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2.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後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壹端——南端或北端看。
4.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5.緣——因為。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壹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壹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壹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壹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壹座高聳的山峰。妳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妳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為什麽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裏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壹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壹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壹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對於壹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裏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壹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詩寫得巧妙別致,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我們讀過以後,仿佛自己也聰明了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