重陽節。
重陽節的早晨(作文)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也叫作“老人節”。我們可以在這壹天登高望遠,欣賞菊花,還要尊重老人、孝敬長輩。我心想:“在這特殊的日子裏,我該為爸爸媽媽做些什麽呢?”
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看到爸爸媽媽睡得正香。我心想:“我為爸爸媽媽準備早餐吧!”說幹就幹,我胡亂紮了壹下頭發,就悄悄地來到廚房。做什麽好呢?我環顧四周,看見桌上昨天晚上剩下的壹大盆飯,對了,就做簡單的稀飯吧!我學著媽媽平時做飯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打開煤氣竈,把鍋放上。不壹會兒,水開了,“哧、哧”地響著,我掀開蓋子,壹股熱氣冒了上來,我不禁嚇得倒退了壹步。等熱氣稍微消了點兒,我“騰”地壹下,把整碗飯倒進了水裏,水花四濺,我還是堅持住了,快速拿來鍋蓋給蓋上了。不壹會兒,鍋蓋頂了起來。我打開鍋蓋,呀!稀飯已經好了!我看著自己的傑作,滿意地笑了笑!想到爸爸媽媽誇贊的樣子,我就興奮地去喊他們起床。
我跑到他們門口停住了,對了,好事做到底。我又輕手輕腳地走到衛生間,幫爸爸、媽媽擠好牙膏,倒上洗臉水。看看壹切都準備得差不多了,我才去叫他們起床。
爸爸說:“妳真能幹!”媽媽驚訝地說:“我們的女兒是長大了!”
我要經常幫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們能有更多的休息時間,而不僅僅在歡樂的重陽節。
今天,我因為作文沒有題材可寫,所以爸爸叫我做壹件事——洗襪子,然後再以此寫作文。
我剛把盆端起來,就打了個寒顫:“啊!這麽冷!那洗起來就更不用說了。”我把手伸進水裏洗襪子,覺得這冰冷的水像萬根鋼針刺到骨頭裏壹樣痛,我連忙把手縮了回來,但是為了寫作文,只好硬著皮頭又洗起來,我擦好肥皂,搓了幾下,再捶壹捶,放在水裏泡壹會兒擰幹後晾起來。
我想:“爸爸每天都要洗衣服、洗碗……難道他就不冷嗎?”我這才感覺到爸爸的辛苦,雖然自己的手凍得像紅蘿蔔似的,但是看著洗得幹凈的襪子,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
五、布置作業
請圍繞重陽節這話題,圍繞壹個中心寫壹篇文章,題目自擬。
說明:本教時意圖通過重陽節這壹話題作文,既幫助同學積累壹些有關重陽節的材料,豐富同學寫作素材,又旨在通過重陽節這壹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所以在構思教案時,緊緊圍繞著這壹話題來設計環節。學生的習作,是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幫助學生有效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