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句】
愛別人的人,永遠愛別人;尊重他人的人會永遠尊重他人。——《孟子·離婁》
【解讀】愛別人的人永遠愛他,尊重別人,別人也永遠尊重他。妳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經常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妳。如果妳想被愛,妳必須愛別人。h:經常。
愛妳的兒子,教他正直,接受邪惡。——《左傳·隱居三年》
【解讀】喜歡自己的孩子,就要用道德去教育他,不要讓他誤入歧途。這是春秋時期魏國醫生屈勸說的話。衛莊公不聽勸告,他最喜愛的兒子徐洲最終被殺害。溺愛會讓孩子誤入歧途。克裏斯多佛,不。納:進入,讓它進入。
不要批評,要挑毛病。-"壹切都結束了,將軍"
【解讀】不要挑別人的小毛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愛挑別人的小毛病是自己的大缺點。求:求。故障:故障。
別生氣,別生氣。——《論語·永業》
【解讀】不要把A的憤怒轉向B,不要重蹈覆轍。很多人不註意自己的錯誤,甚至習以為常。要是他們能像顏回壹樣就好了!消除憤怒:消除憤怒。二:再來,再來。
不循規蹈矩,就繞不了圈。——《孟子·離婁》
【釋義】沒有圓規和尺子是畫不出長方形和圓形的。我們在生活和做事中必須遵守壹定的規章制度,否則,我們就會壹意孤行,陷入混亂。規則:規則和矩,修正圓和方的兩個工具,比喻標準和規約。
其實糧倉知禮儀,衣食知榮辱。——《關子牧民》
【釋義】糧倉滿,百姓懂禮儀制度;人只有吃飽穿暖才知道榮辱。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林(lǐn):糧倉。現實:充實。
如果是微小的差別,那就是千裏之外了。——《禮記·釋文》
【解讀】開始有小錯,如果不及時糾正,最終會釀成大錯。萬事開頭難,壹定要謹慎從事;科研壹定要精,要細致,否則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毫米:測量的小單位,描述為非常小或非常小。Miù:錯誤。
尺短寸長;物不足,智不清。——戰國楚辭屈原的《蔔居》
【釋義】尺子雖長於壹寸,但短於更長的東西。雖然壹英寸比尺子短,但它比短的東西長。事物總有它的缺點,聰明人總有不聰明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優缺點,不要求全責備,要揚長避短。
對老師盡職盡責。——《論語·衛靈公》
【解讀】面對仁義,即使是老師也不必跟他低聲下氣。這句話有點類似“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裏士多德語)的意思。該做的,比如闡述仁義,捍衛真理,主持正義,就要積極去做,絕不推諉。
如果妳得到了這個詞,妳會得到更多的幫助,但如果妳失去了它,妳會得到更少的幫助。——《孟子·公孫醜》
【解讀】擁有真理和正義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幫助,而違背真理和正義的人很少得到幫助。它告訴我們,真理和正義是不可戰勝的。
獨自學習沒有朋友是無知的。——《禮記·學問》
【解讀】壹個人學習,沒有朋友討論,就會很無知。事實證明,學習夥伴有利於學習的進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解讀】富貴不能迷惑他的心智,貧窮不能讓他改變節操,權力不能讓他意誌屈服。只有做到這三點,才能稱得上君子。孟子的話代代相傳,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
高岸是谷,深谷是陵。——《十月之交的詩經》
【釋義】高地變成山谷,深谷變成高山。根據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的這個地方在7000萬年前還是汪洋大海,大海變了,比喻世事多變。也比喻在壹定條件下,事物總是向其反面變化。
鋒利的工具能做好工作。——《論語·衛靈公》
【釋義】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必須事先磨好工具。由此可見,壹個人首先要學會技能才能勝任工作。今天讀壹本好書,明天就能大有作為。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論語·衛靈公》
【解讀】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這句話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嚴於律己,進步才會快;原諒別人,妳就會遠離怨恨。鞠躬自己:自己。“厚”後面省略了“責任”二字。責任:責備,要求。
如果妳是新的,妳就會是新的,妳就會是新的。——《禮記·大學》
