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可以對美或醜進行壹番界定,這不是對美的本質的探討,而只是對其作為理論研究對象的範圍的界定。美既不等於藝術,美感也不等於藝術快感,它只是藝術文本和藝術作品中的部分,也就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中的“合目的性”部分,就是符合人的藝術“期待”中肯定性的那壹部分,這個期待並不是現成的、具體的,而只是對世界的對象性特征作出某種反應的可能性,它是人的壹種心理圖式。凡是與人的藝術期待相適應的,人的心理就會立刻接納它,即同化,並對其作出肯定性的情感反應,即產生快感;因此概括地講:美就是能被人的情感直接同化,即滿足人的肯定性情感期待的符號對象及其對象化特征。
在此,這種對象性特征,並非僅限於現實世界,而且還包括人的想象世界,如人對天堂、神、天使的想象性期待,這種對象特征是觀念性的。現實中沒有能滿足人的藝術期待的對象特征,人就會自己創造出來。所謂對象,就是情感投註的客體——也就是情感產生、表現和被感受的東西,因為情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產生,也不可能抽象地表現,更不可能憑空地被感受,它必須有所指,具體地講就是藝術中的形象——這其中包括現實客體和觀念客體;所謂特征,就是充分顯現出本質的現象,“特征是最本質的東西,只能在表現得最完滿的個別代表上才可見出。”也就是在壹個具體的對象上顯示出了整個類的本質的現象。這種現實或觀念中的對象特征,壹旦與人的藝術期待相同壹,就能被人直接接受,這就是美。
因此,美絕不僅僅是外表的好看,它沒有壹個普遍的形式標準,如和諧、對稱、顏色鮮艷等等,盡管人對具有這些特質的東西感到喜愛,但不能用來衡量壹切物種,“比起人來,最美的猴子也還是醜的”。而只能根據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自然的目的來衡量,達到了自然的目的就是富於特征的,而能被人的心理直接同化的才是美,它要符合它那個物種的目的,顯出特征,這樣才對人有意義,因而美不是漂亮,固然漂亮也可以美。
相反,凡是與人的肯定性藝術期待不相適應的,人的心理就不能直接接納它,而是必須進行壹番心理調適才能適應它,此即順應,其結果就是否定性的情感反應,即反感,因此醜就是迫使人順應,即滿足人的否定性情感期待的符號對象及其對象化特征,通俗地講,令人反感的東西就是醜。它構成了康德“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中“合目的性”的另壹部分。所以醜也不是難看,固然難看也可以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