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罵白眼狼不帶臟字(寶媽怒斥孩子白眼狼)

罵白眼狼不帶臟字(寶媽怒斥孩子白眼狼)

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懂分享、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感恩的孩子,通常大人會給這些孩子扣上“白眼狼”的帽子。

誠然,這樣的孩子在教育中需要家長更費費心,但是在小孩行為的背後,常常能反映出家長的為人處世。

我們也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哪些方面沒給孩子做好榜樣,自己的“白眼狼”行為被孩子學會了。

案例:

小語媽媽給孩子買了車厘子,都存在冰箱留著給孩子慢慢吃。第二天小語自己拿出來,邊吃邊數數,發覺少了兩個,就氣沖沖問是不是媽媽偷吃了。

小語媽媽是個節儉的人,平時買了東西有數數的習慣,她沒想到孩子這麽小也跟著學會了。

其實,小語媽媽發現有兩顆車厘子有些腐爛,就扔掉了,但見小語如此氣沖沖,小語媽媽還是覺得有些心涼,想逗壹下孩子,就裝作生氣地對小語說:“媽媽這麽辛苦,怎麽媽媽就不能吃嗎?妳咋不問是不是奶奶拿回老家了,妳真是個小白眼狼。”

沒料到小語壹下子著急了,竟然問媽媽:“奶奶回老家的時候,我看到妳把她包裏的車厘子邊往外拿邊吃,這次妳說不是妳吃的,誰會信?”“妳不讓奶奶吃車厘子,我也不讓妳吃,媽媽才是個白眼狼。”

小語媽媽壹時間楞在那裏,竟然無言以對。她以為孩子還小,有些事情就沒有背著孩子做,誰想到讓孩子看見後,還拿話來“教育”自己。

原來,小語奶奶還有個兒子,這次二兒媳剛生了小寶寶,所以老人要回去伺候月子了,二兒媳最愛吃車厘子,但是農村那邊不好買到,就托小雨媽在城裏買了2斤。

本來老人給小語媽帶孩子3年,沒要過壹分錢,這次回去張口要2斤車厘子,老人也就沒提給錢的事。但小語媽媽心裏不舒服,她當初坐月子也舍不得吃個車厘子,婆婆讓她花錢買了給二兒媳送去,這不是拿著河水洗船嗎?

所以在老人臨走前,小語媽媽打開包,往外拿了幾個車厘子憤憤地吃掉了。雖然當時覺得很解氣,誰想到被孩子今天這麽壹說,看來自己的“好媽媽”形象,早在被孩子看到的那壹剎那就毀了。

小語媽媽很後悔,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給孩子做出了壞榜樣。

分析:

小語媽媽在平時的教育中,肯定沒教過孩子和大人分享食物,在小語知道少了兩顆車厘子時,首先就是向媽媽質問,她認為這些水果只有自己配吃。

再加上小語媽媽吃婆婆包裏的車厘子,讓女兒看到過,更加深了小語對媽媽的誤解。她認為媽媽才是“白眼狼”,媽媽吃冰箱裏的車厘子就是“偷吃”,就是不對的。

所以,父母的“不正”會導致孩子變“歪”,小語媽媽不善待老人的行為,也被女兒學了去,壹顆車厘子都舍不得給她吃。

我非常認同蒙特梭利的觀點:只有家長行得正,才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力反駁。

相信小語媽媽以後真心對待婆婆,在女兒面前做好善良感恩的表率,小語也會舍得在媽媽嘴裏,送上壹顆車厘子。

別看孩子小,最擅長就是模仿,他在對待父母的行為上,會模仿父母對待家裏老人的行為。

之前網上有個視頻,有個媽媽沒給孩子買平板電腦,被孩子在大街上打耳光,她的孩子壹邊拳腳相加,壹邊說出惡毒的話,讓人們汗顏,世界上怎麽會有如此不孝的孩子?

