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說說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壹時期重要的文學,藝術,科學人物吧

說說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壹時期重要的文學,藝術,科學人物吧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問題描述:

不要說政治上的人物就好,要文學藝術科學==的,30分,答的好的加分,謝謝!!

解析:

酈道元

酈道元(約466—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河北省涿縣壹個官宦世家,少年時代就喜愛遊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遊歷,每到壹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準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註。

為了寫《水經註》,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註釋以後,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這部書文字優美生動,也可以說是壹部文學著作。由於《水經註》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壹門“酈學”。

酈道元,字善長,初襲爵永寧侯,例降為伯。禦史中尉李彪以道元執法清刻,自太傅掾引為書侍禦史。彪為仆射李沖所奏,道元以屬官坐免。景明中,為冀州鎮東府長史。刺史於勁,順皇後父也。西討關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奸盜逃於他境。後試守魯陽郡,道元表立黌序,崇勸學教。詔曰:“魯陽本以蠻人,不立大學。今可聽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延昌中,為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政,如在冀州。蠻人指闕訟其刻峻,請前刺史寇祖禮。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還京,二人並坐免官。

後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禦夷諸鎮並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詔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馳驛與大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會諸鎮叛,不果而還。

孝昌初,梁遣將攻揚州,刺史元法僧又於彭城反叛。詔道元持節,兼侍中、攝行臺尚書,節度諸軍,依仆射李平故事。梁軍至渦陽,敗退。道元追討,多有斬獲。

後除禦史中尉。道元素有嚴猛之稱,權豪始頗憚之。而不能有所糾正,聲望更損。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臥起。及選州官,多由於念。念常匿悅第,時還其家,道元密訪知,收念付獄。悅啟靈太後,請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

時雍州刺史蕭寶反狀稍露,侍中、城陽王徽素忌道元,因諷朝廷,遣為關右大使。寶慮道元圖己,遣其行臺郎中郭子帙圍道元於陰盤驛亭。亭在岡上,常食岡下之井。既被圍,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盡力屈,賊遂逾墻而入。道元與其弟道(闕)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賊,厲聲而死。寶猶遣斂其父子,殯於長安城東。事平,喪還,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

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註《水經》四十卷,《本誌》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然兄弟不能篤睦,又多嫌忌,時論薄之。

祖沖之,字文遠,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人。公元429年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壹個官宦人家,雖原籍北方,但幾代祖先都在江南做官且通曉歷法。祖父掌管土木工程建築,父親也學識淵博。他從小有機會接受家傳科學知識,青年時代進入專門研究學術的華林學省學習研究。祖沖之曾作過州從事史,公府參軍,縣令,最高官至長水校尉,享受四品俸祿,公元500年去世。

祖沖之是中國古代壹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生平著作很多,內容也是多方面的。在數學方面的論著,不幸均已失傳。在歷代國內外的各種圖書目錄中,可以見到他所寫的數學著作的書名有“綴術”6卷,“九章算術義註”9卷,“重差註”1卷。在天文歷法方面,他編制成“大明歷”,並為大明歷寫了“駁議”。在古代典籍的註釋方面,祖沖之有“易義”、“老子義”、“莊子易”、“釋論語”、“釋孝經”等著作,但亦均失傳。文學作品方面他著有“述異記”10卷,在“太平禦覽”等書中可以看到這部著作的片斷。

從青年時起,祖沖之便對天文學和數學發生了興趣。他把從上古時起直至他生活時代的各種文獻、記錄、資料,幾乎全部搜羅來進行研究,並且親自進行精密的測量和仔細的推算。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厘,心窮籌策”。他對劉歆、張衡、鄭玄、闞譯、王番、劉徽等科學家的工作進行了仔細研究,壹壹駁正了他們的錯誤,導出了許多極有價值的結果。準確到7位有效數學的園周率數值便是人所***知的例子。