【解讀】如果天天洗能讓臉幹凈清爽,那就天天洗,保持幹凈清爽,天天保持。這句名言是商朝的創始人湯刻在壹個盤子上的銘文。刻在洗好的盤子上,每天都能看到,起到警示、提醒、鼓勵的作用。在這裏,我的意思是讓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精神面貌永遠保持清新幹凈。日新:這是指道德壹天天更新。
故木由繩直,金尖益。——《荀子·勸學》
【釋義】木材用木匠的墨線(木工工具)加工成直線後,就變直了;當壹個金屬物體在磨石上被磨快時,它可以被磨快。這兩個比喻是用來說明經過學習和自我反省,人會變得聰明,不會犯錯,會越來越強。李:把石頭磨快。
善則知其惡,惡則知其美。——《禮記·大學》
【解讀】對於喜歡的人,要知道他的缺點,不能偏心;對妳不喜歡的人,妳要知道他的優點,永遠不要抹殺。我們要客觀公正的評價壹個人,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因為自己的好壞而有所偏頗。
郝:我喜歡。前惡(è):缺陷和醜陋。“惡”(wù)後:恨,恨。
不幸可能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老子》
【解讀】災難取決於幸福,幸福潛伏著災難。它告訴我們,在壹定條件下,命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我們要居安思危,身處逆境也不要灰心喪氣。Xi(xρ):語氣詞,相當於“啊”。
倚(yǐ):倚。伏:潛伏,隱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解讀】不喜歡就不要強加於人。饑寒交迫是妳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羞恥心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自己的利益和危害去思考他人的利益和危害,多為他人著想,這才是妳壹生應該追求的原則。欲望:想要,希望。不要(wù):不要。史:給妳。
見賢思齊如何,見賢思齊自省。——《論語·立人》
【解讀】遇到聖人,要想著向他學習;當妳看到壹個不道德的人,妳應該反省自己。)不如自己的人喜歡嘲笑和鄙視,所以沾沾自喜;比自己優秀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害怕退縮,害怕與自己交往:這是不正確的態度。思齊:我要趕上,要跟上。自省:在心裏審視、審視自己。
君子成人之美不是成人之惡,小人才是。——《論語·顏淵》
【解讀】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助長別人的壞事。反派正好相反。成年人的美,積善成德,就會成為君子;大人之惡,積怨,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受人唾罵。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性格卑劣的人。恰恰相反:恰恰相反。
君子坦蕩蕩,小人物總是悲傷的。——《論語》
【釋義】君子坦蕩蕩,心胸寬廣,小人卻常常窘迫難過。君子坦蕩蕩,知足常樂,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故能坦蕩蕩。小人欲望太大,患得患失,憂慮,抱怨,尷尬,所以常常憂心忡忡。豁達自由。悲傷:恐懼和焦慮的表現。
君子有三戒:年少時血氣不定,戒以顏色;它也堅強,有血性,它在戰鬥;即使老了,血液也在衰竭,可以戒掉。——《論語紀氏》
【解讀】君子壹生有三件事要警惕:年輕時正在長筋骨,血脈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惕;正值壯年的妳,身體強壯,精力充沛,要警惕無原則的爭執和鬥爭;年紀大了,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惕貪婪。對於青少年來說,這句話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時至今日,孔子“戒淫、戒鬥、節欲”的說法對我們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君子和小人的聯系就像水壹樣。——《禮記》。
【釋義】君子交友平淡如水,小人交友如甜酒(濃而甜)。君子之交,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顯得平淡自然,所以能長久;小友們,各有逐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難免感情虛假,矯揉造作,甜言蜜語,因而難以持久。o:聯系,溝通。李(ǐ):甜酒。
禮尚往來。不來則不雅;來而不往也是不禮貌的。——《禮記·曲禮上》
【解讀】禮儀重在相互交流:有事不符合禮儀;給予和索取是不禮貌的。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平等相待,互相幫助。肖恩:這很重要。
