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關於立德方面的詩句

關於立德方面的詩句

1. 關於“立德樹人”的古詩名篇

1、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出自宋代陸遊的《病起書懷》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裏客江幹。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出師壹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釋義:

病體虛弱消瘦,以致頭上的紗帽也顯得寬大了,孤單壹人客居在萬裏之外的成都江邊。雖然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但若想實現統壹理想,只有死後才能蓋棺定論。

希望天地神靈保佑國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著君主禦駕親征收復失落的河山。諸葛孔明的傳世之作《出師表》忠義之氣萬古流芳,深夜難眠,還是挑燈細細品讀吧。

2、歸誌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出自宋代陸遊的《讀書》

歸誌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釋義:

歸鄉隱居的誌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是為了黎明百姓。燈下讀書,眼神已不比從前,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3、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出自清代黃遵憲的《贈梁任父母同年 / 題梁任父同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釋義:

國家的每壹寸土地我們都把它當成壹寸黃金般去珍惜,如今被列強瓜分,誰才能擔當起救國於危難的重任?我便如杜鵑壹樣呼喚祖國東山再起,要學習精衛填海的精神,不把東海填平誓不罷休。

4、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

出自宋代劉克莊的《玉樓春·戲林推》

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

釋義:

年年騎著高頭大馬在京城裏東奔西跑,竟然把客舍當成了家裏,家裏反而像成了寄宿的地方壹樣。每天都拿著青銅大錢買酒狂飲,整日吊兒郎當,無所事事壹天混到晚,每天晚上點起紅燭擲骰賭博,經常都是徹夜不眠壹直到天亮。

妳應該知道,妻子的真情容易得到,妓女的心思卻難以觸摸猜透。西北的神州還沒有收復,男子漢應該有收復故土的豪情壯誌,切不要為了紅粉知已而輕易地流下幾行男兒淚。

5、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釋義:

我家洗硯池邊有壹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點染而成。它不需要別人誇獎顏色多麽好看,只是要將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2. 論語中立德的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壹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麽,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裏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註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

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註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誌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麽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壹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壹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壹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壹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

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

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壹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裏,孔子認為,壹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誌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麽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註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

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壹。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註釋 (1)道:有兩種解釋:壹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壹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壹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

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

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3. 論語中立德的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壹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麽,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裏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註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

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註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誌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麽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壹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壹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壹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壹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

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

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壹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裏,孔子認為,壹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誌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麽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註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

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壹。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註釋 (1)道:有兩種解釋:壹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壹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壹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

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

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4. 行善立德名人名言

以寬待人,以德服人,行善立德,服務大眾。

立德行善勤為?先,富民安邦心所?系。

清正在德,廉潔在誌。 身有正氣,不言自威。

1、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於接受道德的熏陶。誰要是沒有受到過善良的教育,沒有感受過與人為善的那種歡樂,誰就不感覺到自己是真實而美好的事物的堅強勇敢的衛士,他就不可能成為集體的誌同道合者。——蘇霍姆林斯基

2、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清·杜文瀾《古謠諺》

3、道德行為訓練,不是通過語言影響,而是讓兒童練習良好道德行為,克服懶惰、輕率、不守紀律、頹廢等不良行為。——誇美紐斯

4、壹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壹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加爾多斯

5、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壹種是較為偉大的德行。——培根

6、愛國主義也和其他道德情感與信念壹樣,使人趨於高尚,使他愈來愈能了解並愛好真正美麗的東西,從對於美麗東西的知覺中體驗到快樂,並且用盡壹切方法使美麗的東西體現在行動中。——凱洛夫

7、道德是壹種獲得——如同音樂,如同外國語,如同虔誠撲克和癱瘓——沒有人生來就擁有道德。——馬克吐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