而據知情的網友說,這個媽媽在家裏,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婆婆,怪不得他的孩子這個樣,這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

張大春先生在壹次家庭教育的演講中表示: 對孩子的愛不是壹味的寵,而是有原則的愛和教育。讓他從小懂感恩,知道父母的不易,養育的辛苦,在互相尊重的環境下成長。

很多家長,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吃壹點點苦,受壹點點傷害,總給孩子無盡的滿足,認為只要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得父母的不容易,並學會感恩。但就是這樣的父母,在對待老人的時候,沒給孩子做好表率,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了效仿。

那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有感恩之心呢?

以身作則,用行為教育孩子

央視曾有壹個公益廣告,媽媽給婆婆洗腳,被幾歲的兒子看到後,小孩跌跌撞撞去打壹盆水,也要給勞累的媽媽洗腳。這個場景感動了無數人,媽媽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上了很好的壹課。

哈弗大學的泰勒.本壹莎哈爾教授說過:“ 父母的行為就是壹面鏡子,妳善待老人,妳的孩子就會善待妳。妳是善良懂得感恩的人,妳的孩子就會向妳學習 。”

如果家長是孝敬父母的子女,孩子也會在家長的行為影響下,變成尊敬父母的孩子。反之,如果父母自己都不尊重老人,對老人頤指氣使,甚至拳腳相加,在這種環境熏陶下的孩子,自然就會模仿到與長輩的相處模式。

不要無限給予,當孩子提出無禮要求時,要說不

當孩子面對父母的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並不向自己要任何的回報時,在他的頭腦中就形成了這樣的思維: 父母為我做什麽都是應該的,父母就是欠我的

記得女兒剛上大班時,有次送她上學路上突然下雨,我只帶了壹把雨傘,當到校門口的時候,女兒提出要把雨傘帶到教室裏去,這樣下課後就可以打著傘出來玩了。

我當時果斷拒絕了她的要求,並告訴她,如果把雨傘給她,媽媽就要淋著雨去上班,衣服濕透後有可能就會生病,妳舍得讓媽媽生病嗎?

女兒很懂事,邁著堅定的小步伐乖乖上學去了,那壹次,她用放棄撐傘玩耍讓我免去淋雨。

把握好度,給孩子適當的抗挫折教育

心理學上,對於挫折定義為負性情緒體驗,簡單來說,是前進過程中遇到失敗、不順利時引發的感覺。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中還有困難這兩個字,這樣在長大後,才會縮短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

小孩子遇到批評和嘲笑、不小心丟了心愛的玩具、比賽沒發揮好等等,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對孩子來說都是挫折。

這裏,我提到了“適當”的抗挫折教育,孩子成長需要恰到好處的挫折,假如用時長來界定,如果孩子能承受時長的挫折時是十分,在十分以內就是恰到好處的挫折,超過十分就會形成創傷。

如果只給孩子挫折,沒有給予愛的慰藉,就像只有寒冷,難以維持度過寒冬的能量,也難以在嚴寒中保有對溫暖的希望。 只有與愛、信任、理解相佐的抗挫折,才能給孩子無限力量,並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

給予孩子精神獎勵

真正有用的獎勵,其實是花錢買不到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壹個微笑、壹個擁抱、壹句肯定的語言都會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鼓勵。

心理學上有個實驗,叫做德西效應, 講得是適度獎勵有激勵的作用,但做多了,就會減少孩子對這件事的內在吸引力,讓孩子被物欲綁架,造成得不到就哭鬧的性格。

那麽正確的做法就是, 多用精神獎勵法,經常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比如說,妳這次比上次進步了,妳這個想法特別棒等等,把優點強化,孩子才能越來越優秀。

最後,和妳說說心裏話

教育孩子,任重而道遠。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身教勝於言教,父母的壹言壹行,對孩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風環境,這樣孩子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往優秀的方面發展,又豈會變成“白眼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