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些視頻,關於教父母讀繪本的。大概意思是,繪本本來很貴,壹本少說也要20-30塊,但很薄,所以為了要讀出繪本的價值,要讀得很細。例如裏面的壹張圖,不同的人做什麽,視頻創作者說,都要引導孩子去讀,去看,去說。
我當時覺得心頭壹緊,覺得繪本需要這麽功利嗎?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然後,我翻了壹下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的《打開繪本之眼》,他裏面對繪本的看法有2點深得我心:
1、讀繪本,是為了讓孩子感知到知識的快樂,而不是為了獲取知識。
2、很多父母說,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麽。其實繪本中,就有理解孩子的線索。
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日本的松居直先生,是壹位近100歲的老爺爺了。他有很多光環加持,被譽為“日本繪本之父”,是世界範圍內極具影響力的繪本理論大師,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評議員…… 他寫了很多書,最知名的是他編著的《桃太郎》。桃太郎知道嗎?在日本的影響力,猶如孫悟空在中國壹樣。
松居直先生認為, 繪本是連接孩子與父母的精神紐帶。通過繪本,孩子感受到愛與生命的喜悅,父母也能獲取了解孩子的線索。
現在,我想給大家詳細分享書中的幾個要點。希望面對“如何讀繪本”這個話題,也能給大家壹些新的思考,和啟發。
很多父母看到神童們從小愛讀書,獲得很多知識,就誤以為讀繪本是為了讓孩子盡早地知道更多,真的是這樣嗎?
第五屆中國詩詞大會,王恒屹小朋友的表現驚為天人,不到6歲識字3000,能背500多首古詩。主持人問他,妳喜歡古詩嗎,王恒屹小朋友是這樣回答的:
“喜歡啊,因為奶奶告訴我,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我不知道傳統文化什麽意思,但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這回答很有意思,孩子不懂得傳統文化,但卻感覺有意思。在他心裏,傳統文化是什麽不重要,他覺得傳統文化有趣就夠了,喜歡就會產生內驅力,他就能再背500首詩。
著名的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在晚年著作《奇跡感知力》中有壹句話,強調了“感受”的重要性。
王恒屹小朋友,是因為“感知”到傳統文化的趣味,所以才自然而然地“知道”500多首詩的。
知道孩子是怎麽學會說話的嗎?作者在書中的解釋非常精彩:
知識也是這樣,不是靠灌輸的,是孩子自己慢慢吸吮到體內的。灌輸的知識只到腦,卻不到心。如果只是灌輸,孩子最終會討厭學習,而變得越來越蠢。
真正的繪本閱讀體驗是怎麽樣的呢?作者是這樣說的:
1、從這段解說可以看出,真正的繪本體驗,強調孩子的自主能動性。
要孩子喜歡讀繪本,首先大人就不能幫孩子判定繪本的好壞。
繪本《小藍和小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它是經典的兒童繪本之壹。繪本的圖極其簡單,有時候壹頁紙,壹塊黃色的色塊,配上文字“我是小黃”就沒了,簡單得讓很多媽媽不知所措。孩子會喜歡嗎,看得懂嗎?
這書剛出版的時候,評論家們也不看好。紐約時報登載過這樣的評論:這是壹本很適合建築師和設計師互贈的書,原本沒想到把它推薦給孩子們,不過,當孩子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發現自己的判斷完全失誤。
作者的感想和紐約時報差不多,為此,他特意到紐約圖書館詢問了這本書的情況,對方告訴他,孩子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
看,全世界的大人都猜錯了!喜歡不喜歡,只有孩子知道。也只有讀自己喜歡的繪本,孩子才會更投入,投入了,才會去創作,而 真正的繪本體驗,就是要孩子去再創作。
書中分享了壹個故事。壹個幼兒園的老師,給孩子們讀《狼和七只小羊》的故事。這個故事可能大家都聽過:7只小羊在家等媽媽,狼闖了進來,把小羊吃掉了。狼媽媽回來,剪開了狼的肚子,把小羊救出來,又把石頭塞回狼的肚子裏,縫起來。
當時壹個小朋友聽完,問了壹句:“狼爸爸呢?”幼兒園老師當場懵了。
後來孩子就把繪本拿回家,仔細地壹頁頁翻起來。後來他發現,繪本的第九個畫面,有壹個相框,相框裏是羊爸爸。小朋友說,羊爸爸可能死了。
原來,小孩的爸爸去了遠方工作,很少回來。當看到這個繪本,觸發了他的思念,有了他獨特的解讀。
孩子對故事有自己的理解,就算是壹張圖,孩子也能創造出壹個故事。所以大人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不需要過多的解讀,把空間留給孩子,解讀太多反而會中斷了孩子的想象。
2、讓孩子擁有真正的繪本體驗,需要大人把繪本讀好。
聲音是有魔力的。董卿有壹個《朗讀者》的節目非常有名,很多人說,自己看書沒什麽感覺,但聽著他們朗讀,聽著聽著,就哭了。
孩子聽大人讀繪本也是壹樣的。大人讀得好不好,直接影響了孩子的繪本體驗。大人是否喜歡這個故事,是否真的理解這個故事,會微妙地表現在語氣、停頓和表情中,而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理解。例如,孩子可能會想:
“感覺媽媽讀這個故事的時候特別興奮,這故事壹定有趣”,“哦,這裏停住了,是有什麽神奇的事情要發生了吧?”等等。
那怎麽讀呢?作者建議,大人也要像孩子壹樣先讀圖,再讀文字。讀圖的時候,要去捕捉畫面中的細節。仔細地看過圖,我們就更能理解孩子的喃喃細語,和孩子手指上的停頓,我們就能適當地調整讀故事的節奏。
然後是讀文字,不是默讀,是要讀出聲音。繪本的文字壹般極富韻律感,讀出來才能真正感受聲音的魔力。繪本的文字,本來就是為父母讀給孩子聽而設計的。
說到在這裏,我們了解到,孩子在讀繪本的過程中,除了聽、看,還會進行再創作,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另外,為了孩子有更好的讀書體驗,大人用心去讀也是很重要的。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沒想到讀壹本繪本那麽累!但是,當妳知道繪本背後的故事,妳就不會這樣想了。
我們先聽壹個故事。
有壹個2歲的小女孩生病了,她壹直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難受又寂寥。她的爸爸看在眼裏,疼在心裏,想到女兒最喜歡《睡美人》的故事,就把這個故事畫了出來,送給她當生日禮物。
故事沒有結束。小女孩翻開了繪本,看到睡美人身邊有壹只貓“哎呀,爸爸,這位小公主也喜歡貓啊,就像我壹樣!”然後又看到壹個小城市:“爸爸,這個小鎮,好像我們的家鄉啊,我想家了!”“爸爸,公主和王子結婚了,看這個結婚蛋糕,多棒啊,是我最喜歡的巨型蛋糕啊!”
