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學會花錢,不花錢怎麽知道什麽能賺錢?

學會花錢,不花錢怎麽知道什麽能賺錢?

《富人習慣:成功富人的日常習慣》壹書的作者托馬斯·科利(Thomas Corley)花了5年時間跟蹤分析了233個富人和128個窮人的日常行為,發現了壹個簡單的奧秘: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模式與窮人不同。

富人考慮的是多花錢=多掙錢,窮人的經濟觀念是多存錢少用=多掙錢。即使他們有錢,也不願意冒險。他們最喜歡的是雞生蛋,蛋生雞。

壹個人要想多賺錢,就要充分調動身邊的資源。很多人明白這壹點,卻忘了錢也是壹種資源。如果妳想賺更多,妳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妳的錢。

省錢是最好的用途嗎?

當然不是。金錢就像血液。只有在體內流動,才有意義,才能維持生命。如果血液堵塞在血管的某個地方,結果可想而知。

妳把錢存在銀行,支付寶,表面看起來很安全,還能賺點利息。

我們算壹下,支付寶現在的利率在4.0%左右(已經不錯了)。

妳知道現在的年通貨膨脹率是多少嗎?5%—6%

這意味著妳的錢每天都在貶值。今天的100元,明天就不值錢了。

此外,如果妳存錢,妳是在把錢送給別人,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錢。

查理·孟格有壹句名言:凡事都應該逆向思考,永遠逆向。

既然存錢不好用,反過來就是花錢。花錢不是隨意的,而是有價值的,讓每壹分錢都成為未來的財富。

比爾·蓋茨說過:“巧妙地花壹筆錢和掙壹筆錢壹樣難。”

那麽如何花錢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錢呢?

野口真仁,日本人氣MBA導師,長期活躍於金融界,先後在瑞穗銀行、摩根大通、高盛任職。他的書《學會花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了我們1花錢的基本原則和兩個常見的影響因素。

花錢的決策原則很簡單,就是獲得的價值是否大於價格。

在“價值”大於“價格”時買入;當“價值”小於“價格”時,暫時觀望。

學習花錢的原理很簡單,但是如何搞清楚價值和價格。

野口認為,我們必須考慮未來現金流會如何變化。

“未來產生的錢”叫做“現金流”,壹項投入能帶來多少價值,是以未來產生的現金流的多少為基礎的。

商品、項目和服務的價值取決於它們能創造多少現金流。

日常生活中,錢包分為三種,分別是“消費”、“投資”、“投機”。

所謂消費,是指為了滿足欲望而購買的行為。

這個很好理解。衣服、鞋襪、化妝品、膳食、汽車、旅行等。妳通常購買的屬於消費。

消費本質上是為了個人情感的滿足,即實用、美觀、方便、快捷,甚至攀比。

所以消費要考慮購買後獲得的效用(滿足感)與價格是否匹配。

投資是指為了提高未來生產力而進行的投資行為。

考個資格證,參加成人再教育,學個新技能,理財...並不斷積累競爭資本,期望它在未來能帶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報。

註:妳買過書,報過培訓班,但沒有學習和實踐。這不是投資,而是滿足妳欲望的消費。

最後壹個“投機”,百度中文解決方案,利用所謂的“機會”獲利。

壹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賭博。輪盤賭、賭馬、輪盤賭、麻將、撲克、彈球,甚至彩票、六合彩都可以歸為投機。

消費、投資、投機,哪個會持續創造現金流的能力?

顯然投資>消費>投機,所以要適度消費,加大投資,避免投機。

如果妳深入思考,妳會發現,壹個人的價值不是由他的財富總量決定的,而是由他創造現金流的能力決定的。

無論以什麽形式,無論承擔什麽責任,通過投資、消費、工作不斷創造現金流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只有錢的人會成為羨慕的對象,但不壹定是尊重的對象。

人們尊重和羨慕的是壹個人創造現金流的能力,而不是他擁有的錢。

換句話說,妳尊重富二代?還是企業家?