園周率π的計算,標誌著壹個國家和民族的數學水平。中國古代也和世界上任何文化開發較早的國家和地區壹樣,人們最早使用的園周率是3。這壹誤差很大的數值壹直沿用到漢代。入漢以後,對園周率的改進吸引了不少科學家的註意,都作了壹些工作。最為重要的是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他用“割園術”計算出的園周率為3.14。

關於祖沖之在園周率方面的工作,其史料僅見於《隋書·律歷誌》中還記載說,祖沖之還給出了園周率的兩個近似分數值:

密率:π=355/113,小數點後6位準確,

約率:π=22/7,小數點後2位準確。

在歐洲,1100多年後才算得355/113這壹數值,被稱為“安東尼茲率”。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在1912年提出應稱π=355/113為“祖率”。

關於祖沖之是如何算得如此精密的結果,沒有任何史料流傳下來,這是非常遺憾的。不過根據當時的情況判斷,祖沖之用的仍是劉徽的“割園術”。果真如此的話,祖沖之需要計算出園內接正12288邊形和正24576邊形的面積,要進行加、減、乘、除、開方等運算達130次以上,每次運算都要精確到9位數字,可以想象,在當時用羅列算籌來計算,是需要何等的精心與超人的毅力。 關於球體體積的計算,是祖沖之及其兒子祖(日桓)在數學方面又壹項了不起的成就。祖氏父子根據劉徽在“九章算術註”中擔出的正確方法,求得了球體體積公式

球體積=4/3πγ3。

在導出球體積公式的過程中,祖氏父子總結出了所謂的“祖氏原理”。在西方這壹原理被稱為“卡瓦列裏原理”,但它的發現者意大利數學家卡瓦列裏(B.Cavalieri 1598~1647)比祖氏父子要晚1100多年。

祖沖之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編制的大明歷和為大明歷所寫的“駁議”中。祖沖之通過精密的觀察測量,發現當時奉行的由前輩著名天文學家何承天所編制的元嘉歷有不少錯誤,於是著手編制大明歷,公元462年編成,時年只有33歲。祖沖之對歷法的編制做出了很多創造性的貢獻,大明歷是這個時代壹部最好的歷法,但是卻遭到皇旁寵臣的反對。直到祖沖之死後10年,由於他兒子祖(日桓)的堅決請求,經過實際天象的校驗,大明歷才得以正式頒行。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壹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壹臺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制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壹臺儀器――“候風地動儀”,準確地報告了西方千裏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誌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詩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壹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

王叔和

王叔和(公元3世紀)名熙,今山東高平人。其生卒年月不詳。

王叔和曾任魏太醫令,“性度沈靜,通經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養生之道。”(唐·甘伯《名醫傳》)王氏著有《脈經》10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曾整理編纂仲景《傷寒雜病論》壹書,使之流傳於今,為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另著有《脈訣圖要》6卷,《脈賦》1卷,《脈訣發蒙》3卷,《論病》6卷等,均佚。

王叔和對中醫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對脈學的研究和對《傷寒雜病論》的整理編纂。他總結脈學,編纂《脈經》。繼承前人對脈學研究的成就,匯集了前期醫學名著及先朝名醫的有關文獻,結合自身經驗,撰成《脈經》壹書,使脈學理論和方法系統化、規範化,推動了我國醫學的進步,並對世界醫學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首先,王叔和對切脈方法進行了重大改進,創制寸口診法,切脈專取兩手寸口,也稱“三部九侯”,以寸、關、尺為三部,以浮、中、沈為九侯。提出寸口分主臟腑的理論,以左寸屬心與小腸,左關屬肝與膽,左尺屬腎與膀胱,右寸屬肺與大腸,右關屬脾與胃,右尺屬命門與三焦。整理脈形,把脈象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 、弦、緊、沈、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24脈,還對各種脈象作了比較形象具體、容易理解的描述,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將脈、證、治、判斷預後等統壹起來,充實和完備了脈學理論。整理編纂《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使之得以流傳至今。從脈、證、方、治幾個方面著手,深入研究《傷寒論》,壹般認為,現行成無己《註解傷寒論》中之《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和書後部分《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以下8篇,均系王叔和所增。突出研究了仲景治法,將仲景所用汗、吐、下、溫、刺 、灸、水、火諸法加以分類比較,進行分析,很切合臨證應用。

