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12-2 10:14:14來源:河北日報。
因為解決了龐加萊猜想,中山大學的朱希平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面對大眾的贊譽,朱希平告訴記者,我已經把失敗當成常態,把成功當成偶然。這句話發人深省
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成功後的喜悅和失敗後的苦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難怪人們渴望成功,不想失敗。人們給勝利者以贊美、鮮花和掌聲,關註和羨慕他們燦爛的笑容和耀眼的光芒,卻往往忽略了壹路上的艱辛和坎坷。
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為人們追求成功打開了大門。二十年前,甚至10年前,人們連想都不敢想。現在成功的途徑很多,成功的幾率很大,人們對成功的渴望被點燃,再加上壹些媒體的幫助,有些人發現成功就是這麽簡單。與此同時,人們的內心開始躁動不安。市場經濟就像春風弄皺壹池春水,激起漣漪,又像註入平靜水面的激流,打著旋,濺起水花。
在這個浮躁如機遇般漫長的年代,人們已經忘記了“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名言。所以,當我們驚訝地聽到壹個落寞的書生說出這樣的話,我們更是心存感激。
把失敗當成常態有兩層意思。第壹層意思是失敗是壹種常態。如果妳能隨隨便便成功,贏家就不會那麽有趣和令人羨慕了。的確,即使有太多的鮮花和掌聲,即使有太多的機會,妳也藏不住成功的機會。古往今來,環顧四周,無論是宏觀的群體觀,還是微觀的個體觀,成功的都是少數。
以失敗為常態的第二層含義是正確理解成敗。因為失敗是常態,把失敗當成常態,把失敗當成正常的事情,就會避免浮躁和抱怨。既然失敗是常態,那好吧,失敗了就重新開始。經常看到那些追夢人,面對失敗,搖搖頭,吼壹聲從頭再來,然後踏上追夢之路。大家看到的是他們瀟灑豪邁的外表,其實反映的是他們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把握。
分析每壹個成功的人和成功的案例,我們會發現,成功和失敗的矛盾總是如影隨形。從某種意義上說,失敗是成功的壹部分,任何壹種成功都必然包含失敗。
把失敗作為常態,不是為了安慰自己,不是為了逃避成功路上的艱辛,而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加理性的看待成功和失敗。
誠然,壹個成熟文明的社會應該為個人的成功開辟更多的渠道,提供多維度而非單壹的成功標準。只有這樣,社會個體才能各盡所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如果成功的標準單壹,成功的途徑少,必然導致社會智力資源的浪費和大量的極端行為,甚至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根源。
作為辯證唯物主義者,壹方面要強調環境的重要性,另壹方面要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超越性。當周圍的環境不盡如人意時,只有不斷調整自己,調整心態,才能在自我超越中實現自我,享受自我。把失敗當成常態,把成功當成偶然,這樣才不會在成敗面前迷失自我。無論什麽時候,什麽地點,什麽情況,都能保持壹顆平常心,冷靜務實,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好。成功幾乎就是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