爸爸把女兒喜歡的東西,都融入到作品中。這位爸爸是著名繪本畫家霍夫曼。他的經典作品《狼和七只小羊》和《睡美人》都是送給生病女兒們的禮物。
怎麽樣,感受到繪本背後父親溫柔的愛,妳願意再給孩子多讀幾遍嗎?
作者松居直先生還在書中分享了他的出版經歷。
當松居直先生還是個編輯的時候,他拿到了壹個很優質的故事,想找壹個實力畫家去畫圖。他找到了茂田井武,並到了他的家去拜訪,沒想到,還沒進門就被茂田老師的妻子擋在門外:“我丈夫病得很嚴重,他不能工作了。”
松居直聽著隱隱傳來咳嗽聲,很失落,正當他要離開的時候,沙啞的聲音傳來了:“這工作,我接了。”
松居直第壹次見到了茂田老師,他躺病床上,虛弱、憔悴,神情痛苦。茂田老師說:“是要畫《大提琴手高修》吧,能畫這個作品,我死也值了。”松居直有點進退兩難,但茂田老師堅持接了這個活。
創作的時候,茂田老師的床邊壹直有個布偶,為了畫好這個作品,他壹邊擺弄布偶的動作,壹邊構思主角的造型,壹邊忍受著哮喘的折磨,壹邊在畫畫。
當時松居直還是個新人,看了茂田老師的原稿,發現封面有點灰暗,厚著臉皮提了壹下,沒想到茂田老師竟然也欣然接受了,忍著病痛去改稿。
《大提琴手高修》出版後,火了,成了日本經典的繪本之壹,而半年後,茂田老師也因為常年的哮喘病,去世了,當時他僅僅42歲。
繪本的背後藏著藝術家堅強的意誌力,和對藝術的執著。
松本直先生本人,從事編輯出版工作50年了,對工作非常嚴謹與認真。壹次做交通類的認知繪本,他邀請了有動畫制作經驗,對機械很了解的畫家畫插圖,力求傳達車的動感、速度感、機械的質感。
他成功了,看完繪本,孩子不是機械地念到:“這是車”,而是熱情洋溢地說“啊,原來車這麽有趣!”
嘗試去了解下繪本背後的故事,我們能了解到繪本之外更多的東西,是嚴謹,是敬業,是對孩子的愛。作為父母,看著這些凝聚無數人心血的繪本,我們能做的,是盡量反復、用心地給孩子讀,以此來表達敬意了。
很多父母都熱衷於給孩子讀繪本,這是好事,但是要註意給孩子留點空間。 很多人把“把繪本讀厚”掛在嘴邊,但我認為,讀厚,是孩子去讀厚,我們大人,如果把書讀得太細,孩子思考的空間就沒有了,孩子發現的樂趣也沒有了 。
孩子總喜歡重復翻壹本繪本,為什麽呢,因為每次翻,他都能發現新的東西,有更新的感悟。這就是閱讀的樂趣啊,但如果大人都說完了,就把這份樂趣抹殺了。
另外,大人的理解和孩子的理解是不壹樣的,我們可以分享我們的理解,但不強迫孩子和我們想法壹致。如果總是讓孩子理解妳的答案,那和有標準答案的考試,那種讓人討厭的考試有什麽不壹樣呢?這樣的孩子會真的喜歡上學習嗎,會知道怎麽去學習嗎?我深表疑慮。
閱讀,應該是更自由的東西,這樣才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才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很多父母說,越來越不懂自己的孩子了,試過換位思考,但收效甚微。
那麽,大人也壹起讀讀繪本吧,讀的時候,大人會與孩提時候的自己相遇,當蹦出類似“對呀,我小時候也是這樣想的”,“我也這樣和媽媽生氣”的想法的時候,是不是就變得稍微能理解孩子了呢?
和孩子壹起讀繪本,壹起收獲愛,這才是繪本真正使命,至少,我是這麽認為的。
我是愛讀書的二胎寶媽@栩栩與夕夕,日常分享親子閱讀經驗,繪本深度解讀。有個壹年級的大寶,2歲的二寶,所以很多實踐,也是圍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歡迎關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