他主張早期治療,提倡預防疾病。“凡人有疾,不時即病,隱忍冀差,以成痼疾。……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王叔和《傷寒論》強調了早期診治的重要性。提倡平時講究衛生,反對暴飲暴食,大有預防醫學之意義。

總之,王氏總結周秦漢魏以來的脈學成就,而又加以經驗,充實內容,著成《脈經》壹書,繼往開來,為我國脈學的代表人物,在世界醫學史上也頗有影響;他收集《傷寒雜病論》於散亡之余,並加以整理編纂,對於保存古代醫學文獻、促進傳統醫學發展有壹定貢獻。

王羲之 (303?—361?)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

王羲之(303-361,壹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瑯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采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鐘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壹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征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壹種註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 *** 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壹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壹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誌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鐘(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鐘繇”轉變為“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鐘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壹次學王羲之 *** 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鐘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雲、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壹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征。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壹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壹“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

顧愷之(348 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以及提出的“六法”。為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

顧愷之 (約348 409) 中國東晉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屬江蘇省)人。曾任參軍、散騎常侍等職。出身士族,多才藝,工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註意描繪生理細節,表現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善於利用環境描繪來表現人物的誌趣風度。畫謝鯤像於巖塹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誌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顧愷之的作品無真跡傳世。流傳至今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均為唐宋摹本。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臺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重視對所繪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形象思維即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情態神思,即以形寫神。顧愷之的繪畫及其理論上的成就,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顧愷之著有《啟蒙記》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壹些詩句流傳下來,如“幹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若雲興霞蔚”等,細致生動地描寫了江南的秀麗景色,充滿詩情畫意

arork/art/gh/nanbeichao/gukaizhi

顧愷之被人稱為“畫聖”,而且他詩、書、畫“三絕”。...

估計說的是顧愷之

葛洪(公元284壹345)

我國的煉丹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紀的戰國,就有關於方士和求"不死之藥"的記載。秦始皇曾派遣徐福帶著幾百個童男童女到蓬萊求仙人賜不死之藥。漢武帝招羅眾多方士,講求長生不老之術。煉丹的風氣在封建統治階級的扶助下盛行起來。魏晉南北朝,方士演變成符水治病的道士,他們把先秦的道家創始人老子認作始祖。從此道教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的主要宗教之壹,與儒、佛並行於世。

煉丹的本意是荒謬的,它指望惜金石之精氣使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但是在煉丹的實踐活動中,部分煉丹家吸取了勞動人民生產和生活的豐富經驗,同時孜孜不倦地從事采藥、制藥的活動,積累了大量的關於物質變化的知識,認識了物質變化乃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特別是煉丹人大都兼搞醫療活動,他們把煉丹的藥物引入醫療,從而豐富了我國傳統醫學的內容。在這些煉丹家中,葛洪是壹個突出的代表。

壹、失意的知識分子壹煉丹家

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東晉丹陽句容人。出生在壹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祖父在三國時代曾是吳國的大官,父親也做過吳國的大官,投降晉國後,還做過中等官吏。在他13歲那年,父親病亡,家境也隨之惡劣。葛洪從小就有壹種強烈的求知欲,沒有書,就到處向別人借書來讀,無錢買筆墨,就拿木炭在地上練寫字。從16歲讀儒家的"孝經"、"論語"等書開始,廣泛地閱讀了許多書,從經書、史書到雜文,凡能借到的書都認真地讀了。後來還學習了"望氣"、"蔔卦"之類。葛洪經過長期的刻苦自學終於成為壹個學識淵博的人。

