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就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壹封家書。以後就成為歷代相傳的修審理誌的名篇,這就是《誡子書》的前世今生了。
《誡子書》在我們華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為了紀念諸葛亮亮舉行了萬人誦讀《誡子書》的活動;我們還看了壹段視頻是誦讀《誡子書》﹑表演《誡子書》﹑歌唱《誡子書》這三種形式;還有在軍校的學生們們站得整整齊齊全校誦讀《誡子書》。可想而知,人們為了紀念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寫的家書,舉辦的活動是多麽隆重啊﹗《誡子書》中的壹句:“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被很多人奉為座右銘。諸葛亮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註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他對兒子的期望,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五句話,而就在這僅僅的五句話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語啊﹗我們現在又有誰有這麽壹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呢?
《誡子書》不僅僅是給諸葛瞻的壹封家書,這也是諸葛亮對他自己壹生的總結。我們也壹起誦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細細品味書中所蘊含的道理,也讓我們感受壹下諸葛亮的壹生吧﹗我們以後要做壹個君子所擁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培養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誌;要身心寧靜,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要學習就要靜下心來,專心致誌;想要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努力學習才會有廣博的才幹;有誌向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要珍惜時間,做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誡子書讀後感(精選10篇)2壹說到“鞠躬盡瘁”,妳壹定會想到三國時期蜀國的壹代名臣——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十分有才,五十四歲去世,被埋在了五丈原。在死前給自己兒子諸葛瞻寫了壹封家書,便是《戒子書》。這封家書使我們對立誌修學有了更深的體會,讓我們更加體會到諸葛亮對兒子的良苦用心。
書上寫“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要更明確自己的誌向,不能貪圖名利,要走得更遠的話必須寧靜專壹。這也是諸葛亮對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教誨,讓孩子壹定要發奮圖強,專心學習,不能浮躁。還有壹句是“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勸告自己的孩子壹定要珍惜時間,年齡和時光都是壹樣飛馳的,妳的誌向也和歲月壹樣流逝了,它們都成了枯葉落到地上,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為社會造福的,只能悲苦地守著自己的家,後悔也來不及了。
我們現代社會也有和諸葛亮壹樣的人,也是鞠躬盡瘁。周恩來,還有明朝的壹代清官海瑞,這些人也都值得我們學習。
可在我們班裏,有壹個很聰明的女孩子,可是因為懶穩坐倒數第壹的寶座,父母也不指望她了,老師也放棄了她,她也只能壹直頹廢下去,想努力也可能來不及了,真是可惜啊!
在我身邊也有壹個人十分熱愛學習,他把學習當做壹種享受,而不是壹種負擔,這個人也十分珍惜時間,不浪費身邊的壹點壹滴,他以後壹定能成大器的。而且他學習十分寧靜專壹,從來不浮躁,也很勤儉節約。更主要是他有壹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也和他壹起學習,壹起努力,壹起進步,壹起和他快樂地成長,這樣的人就壹定能成功。
當我讀了這封《誡子書》後,我也知道自己身上的缺陷和不足,我以後改正,珍惜時光,寧靜修身,勤儉養德,這就是《戒子書》給我們的啟發。
誡子書讀後感(精選10篇)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壹封家書,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壹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家書中勸勉兒子勤學立誌,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這是壹位富有智慧的父親對兒子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在這封家書中,有修身養性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修身養德的力量:“儉以養德”;有淡泊寧靜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誌”;有靜學廣才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精治性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敬業奉獻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在這個物欲橫流,浮躁的時代,凡有道德修養的人,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是依靠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寧靜以致遠,是壹種修身養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壹顆平常之心,勝不驕,敗不餒,何其難得?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會活得充實、輕松。淡泊明誌,寧靜致遠,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靜下心來,潛心苦學,冷靜的觀察世事的變化。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飛逝,意誌力又會隨著時間而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歲月!
誡子書讀後感(精選10篇)4每次讀《誡子書》,我都感慨於全文雖不足百字,卻言近旨遠,含義雋永,是諸葛亮立身處世的智慧結晶。《誡子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美的文辭,豐富的.蘊含,更有諸葛亮的誌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生命哲學。
初中的時候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有那麽好嗎?那時我們讀書只是隨性式的,家裏只是說“農村裏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前途”,當時也只是隨便聽聽,並沒有深刻體會讀書的用處和樂趣。但隨著走完高中,踏入大學校門時,才體會到“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這句話的內含。在這物欲高漲的社會,每個人都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的創業夢,都幻想自己能成就壹翻事業。想創業、有夢想都是好事,如何努力去實現它,卻不是壹件容易的事。“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這名話提醒我們搞創業,實現夢想,就要打好基礎,積極的為將來做好準備,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走上社會以後,周圍紛繁復雜的現實撲面而來,有時候心中的那個創業夢想未免會動搖,也逐步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沈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展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應變能力。正如《誡子書》裏所就“非學無學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經過多年的努力,雖然不能聞名於世,但也盡了自己的才能,帶領同事為公司、為社會、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為人民大眾謀福利是無止境的,努力提升自己是無止境的。保持壹顆積極向上的心,適應於社會發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誡子書讀後感(精選10篇)5《諸葛亮集》裏有《誡子書》現與大家分享。
“夫君子之行,靜已修身,儉已養德。非淡薄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陰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弛,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近乎“神人”的壹朝宰相,為其兒子不可謂想的不周,教的不嚴,路不可謂指的不明,利害不可謂分得不清,其結果如何?
