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關於流浪明星的思考

關於流浪明星的思考

《1讀後感》的作者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在中國的知名度遠不如丹·布朗或斯蒂芬·金,但他卻意外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這引起了我的註意,於是我在寒假開始了壹本書《流浪的星星》。

這本書講述了二戰期間,壹個猶太女孩為了躲避納粹,和家人壹起逃亡的故事。在此期間,埃斯特爾,即猶太女孩,不僅經歷了童年和青春的萌芽,還遭受了父親的離去,饑餓和監禁的痛苦。戰後,這對無家可歸的母女去了新成立的以色列。苦難的日子過去了,但失去土地的阿拉伯人又成了難民,故事從壹個阿拉伯女孩的視角開始...

這本書的語言非常優美,我認為譯者的貢獻是不可或缺的。那些對景物和環境的生動描寫,不僅向讀者展示了美麗的異國風光,而且在恰當的時候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壹切都很自然,沒有作者刻意為之的味道。例如,“今天,還是同樣的雲,但它們聞起來像是壹種威脅”?《埃斯特爾的逃亡》中出現的壹個章節顯示了她對未來和周圍地區的恐懼。這樣的地方很多。另外,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經常涉及宗教的概念。無論是猶太人還是阿拉伯人在逃亡,他們總是願意聽傳教士講宗教故事,而不是消磨時間,尋找壹種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但這種安慰和寄托的效果是積極的,兩個女孩都靠著堅定的信仰活了下來。這顛覆了我對宗教的看法。我壹直認為宗教是在誤導孩子,欺騙群眾。看完這本書,我發現妳可以不信仰宗教,但妳不能否認宗教的力量。事實也證明,有時候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堅定。

總的來說,流浪的星星傳達了壹種對和平的渴望,對人道主義的呼喚,對宗教力量的理解。它語言優美,場景流暢,對人物心理的把握恰到好處,讀起來很輕松,值得細細品味。這是壹本難得的好書。

看完流浪星2。小說翻開,紙墨裏都是流浪、祈禱、希望、失望的意象。與之相對應的是,書中的主角埃斯特爾,綽號“小星星”。作為壹個形象,星星是半光半流浪的。如圖標題所示,小說的主題是祈禱希望之光是漫長而無止境的流浪生活。

這本書講述了女主人公埃斯特爾在二戰後經歷戰爭、逃亡、饑餓、疾病和死亡的心路歷程,戰後輾轉以色列、加拿大和法國。她和阿拉伯的那馬只見過壹面,就被迫永遠分開了。雖然身處異地,但他們依然在抱怨著戰爭,不斷地思念著對方,以最低的生存要求,對抗著戰爭帶來的絕望和死亡的陰影,不斷地在世界上徘徊,依靠著祈禱和宗教的力量,尋找著自己的家園和未知的祖國。

作為壹個猶太人,埃斯特爾壹直在生活和流浪,最終在各種困難下到達了宗教神聖的耶路撒冷。無處不在的流浪猶太人,在千山等待流浪的時候,可以通過燭光下的呢喃祈禱,重新凝聚他們流浪的意誌。雖然無奈,但能給人希望,所以壹個經得起漂泊的民族,必然是壹種特質。流浪世界依然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和宗教支持。是壹個民族的信仰,壹個群體的熱情,壹個共同的目標。

戰爭給了我們太多的無奈,太多的悲傷和離別,但戰爭究竟向我們展示了什麽?在我看來,作者用筆傳達的是壹種微笑,卻對和平與安寧有著深遠的無限期待。通過細心的書寫,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埃斯特爾的心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逝去的寧靜時光的回憶,對我們倆都不幸福的同情——到天荒地老。每壹段都流露出壹點點的關心。萍水相逢的納馬,因為對民族的屠殺和歧視,被迫分離。之後,他們就壹直想著對方。這反映了這是什麽。這就是人性的光輝,在這兩個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們用真善美來表達對世界的愛和希望。