滾石不生苔。——《魯春秋》
【釋義】流水不會腐,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比喻經常鍛煉的東西不容易被侵蝕,可以保持很長時間不變。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動”的偉大意義:生命在於運動,大腦在於啟動,人才也需要流動,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沒有運動就沒有世界。腐爛:腐臭。Hub (sh ):門的旋轉軸。Dù:蟲蛀。
虧損滿滿,收益不大。——《莫雨之書》
【解讀】驕傲自滿必然吃虧,謙虛則得利。歷史上的許多事實證明了這句名言的正確性。唐太宗能夠虛心聽取部下的意見,國家治理得很好,產生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在晚年,他變得自滿,並在進攻朝鮮時慘敗。唐玄宗剛當皇帝的時候很聰明。他在政治和經濟上取得成就後變得驕傲,導致了“安史之亂”和唐朝的衰落。
要敏感謹慎。——《論語學習》
【釋義】勤奮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少說廢話。敏:勤快。小心:小心,小心。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讀】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從零開始,從小到大逐漸積累的。萬事開頭難。沒有開始,就不會有結果。壹切都要從小事做起。
堅忍不拔,朽木不可雕也;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釋義】雕了壹段時間就放棄了,連朽木也不停的雕;如果堅持雕刻,連石頭都可以雕刻成功。這個比喻意在說明,學習和做事只有堅持才能取得成功;淺嘗輒止,壹事無成。切和留:雕刻。
沒有信仰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麽。——《論語為政》
【解讀】壹個人不守信用,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孔子認為,壹個人沒有信用,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壹個企業,壹個民族,壹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要在競爭中發展,就必須遵守規則,誠實守信。
大家都能想到堯舜。——《孟子·高姿下》
【解讀】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姚順那樣的聖人。孟子認為,壹個普通人要想成為堯舜聖人聖人,關鍵是“行”。如果他能事事按照堯舜的思想、言行去做,那他自己豈不成了堯舜?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妳能給自己樹立壹個好的榜樣,按照榜樣的思想、言行去做,妳就能很快成長起來。堯舜:古代君主唐堯和虞舜。
誰也沒有犯過錯誤,但是他犯了錯誤之後可以改,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左傳·弓玄二年》
【解讀】誰沒有過錯?有錯能改才是最大的好事!春秋時期晉國的君主晉靈公是壹個暴君。有壹次,廚師做的熊掌不夠熟,就下令殺了廚師。大臣石基到宮裏去給他出謀劃策。還沒來得及說什麽,晉靈公就說:“我知道我錯了,以後壹定改正。”其實他的話集中在前壹句,只是想用這句話堵住石基的嘴,並不是真的想糾正他的錯誤。《史記》曰:“~,~,~。”《史記》的話集中在壹個“變”字上,有錯必改,壞事變好事。沒有: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人能做到,也能做到;人可以十種方式做到,也可以千百種方式做到。—《禮記·中庸》
【解讀】(如果妳沒有別人聰明,那麽)別人壹個勁就能學好的東西,妳會花100%的努力學好;人花大力氣學好,花壹千力氣學好。這句話說明人要自強不息,不能落後。有了自強不息的心態,必然會勤奮,“勤能補拙”,不夠聰明的人也會變聰明。
如切,如切,如磨——《詩經·馮偉·齊傲》
【釋義】喜歡切割,喜歡探索,喜歡切割,喜歡打磨。qiēcuzhuómó:原指加工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變成藝術品。後來擴展到知識的學習和討論。指* * *同調查研究,取長補短。
三人行,必有師。——《論語》
【解讀】三人同路,必有壹人可為我師。每個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壹定會找到能教自己的老師。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解讀】三思而後行。這適用於魯莽行事的人。三:很多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高姿下》