所以我們需要掌握的是通過花錢創造現金流的能力。

兩個影響因素

現實生活很復雜,不會完全按照規則出牌,所以花錢的時候要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

壹個是時間,壹個是概率。

人類對時間的感知速度會根據不同的心情和年齡而變化。

同樣的音樂,在安靜或者開心的時候會覺得快,在疲憊或者煩躁的時候會覺得慢。

小時候過的很慢。年紀越大,感覺越快。對於壹個五歲的孩子來說,壹年就是生命的五分之壹,而對於壹個70歲的老人來說,壹年就是生命的七分之壹。所以後者會覺得壹年過得比較快。

因為個人對時間的感受不同,同樣的時間帶來的效用也會因人而異。

如果妳20歲,考慮到年紀大,可能會選擇四十年的投資計劃。

但是如果妳七十歲了,會怎麽樣呢?可想而知,40年後收到200萬,對妳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妳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壹百歲。

所以,年輕的時候就要把時間拉長,考慮未來現金流的效用。

如果每年投資10000元,如果年投資回報率為10%,20年後就是572750元。

這就是時間作用下復利的力量。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消費生效時間比現在晚壹點,就會覺得吃了大虧。但我並不那麽在乎未來的延誤。

舉個例子,妳看中了某件大衣,店主說10分鐘可以過戶,可以預定,下周取貨。時間損失僅為後者的1/1000。但是從感知效用來說,現在的10分鐘比壹周要痛苦的多。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學有壹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壹群孩子,每人壹塊棉花糖,告訴他們,如果能等15分鐘再吃,就能再得到壹塊作為獎勵。

有的孩子迫不及待的要吃,有的孩子選擇忍耐。14之後,那些選擇等待的孩子,在生活和事業上更成功。

所以要懂得延遲滿足,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放棄眼前的滿足。

錢包裏也會有“扭曲的硬幣”迷惑妳的判斷——缺乏概率和平均的知識。

雖然大腦可以推斷出壹個合理的概率,但妳從來都不想用,而是相信自己的直覺。

最著名的是“三門”問題。

壹個節目猜獎有三扇門,只有壹扇門後面有大獎。參賽者選擇壹扇門,主持人打開另壹扇門,發現裏面空無壹人。主持人問是否猜對方門?

答案是變,不變勝率是1/3,變了就是2/3。邏輯上不矛盾,但完全違背直覺。

彩票中獎率這麽低,為什麽還這麽火?

要知道,“幾乎為零”不等於零。相比之下,“幾乎確定”並不意味著確定。

行為經濟學的創始人丹尼爾·卡內曼提出:

“人們會對較低的概率反應過度,對較高的概率反應不足”。

換句話說,人們會高估壹等獎的中獎率幾乎為零的概率,低估不中獎的大概率。

再比如賭大小,大和小的概率每次都是50%,連續五次都是大,所以妳會覺得第六次很有可能是小。這被稱為小數定律,也被稱為賭徒謬誤。

賭徒謬誤(十進制定律)被認為是人們誤解“回歸平均”的原因之壹。

很多人會把“回歸平均”曲解為

所以賭徒才會越陷越深。

壹直輸,壹直輸,這次該贏了。這種想法是人之常情,甚至似乎是真的。但是,即使10的硬幣是連續的正面,下壹個正面的概率仍然是50%。

此外,人們在面臨損失時,有時會故意冒險。我覺得反正我輸了,投入了那麽多成本。就算我輸的再多,只要中壹次獎,壹切都有回報。

那些曾經投入成本經濟學的叫做沈沒成本,已經損失了,無法收回。

從決策的角度來說,雖然過去的成本造成了現在的狀態,但是現在的決策應該考慮未來可能的費用和收益,而不是過去的成本。

如果妳去電影院看電影,看了10分鐘,妳不喜歡。如果妳看了10分鐘,妳會更加失望。妳會放棄浪費時間,還是繼續忍著看電影?

正確的做法是,不要再去想已經付出的門票錢,把註意力放在當下。當妳對電影不滿意時,妳應該抽身離開。

總結

好了,我們來磨煉壹下。要想越來越多的消費,就要正確的學會花錢,學會區分消費、投資、投機,用效用來判斷消費,用現金流的價值來判斷投資,學習概率統計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投資能力,讓每壹分錢都在未來進行核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