合上書的時候,我的心沈了壹下。我想,其實我們的生活也可以像埃斯特爾壹樣精彩,她也有同樣的信念,讓這些信念在我們青春的道路上“遊走”,在人生的扉頁上畫出五彩斑斕的圖畫。我們要像她壹樣,勇敢面對壹切,做壹個堅強的人,為夢想的家園前進,在青春的道路上續寫生命的樂章。

看了《流浪的星》,壹直對諾貝爾文學獎感興趣,但沒有仔細看過相關書籍。有壹天無意中在網上看到這本書,買下來看。壹開始我以為內容會像童話,但看完之後發現是關於戰爭的。故事中,壹個是阿拉伯女孩,壹個是猶太女孩。他們在不經意間相遇,交換的只是彼此的眼神和名字。他們再也沒有見面,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對方。

這是他們相遇時的描述:突然,隊伍裏冒出壹個很年輕的女孩。她走向埃斯特爾。她臉色蒼白憔悴,裙子上落滿灰塵,頭發上纏著壹條大圍巾。埃斯特爾看到她鞋子上的帶子斷了。年輕女孩走近她,直到她走到她的身邊。她的眼裏閃著異樣的光,但她沒有說話,也沒有提問。很長壹段時間,他壹動不動地站在埃斯特爾面前,把手放在埃斯特爾的胳膊上。然後,她從口袋裏拿出壹本沒有寫的黑色的書。在第壹頁的右上方,她寫了自己的名字,就這樣,大寫字母MEJMA。然後她把筆記本和筆遞給埃斯特爾,讓她寫下自己的名字。她站了壹會兒,把那本黑色的書緊緊地抱在胸前,仿佛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最後,她壹句話也沒說,然後走向已經漸漸遠去的難民隊伍...

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災難,不僅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親人。但這裏從來不缺少希望和光明。人不斷向目標走去,思考死亡和希望,走自己的信仰。等待,期待,祈禱。或失望,或死亡,或希望,或“活著”...

流浪星星的思考4。我已經讀完了勒·克萊齊奧的《流浪的星星》。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印象派油畫。充滿跳動的光影。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無法按照正常的順序閱讀每壹段。我看到的是壹大堆零散的文字,影像,流動跳躍的感官和情感。閱讀本來是壹種線性信息,但這些內容幾乎同時湧入我的腦海,像壹幅畫帶來的全方位視覺沖擊。

小說的第壹部分花了很長時間描述女主人公埃斯特爾的童年生活。極其優雅,但幾乎讓我看不懂。作者用過於復雜的手法渲染了壹個特別老套的主題:青春的痛苦與孤獨,少女心中的無名躁動,莫名的任性,時而狂野時而冷漠的心情,真的很無聊。開頭有許多過於感性的景物描寫,即通過人物的感官去“體驗”自然景物,使小說抒情而壹發不可收拾。還有作者作品中人與自然奇妙的內在呼應,幾乎構成了壹種原始的宗教,讓我覺得有點虛榮和誇張。(雖然這可能為埃斯特爾在流亡期間對宗教的體驗做鋪墊)小說在很多地方都寫到了宗教的奇妙力量:埃斯特爾根本不懂宗教,她的父親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以不允許她接受宗教教育。小時候,她去教堂參加安息日慶祝活動。那時候,宗教是壹種完全無法理解的神秘語言,這種語言直接滲透進了她的身體。這種描寫尤其體現了勒·克萊齊奧寫作中的感官崇拜傾向,因為這部小說中的宗教根本沒有具體的內容,只有神秘而發光的聲音在靈魂中起伏。

勒·克萊齊奧小說的特點是崇拜感,充滿細膩優美的抒情性,以及對感知的非凡探索,這既是他小說的魅力所在,也是他的缺陷所在。《流浪星》裏的人物都很模糊,大多出現壹次就消失了。這當然與小說的流放主題有關。他們只是在生活中相遇,然後被迫分開,有時是命運,有時是死亡。這種情況在英雄最親近的人身上也不例外。比如埃斯特爾的第壹任丈夫雅克(謝潑德飾)就是壹個很瘦的人物,他們是在去以色列的路上認識的。然後無緣無故就結婚了。當以色列建立和戰爭開始時,雅克參軍並被殺害。他死前不知道埃斯特爾懷了他的孩子。生與死同時發生。這似乎是雅克潦草人生的使命。小說中的人物沒有思想,對自己的命運和處境沒有思考和認知,大腦裏仿佛充滿了感官風暴在四處吹拂,發出可怕而空洞的聲音。