【解讀】人可以在憂患和災難中成長,也可以在安逸和享樂中滅亡。艱苦的環境可以鍛煉人,使人生存和發展得更強大;幸福的生活很容易腐蝕人,使人頹廢,甚至滅亡。
生對人有益,死對人無害。——《譚弓上禮記》
【解讀】人生應該是對人民有益的人,即使死了也不應該是害人的“鬼”。
勝不驕,敗不餒。——《商君書·戰術》
【解讀】我不為打勝仗而驕傲,也不為打敗仗而抱怨。妳不是因為打勝仗而驕傲,因為勝利來自戰術上的聰明,不值得妳驕傲;打了敗仗也不抱怨,因為妳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也不能怪別人。不驕不躁,不抱怨,有利於繼續戰鬥。
聖賢多慮,必有所失;愚人多慮,有所得。——《晏子春秋雜》
【解讀】偉人考慮問題,難免有疏漏;傻瓜經過仔細考慮後可能會提出壹些有用的建議。契訶夫說過,大狗叫,小狗就叫,小狗不應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者不應該因為聖人的存在而放棄思考。
君子三代。-“管道維修權”
【釋義】原文是:“壹年之計,如樹之谷;十年規劃無非是樹;終身計劃無非是壹棵樹。“意思是:沒有比種壹年糧更合適的了;沒有比培育十年果樹更合適的了;沒有什麽比培養人才做終身規劃更合適的了。換個說法:種了壹次,就有壹次收獲,是糧食;耕耘壹次收獲十倍,這就是果樹,耕耘壹次收獲百倍,這就是天賦。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精心培養人才,並巧妙地使用他們,我們將能夠輕松地做大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知識經濟時代,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培養人才是中華民族騰飛的必由之路。培養人才是壹個長期的計劃,培養人才並不容易。樹木:種植和培育。木:樹木。人:人才。
吃飯不說話,睡覺不說話。——《論語·苦吟》
【解讀】吃飯不說話,睡覺也不說話。《論語》中有很多文字記錄了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這壹條值得學習。
學者不能不成為弘毅,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論語泰伯》
【解讀】讀書人必須有遠大的誌向和堅強的意誌,因為他對社會的責任重大,任重而道遠。弘毅:雄心勃勃,意誌堅強。對於壹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誌向和堅強的意誌是不可或缺的。
雖有好菜,食不知其用;雖有至道,學,不知其善。——《禮記·學問》
【解讀】雖然有精致的食物,但不吃就不知道味道美;雖然有很好的道理,但是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奧妙。這句話強調的是實踐、參與、學習和學習。當今信息時代,資源如此豐富,不學習就拿不到。目的:好吃。
冷了就知道松柏雕。——《論語·子涵》
【釋義】天寒地凍,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妳只能在艱難的環境中看到壹個人的節操和人品。妳真的可以在艱苦的環境中考驗人。雕:同“萎”,萎落。
聰明人通過別人的錯誤來糾正自己的錯誤。——《詩經瀟雅何銘》
【釋義】他山之石,可以用來琢磨玉器。原指壹國的人才,也可為另壹國所用。後來比喻在別人批評的幫助下改正自己的錯誤,或者借鑒別人的情況。讀書學習方面,學文科的要看壹些自然科學的書;學自然科學的也要看壹些人文方面的書。其他山:其他山。攻擊:深思。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
【解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事實。時間;節氣、氣候、陰晴、寒暑的變化。地理位置;地理的優勢。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團結贏得人心。
正如天體通過運動保持活力壹樣,君子應該不斷追求自我完善。——《幹壹》
【釋義】天體運行強大有力,君子當以之為鑒,自覺奮進,永不止步。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往往都有自己的經驗,值得借鑒。臺詞:跑,跑。健康:強壯有力。
給我壹個桃子,把它還給李。——《詩經·雅·蕩》
【解讀】有人送我壹個桃子,我賞他壹個李子。對方給我多少好處,我就應該用相應的好處回報他。人們應該互相禮貌。扔:扔,這裏的意思是付出。報告:回報,回報。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戰國策·楚策四·莊信稱楚襄王》