在司馬昭滅蜀漢之前,無論史書還是演義,我們基本上沒有看到有關諸葛瞻其人其事的些許記載。這或許可以理解為:諸葛亮之子在父親死後,近似於“隱士”,是“無聞”之“賢達”。直至司馬昭派鄧艾入川,兵臨成都城下,才有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人的出場。而此時的“智慧化身”之後,又是如何展示才華的呢?《三國演義》中的記載,可用“悲壯”兩個字概括。他們先是用“先父的靈牌”嚇了敵人壹跳,趁亂打個小勝仗。但敵人壹緩過神來,便以區區偷渡陰平的幾萬人馬,殺得諸葛瞻全軍片甲不留,可嘆諸葛瞻這位“戰神”之後,血湧戰場,馬革裹屍!妳不能不稱其“忠勇”,但又不能不嘆其“何其哀也”。
如若諸葛孔明在天有靈的話還不氣的壹佛出世,二佛再升天。這也是我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壹個問題;現如今我們怎樣教育下壹代來奮追自己,超越自己?妳想想,無論從智力,地位,各方面我們都無法與孔明相比,他都沒有造就壹位驚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我們怎麽辦?有人嗤之以鼻:“都什麽社會哦?現在教育戰線上師資雄厚,軟硬件齊全,非過去可比。”我承認,這是壹個不爭的事實。不過妳別忘了,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不良網絡的泛濫,若隱若現紅燈區無窮的誘惑,更使的我們對下壹代擔心,對他們的教育倍感束手無策。
“非淡薄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說的好啊,看來我也的先學會“靜”,再去教育下壹代吧。
誡子書讀後感(精選10篇)6昨天我學了初中的第壹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沈同。我讀完後深深體會到了中國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這個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學的時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國》,《水滸》的影響,接觸了壹篇文言文——諸葛亮的《誡子書》。這篇文章不僅僅只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壹封家書,更是世代學子修身立誌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就是《誡子書》的原文。
這篇文章不長,甚至很短。但只要讀懂它的人壹定會說“英雄所見略同”,就壹定會佩服這個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作者諸葛亮。
諸葛亮就是想告訴我們學習得靜下心來,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才會有大作為。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就能顯示出自己的誌趣;如果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就能達到遠大目標。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保全性命於亂世,他不求為諸侯做事,放棄了功名利祿。在劉備三顧草廬後,助劉備與東吳聯盟***抗曹操,後又輔助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壹生都在追求“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
而我也向往這種生活。
誡子書讀後感(精選10篇)7“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壹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裏,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化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註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幹和誌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那什麽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泰然,穩重,禮節,嫻靜,含蓄等等。“靜”在身體內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滿足,專註,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的壹切,都應稱之為“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沈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
在眾多名人中都有壹個***同的特點:耐得住寂寞。盛大網絡公司CEO陳天橋說過:“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雲:“故天將降大任於世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誡子書”給了我許多啟示,大家可以看壹下哦!
誡子書讀後感(精選10篇)8從題目中可以知道是壹個告誡諸葛瞻的書信,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壹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後代封建統治者推為忠軍典型《諸葛亮集》。《誡子書》是其中之壹。
本文大概的意思是:有才德的人行為操守,依靠屏蔽雜念和幹擾,寧靜專壹來修養身心,依靠險樸來培養品德,不內心恬淡,沒有什麽可以拿來明確誌向,不寧靜專壹沒有什麽可以拿來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要專新,而才幹來源於學習,不學習無法增長才幹不勵誌,就無法學有所就。放縱懈怠則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則不能修養性情。年齡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誌隨同月色而喪失,最終雕落,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窮困潦倒之人住陋室,又怎麽來得及。
本文以父親的身份告誡兒子,讀書修身、靜心養德、貢獻社會。本文的立論: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修身養的要求途徑。闡發:淡泊明誌、寧靜致遠。闡發“靜”價值。論征:壹、“靜”與“學”“才”“誌”關系。二、“淫慢”和“險躁”的害處。三、惜時勤學、奉獻社會。諄諄告誡,修身治學。
在本文中我最喜歡“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壹句,因為這壹句說明了現實社會中充滿了誘惑,我們卻不隨波逐流。迷失方向,這是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但是對於後人也要警示作用。
本文主要告訴我們要讀書修身,靜心養德,奉獻社會。
誡子書讀後感(精選10篇)9在寒假裏,我做了許多事,也看了許多書。但讓我記憶最深、啟發最大的是讀了《諸葛亮兵法》裏的《誡子書》。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誌、勤奮和學習的結果。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誌向,並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幹來實現誌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壹。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鬥誌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壹樣枯敗零落,成為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壹事無成,後悔莫及。
諸葛亮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壹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於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為沒有“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諸葛亮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於千裏之外,並在亂世中為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群書。我想我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德”,成不了諸葛亮,也定能比諸葛亮兒子強。
誡子書讀後感(精選10篇)10諸葛老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誌、勤奮和學習的結果。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誌向,並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幹來實現誌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壹。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鬥誌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壹樣枯敗零落,成為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壹事無成,後悔莫及。諸葛老師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壹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於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為沒有“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諸葛老師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於千裏之外,並在亂世中為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群書。我想我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德”,成不了諸葛老師,也定能比諸葛老師兒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