公元303年,多處發生農民起義,反對晉朝的統治,石冰率領的起義軍是其中的壹支起義隊伍。由於是世家子弟,小有才幹的葛洪奉了吳興太守之命,率兵與石冰作戰。石冰被打敗了,葛洪卻沒有被論功行賞。忿忿不平的葛洪投戈釋甲,離鄉去了洛陽。到了洛陽又遇上了"八王之亂",到處都在打仗,口家的路也走不通了。正當他不知如何是好時,他的壹個朋友要到廣州去做官,於是他自告奮勇去為朋友打前站。沒想到他在廣州替朋友安排妥了,朋友卻在上任的路蔔被殺了。無可奈何的葛洪只好暫時逗留在南方。恰好當時廣東南海壹位太守鮑玄喜歡搞神仙之術,與葛洪有***同的語言,而入相處十分投機。於是20多歲的葛洪就拜鮑玄為師學道,不久又與鮑玄的女兒結婚。在政界沒有找到出路的葛洪,逐漸粑興趣轉向煉丹,在廣東的10年中,大部分時間他部在從事煉丹。

公元316年,葛洪回到闊別十余年的江南故鄉。這時候晉朝在長江以北的統治已不復存在。司馬睿在南京做了東晉的皇帝,他為了籠絡怔南豪族,以葛洪曾帶兵打敗石冰的功勞為借口,封葛洪為"關內侯"。此外葛洪曾做過4年的中等京官。此時的葛洪對做官已無興趣,當他聽到"交址"(系現在的越南)有豐富的煉丹原料時,就請求到廣西的勾漏縣做官,好就近來料煉丹,東晉的皇帝樂得做個好人,同意了他的請求。其實他沒能去成廣西勾漏縣,因為當他帶領全家到了廣州後,朋友們就勸他不要再走,再往西走實在太危險了。於是他就將家人安頓在廣州,自己到羅浮山去修煉,過著他那"神仙丹鼎" 的煉丹生活。大約死於公元345年,享年61歲。

二、勤奮的學者,眾多的著作

據《晉書》中的"葛洪傳"介紹,葛洪"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人富於班馬"。這就是說,葛洪的學問很豐富,在江南是無人可比的,他的著作比班固和司馬遷的著作還多。《晉書》裏列舉他的著作有,《抱樸子》內篇116篇,碑誄詩賦100卷,移檄章表30 卷,"神仙"、"良吏"、"隱逸"、"集異"等傳各10卷,五經史漢百家之言方使雜事310卷,"金匱藥方"100卷,"肘後要急方"4卷。

壹個人有這麽多的著作,抄述了310卷書,可以想像他是很勤奮的。由於歷史較長,時局動亂,葛洪的許多著作多有失散,這給全面、深入地評價葛洪帶來壹定困難。經過專家的認真考證,認為至今有書並確信是葛洪所著的書至少有下述四種:《神仙傳》、《抱樸子內篇》、《抱樸子外篇》、《肘後備急方》。

《神仙傳》裏,葛洪根據宣揚煉丹術的需要,記載了92位"神仙"的事跡。這些所謂的神仙有墨子、魏伯陽等歷史上的真人,也有傳說中的廣成子之類。每個人的傳記都十分簡單,但內容卻十分荒誕無稽,例如把墨子說成地仙,到漢武帝時仍象個50多歲的人。

《抱樸子內篇》***有20卷,其中講煉丹的主要是"金丹"、"仙藥"、"黃白"3卷。"金丹"這壹卷主要講利用無機物質煉出所謂的長生仙丹。"仙藥"這壹卷著重討論植物性的"五藝"與延年益壽。"黃自"卷側重講了許多人造黃金和自銀。所以,要研究葛洪時期的煉丹術和其中的化學知識敏應該研讀這本書。

《抱樸子外篇》大多講的是儒家應世的道理,純粹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某些政治理論。後來有人將《抱樸子外篇》與《抱樸子內篇》合並成壹部書,總稱《抱樸子》。