【釋義】羊跑了再補羊圈,為時不晚。原文是:“我聽到壹句俗話:‘見兔不晚,愛犬不晚;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我們知道,事情失敗後及時補救還不算太晚;怕就怕妳不吸取教訓,不采取補救措施。死亡:逃避。監獄:牲畜圈。大臣:莊辛在楚襄王面前的主張。俗:俗話說。顧:回頭打回去。
熱情,善良,尊重,節儉,通融。——《論語學習》
【釋義】溫柔、善良、認真、節儉、謙遜。孔子每到壹個國家,必然要聽到那個國家的政治大事,他是憑借“溫良恭儉讓”的德行和態度獲得的。這也是我們求知和做人應該有的品格和態度。
做的人往往成功,做的人往往到達。——《晏子春秋·雜》
【解讀】堅持做事的人總會成功,不斷前進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做著做著就是實際行動。有了實際行動,再難的事情也能做到;沒有實際行動,簡單的事情做不了。
我整天都在想,不如壹會兒就學會。——《荀子·勸學》
【解讀】與其整天坐在那裏苦思冥想,不如花點時間學習。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關心壹個方面,那就白費了。壹會兒:馬上。
朽木不可雕,糞土之墻不可雕。——《論語·公冶長》
【釋義】朽木不可雕,糞土砌成的墻不可畫。比喻壹個人很難培養,沒必要培養。人的智力因素差別不大,但人的情感因素差別很大。孔子有個學生叫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這樣的人沒什麽好責備的。因為他學習態度差,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ū (wū):粉刷墻壁的工具,這裏指的是粉刷和繪畫。
學習,然後知道的更少。——《禮記·學問》
【解讀】不斷學習,這樣以後妳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愛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壹個大圓圈,把壹個沒什麽知識的人比作壹個小圓圈。大圓圈外的空白比小圓圈外的多。所以,人越有知識,就越意識到自己知識的匱乏。知道自己的不足,學習越努力,知識就會越豐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解讀】只讀書,不思考,會無所適從;如果妳只是夢想而不學習,妳會很累,會壹無所獲。“學”和“思”相輔相成。如果只重視壹個方面而忽視另壹個方面,是不會取得好的效果的。王(糊塗了,壹無所獲。戴:我累了,壹無所獲。
學莫親近人。——《荀子·勸學》
【解讀】作為壹種學習方式,沒有什麽比靠近壹個好老師更方便的了。壹個好老師勝過壹萬本書。尊敬老師,向老師學習是獲取知識的捷徑。
行百裏者半九十。——《戰國策·秦策五》
【解讀】百裏之行,九十裏才走完壹半。這句話比喻事情越到最後階段越難完成。所以,無論做什麽,在最終完成之前,都絕對不能放松,否則就會功虧壹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
說到做到。——《論語·魯茲》
【解讀】說話要算數,行動要堅決。壹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食言,優柔寡斷,被鄙視。果:堅決。
楊無愧於天,不計較人。——《全心全意孟子》
【解讀】擡頭看覺得自己天之無邪,低頭想覺得自己配得上別人。光明正大,問心無愧。君子坦蕩蕩。楊:擡頭。祖:可恥。
養心不擅情欲。——《虞夢》。專用”
【釋義】吃飽了很難過,想要更難過。培養思想和高尚情操的最好方法就是減少私欲。欲望:欲望、貪婪
壹日暴,十天寒,誰也活不下去。——《孟子·告子上》
【釋義】成語“壹暴十寒”就是出自這句話。原文是:“世間雖有易生之事,~,~。”意思是:即使有世界上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幹燥壹天,冷卻十天,什麽也長不出來。比喻勤奮工作壹天,懈怠十天。沒有毅力,妳就不會成功。雖然:就算。暴力(Pù):暴曬和日曬。冷:冰凍。
玉在山中潤澤,珠在淵中生,緣不枯。——《荀子·勸學》
【釋義】寶玉隱於深山,連山上的植被都顯得滋潤;珍珠是在深淵中誕生的,連海岸都沒有幹涸。知識和謀略藏在胸中,自然會表現得很好,有不凡的風範。沒有才華,即使他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個普通人。
慢慢來。——《論語·魯茲》
【解讀】想快,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中有做官的,孔子教導他們不要急於求成。事物的發展有其規律性,學習要循序漸進。沒有良好的基礎,就不可能攻克前沿科學,快速出成果。
如果妳聽道,妳會在傍晚死去。——《論語·立人》