正因如此,小說最精彩的部分,在我看來,是第二部分“埃斯特爾”,即作者改變了第三人稱敘事,用第壹人稱來描述埃斯特爾和他的母親帶著“七兄弟”從法國到耶路撒冷的經歷:漫長的旅程、焦急的等待、擁擠的船艙、海上的風暴、被英國人扣押...壹個年輕的拉比(工作)在船上。這壹段寫得悲涼內斂,字裏行間透露著淡淡的散文色彩。埃斯特爾的形象似乎成熟了許多,她的內心獨白也顯得更加豐富和深刻。宗教的主題又出現了。這壹次,雅克為她做了壹些簡單的翻譯,童年時在教堂裏聽到的神秘聲音開始有了意義。聽了創世紀的故事後,埃斯特爾說:“現在,我知道我們壹定會到達耶路撒冷。”“當我們知道書上寫的壹切,我們就到了。”第壹人稱的“我”是埃斯特爾和整個流亡集團的覺醒。讀完《創世紀》後,律師來了,把猶太人從英國的拘留中解救出來,他們又上路了。這位律師似乎是壹位現代預言家。因為過了這個橋段,“我”就消失了,小說的敘事突然轉回第三人稱。整部小說在個人視角和敘事風格上不斷變化,仿佛作者厭倦了用壹種姿勢說話,突然改變了姿勢,這是壹種非常清新的寫作方式。

當埃斯特爾壹家到達以色列時,他們遇到了年輕的巴勒斯坦難民女孩納馬,他們在互不認識的情況下交換了彼此的名字(這是壹個非常生硬的安排)。然後小說跳轉到Nama的第壹人稱視角。描述猶太人建國給周邊民族帶來的災難。這種敘事風格已經完全改變,不再是“肉欲導向”的浪漫主義。相反,作者采用了壹種近乎冷酷的紀實風格來講述納馬身上發生的事情:戰爭、流放、饑渴、瘟疫、死亡...所有人都在這場災難中幸存下來。從表面上看,從浪漫到現實的轉變是因為納馬和埃斯特爾的教育水平不同,導致了他們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更可靠的解釋可能是,兩個敵對民族的女孩其實是同壹個人,她們是彼此的影子。《埃斯特爾的流放》充滿了夢幻的色彩。她不斷幻想她犧牲的父親會回來,最終會到達耶路撒冷。納馬的流亡是壹個悲劇性的現實,這幾乎可以被視為壹篇關於巴勒斯坦難民營的長篇報道。但他們的命運是如此的對稱:他們的父親死於戰爭,他們都在流亡中建立了家庭,他們都經歷了死亡和嬰兒的誕生,他們都遇到了壹個講故事的人,壹個帶來信仰的拉比,壹個講恐怖故事的老太太Uyiya。作者從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向讀者呈現了流亡者的面貌。

隨著流亡命運的加深和角度的不斷變化,小說變得越來越沈重。富有想象力的筆觸和詩意的語言在深度敘事中得到豐富。曾經讓我幾乎看不懂的缺點,現在變成了很大的優點。小說結尾,埃斯特爾晚年回到家鄉,撒下母親的骨灰。這段話道出了人生的全部,人們可以聽到無數的聲音在腦海中回蕩。她承認自己在尋找自己的痛苦:“我想看到痛苦,想知道我失去了什麽,想知道是什麽把我扔進了另壹個世界。”我覺得如果我找到了這種痛苦的痕跡,我終於可以離開,忘記這壹切...如果我找不到這種痛苦從何而來,我就失去了生命和真理,我就繼續流浪。“流浪當然是這部小說最重要的主題,不是戰爭,不是屠殺,也不是苦難。這也是看完之後讓我深思的壹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