《肘後備急方》是葛洪完成的多種醫學著作中至今留傳於世的唯壹壹書,他原先著作《金醫藥方》100卷(已失傳),因卷帖洽繁,不便攜帶,乃將其中救急、多見、簡要實用的部分摘成《肘後備急方 》3卷。本書在流傳過程中,經梁朝陶弘景增補,改名為《肘後百壹方》後來金代楊用道等再行增補壹次,更名為《肘後備急方》今天看到的就是這個本子。

在這本書的序文中,葛洪寫道:"諸家各作備急,既不能窮諸病狀,兼多珍貴之藥,豈貧家野居所能立辦,因此,他決計選錄"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這種為方便貧苦患者著想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

《肘後備急方》現存8卷,1壹4卷講內病,包括心腹病、傷寒、時氣、中風、水病、發黃等急性病;5壹6卷講外發病,包括癰疽、瘡疥、耳目等病);7卷講的是"他犯病",包括蟲獸傷、中毒等病;第8卷則是介紹壹些備急丸散和牲畜病。書中突出之點是對某些傳染病的認識達到了很高水平。如所述的虜傷,是世界上對天花的最早記錄。葛洪對壹些傳染病還提出了預防方法,現在看來也很科學。總之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是我國醫藥史中的珍貴文獻,有人說它是"古代的中醫診療手冊"壹點也不過分。

三、煉丹理論與化學知識

西晉未葉,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八王之亂"、"蠻族叛亂",戰爭接連不斷,社會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階級鬥爭異常尖銳,農民起義也風起雲湧。生活在這種形勢下,葛洪和壹些地主階級壹樣,從現實的失望中,轉而求援於上帝,投身於神仙方士之術。葛洪把老莊之學充分地演化為神仙方士之術,他的思想實質上是內神仙外儒術。他的煉丹理論正是從這壹思想出發的。他認為壹切物質都可以變,而在誠心的要求和適當的條件下,人們可以變得仙丹和黃金。根據這壹理論,葛洪在收集、研究各種藥方,為民治病的同時。進行了大量的煉丹實驗。從這些煉丹的實驗中,葛洪熟悉了許多無機物質的組成和壹些比較簡單的化學反應。我們僅從《抱樸子內篇》裏,可以發現葛洪已具備有下列的化學知識:

1. 他說:"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丹砂即硫化汞,加熱即分解而得到汞。汞與硫磺化合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再在密閉容器中調節溫度,便升華為赤紅色的結晶硫化汞。采用硫化汞制水銀,我國早在公元前之世紀就知道,葛洪是最早詳細記錄這壹反應的人。

2. "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曾青大概指含硫酸銅的膽礬,以曾青塗鐵即以鐵和硫酸銅的溶液起作用,鐵取代了硫酸銅裏的銅,故表面附有壹層紅色的銅,因為采用塗敷的方法,所以硫酸銅只在鐵表面發生作用。葛洪進而說:"外變而內不化"。可見對於這壹金屬置換反應,葛洪是作了仔細觀察的。

3. "鉛性自也,而赤之以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為鉛。"這是說鉛可以變為鉛白,即堿式碳酸鉛,鉛白又可以變成赤色的鉛丹,即四氧化三鉛:鉛丹則可以變還為鉛白,最後回復為鉛。這表明葛洪對鉛的化學變化作過系列實驗考察。

4. "取雌黃、雄黃,僥下,其中銅鑄以為器復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長數分。"雌黃指As2S3,雄黃指As2S2 ,它們加熱後均能升華。葛洪這段話就是對它們升華試驗的描述。

5. 葛洪大概曾制得外表象黃金、白銀的幾種合金,可能裏面有不同比例的銅、鉛、汞、鎳等元素。《抱樸子內篇》裏"黃白"那卷對此講得有聲有色,可惜原文過於隱晦,還需作進壹步考證研究。

在當時,葛洪能有這樣豐富的知識是難能可貴的,他是我國煉丹術發展中承前啟後的人物。他那富於鼓動性的文筆,替煉丹術作了宣傳,他對煉丹方法的具體著述對後來的煉丹家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