【解讀】早上知道真相是值得的,哪怕晚上死了。這句話說明了對真理的渴望。“生命可貴,愛情價更高。有空的話,兩個都可以扔。”匈牙利詩人佩托菲的這首詩準確地表達了這壹思想。對自由和真理的執著追求,可以讓人放棄生命。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解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人。這是春秋末期吳國軍事家孫武的壹句名言。其適用範圍不僅限於軍事。只要和別人有關,不管是競爭還是合作,都有壹個知己知彼的問題。危險(dài):危險。
壹個人真正的知識在於認清自己知道什麽,不知道什麽。——《論語為政》
【解讀】知道就是承認自己已經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智者總是認為無知是已知的。最後壹個“知”(智):聰明。
比妳父親更了解妳兒子。——《管子大曠》
【解讀】沒有人比父親更了解兒子。知道:熟悉。莫:沒有如果:喜歡。
仁人誌士為仁,有存無害仁,有死有仁。——《論語·衛靈公》
【解讀】仁人誌士拒絕怕死傷義。他們總是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實現他們的正義。自古忠臣義士,重義輕命。文天祥就是這樣壹個仁人誌士。這兩句“自古誰無死於人生,守丹之心以照青史”,表現了他的死亡之心,犧牲了他的生命。
子曰:“十之五,吾立誌學;我三十歲了;四十而不惑;五十歲時,我知道我的命運;六十歲我聽話;我七十歲還聽話;我沒有越界。”——《論語為政》
【解讀】本人十五歲,對學習有興趣;三十歲的時候,我對自己的壹言壹行都很確定。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迷茫;五十歲時,我得知了自己的命運;60歲的時候,聽別人的話,能辨別真假,判斷是非;七十歲了,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任何想法都不會超出規矩。這是孔子晚年壹生學習修養的總結,說明他壹生從未停止學習修養,每隔壹段時間就有很大的進步,直到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千百年來,無數人以這句話為座右銘,勉勵自己。其中“立”、“不惑”、“知命”、“聽話”分別成為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流傳甚廣。
【漢魏南北朝名句】
百川東去海,何時歸西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釋義】時間像河流壹樣向東流入大海,壹去不復返;人年輕時不好好學習,老了就壹事無成,只好留下悲傷和遺憾。人生就是壹天,壹天就是壹個月,壹個月就是壹年,好像很長。小時候,我期待長大。我常常覺得日子過得很慢,時間還很充裕。其實時光飛逝如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發展,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後悔就來不及了。
眼見為實。——漢·班固《韓曙·趙充國傳》
【解讀】再多聽,不如親眼所見。妳看到的比妳聽到的更可靠。
我們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炒。——南朝劉崧壹清《世說新語·文學》(曹植《七步詩》)
【釋義】(豆和豆)本來就是豆根生的,(豆在燃燒)就是患豆。為什麽這麽急?是比喻兄弟逼迫太狠,自毀前程,違背自然規律,自然無法接受。告誡人們不要做傷害親人和樹敵快的事情。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丕稱帝後,壹直嫉妒自己才華橫溢的弟弟曹植。有壹次,他命令曹植用七步寫壹首詩,不做就處死。曹植在完成《七步詩》之前,寫了壹首詩,後來被稱為《七步詩》。廣為流傳的四句話是:“煮豆,豆在釜中泣。~,~。"榅桲(qí):指豆莖。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金夫宣《付梓口稱》
【解讀】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句話警告人們說話要小心,粗心會帶來傷害。生活中不要說太多,說多了會吃虧。傅玄:(217——278)西晉哲學家、文學家。他是《付梓》和《賦·玄寂》的作者。明代,他的作品被收入《賦吉劍集》。口銘:關於口的座右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南朝·宋·葉凡《後漢書·班超傳》
【解讀】不進虎穴,就抓不到小老虎。比喻自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意味著不實踐很難獲得真知。否:亦稱“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