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傷感說說 - 蜀國和吳需要怎樣的“世變”才能得天下?

蜀國和吳需要怎樣的“世變”才能得天下?

將軍既是帝宮,又忠四海。他是壹個英雄,渴望智慧。如果有優勢和利益跨越,他會保護他的巖抗,他會西勇南勇,他會和孫權搞好對外關系,對內政治。若天下有變,命壹將軍帶荊州軍至萬、羅,將軍引益州人出秦川。誰敢不吃釜漿去見將軍?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能成就霸業,漢朝就能興盛。”——《隆中對》

壽春圍困魏甘露二至三年(257年)。魏主將司馬昭召東晉大將諸葛誕入蜀。他見過鄧逵和被司馬家所殺,王陵和吳被蠻族所滅。諸葛丹知道雙方只能攤牌。好在諸葛丹的籌碼雖然不如司馬昭,但壹戰還是有壹定實力的,於是,諸葛丹殺了揚州刺史陳樂,在兩淮兩郡、屯田集結了十余萬官兵,揚州新招募的精兵四萬,並收集了足夠壹年的糧食,準備與司馬昭長期對抗。

諸葛誕壽春起義是魏末反對司馬氏專制的“淮南三反”的最後壹次。然而,與王陵和吳以復興曹氏為目的不同,諸葛誕的謀反並沒有那麽多的“政治理想”。他純粹是為了自我保護。值得壹提的是,在滅吳前,諸葛誕還幫助司馬氏謀反。諸葛誕在滅吳戰爭中也賺了不少政治籌碼。但由於派系問題,諸葛丹壹直難以成為司馬的心腹,而深諳官場的諸葛丹明白,司馬絕不會長期容忍壹個全副武裝卻不是自己心腹的人。因此,諸葛誕邀請自己到壽春來保衛吳。壽春之後,諸葛誕積極收買人心,起死回生(與司馬氏極為相似),積極聯系吳,為反司馬之亂做點事。

對於司馬昭來說,日益壯大的諸葛丹確實是壹個必須解決的麻煩。在這個麻煩必須解決的前提下,早解決比晚解決好。於是司馬昭召見了諸葛誕。其實這是在逼他。在揚州刺史陳樂被殺後,司馬昭決定率領26萬大軍進攻壽春。

為了和吳國聯系,諸葛誕派小兒子諸葛敬到吳國做人質,吳國隨即封諸葛誕為左後衛,傑夫、大司徒、青州牧,並封他為壽春侯。又遣大將全周、全端、唐子、王佐等引三萬人到壽春接應諸葛誕。

司馬昭率領26萬大軍,在軍事上消滅了諸葛誕。然而,司馬昭面臨壹個問題。如果他出去,狄威可能會反抗。如果他帶狄威出去,王太後可以剝奪自己在首都的權力,並命令每個人都要勤奮。當時如果首都被支持曹實的勢力控制,她在外面可能會很被動。於是,前所未有的壹幕發生了——司馬昭將軍帶著狄威和王太後壹起走了。

6月,司馬昭軍抵達壽春,並形成了對壽春的包圍圈。司馬昭軍在壽春城外形成兩層包圍圈,用堅固的工事包圍壽春。司馬昭也準備打壹場持久戰。

與諸葛丹有協議的東吳也派兵積極支援諸葛丹。在壽春圍城完全形成之前,權周率領的三萬吳軍,借助險要的山勢,從城東北入城,幫助諸葛丹作戰。陣營形成後,朱翊將軍率領壹支軍隊攻擊司馬昭在外圍的部隊,試圖配合諸葛誕的部隊突破了城市。司馬昭命奮武將軍在青州監軍,並指揮擔任州刺史的兗州、泰州、徐州輕裝精銳士兵作為機動軍對抗外圍的吳軍,最終朱翊前來支援的軍隊在陽原被州大敗。

朱彜戰敗後,吳派、前往壽春支援,但被的軍隊在外圍擊敗。至此,壽春之圍變成了城內外簡單的對抗和消耗。

另壹方面,蜀國這邊也沒閑著。姜維在帶著司馬昭調整關中兵力向東討伐諸葛誕時,率領數萬大軍出了洛古(今陜西周至西南),到達沈淩(今陜西周至南),攻打儲存了大量糧食的長城(今陜西周至南)。魏與司馬望、鄧艾會合,姜入關,依山而立。司馬望和鄧在水邊建了壹個村莊。蜀軍多次挑戰,魏軍沒能堅持下來。兩軍長期對峙,蜀軍難以有所進展。

看著司馬昭的大軍在城外集結,起初,諸葛誕的心裏很平靜,甚至有些想笑。因為壽春多雨,壹旦暴雨持續,水甚至可能淹到城墻下,紮營在地勢較低的司馬大軍就會被淹,然後攻城就弄巧成拙了。然而,奇怪的是,那壹年壽春壹滴水都沒掉。然而,因為人們認為司馬昭之圍不能持續很久,城裏的守軍在吃食物時毫無節制,所以食物消耗非常快。就像孫傳庭在《大明劫》裏說的,“人心就是糧。”糧食捉襟見肘之後,諸葛丹的人心開始不穩,軍中將領也開始意見不壹。江班和焦壹覺得應該說還是有突破能力的。

諸葛丹終於站在了文欽壹邊。這時,諸葛誕要殺姜班和焦義的謠言不脛而走。他們害怕被殺,所以他們出城去了司馬昭。後來文欽建議不要節衣縮食,讓北方人出城投降,留下他和吳國人留在城裏。諸葛丹不同意。此後,他們之間的矛盾加深,以至於諸葛誕最終殺死了文欽,他的兒子楊文和胡雯出城投奔司馬昭。投降的楊文和胡雯不斷勸城內守軍投降。再加上食物的缺乏,城裏的人們已經被分散了註意力,所以當司馬昭最終進攻這座城市時,抵抗並不激烈。最終諸葛丹出城作戰時被殺,壽春城被破。“淮南三反”最後壹次叛亂也以失敗告終。據說那天壽春城破了,雨下得很大,像瓢潑大雨。

蜀、吳需要“天下之變”的三國格局,魏強、蜀吳弱,即使蜀、吳聯合起來的實力也不如魏(當時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都在北方,不要用現在的城市格局去考慮那個時候,如果是現在,魏、蜀就要聯合起來抗吳了)。如果硬拼,蜀吳在魏國內部穩定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任何勝算,所以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劉備的“龍”可見,蜀吳雙方的有識之士都已經明確表示,必須等待對方內部出現問題。

壽春之戰對蜀國和吳國(尤其是吳國)來說都是壹個很大的機會,因為它造成了幾乎傾全國之兵討伐諸葛誕,造成了內部力量相對空虛。對於吳國來說,因為諸葛丹願意歸降,如果諸葛丹在壽春打退了司馬昭,那麽就相當於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地盤。當然,諸葛丹未必真的叛變,但即便如此,魏內部也多了壹個。

蜀國和吳國的內部矛盾也來自壹個重要的方面:魏國政權的合法性壹直存在,曹魏篡漢引起了眾多支持漢室的勢力的不滿,這壹直是潛伏在魏國內部的不穩定因素。

在這裏,我想說說諸葛亮的七次北伐。說實話,在這七次北伐中,除了第壹次的奇襲和壹定的戰果外,其他六次戰果都不明顯(幾乎沒打就退回來了)。其實以諸葛亮的智慧,應該能看出來,如果沒有意外的優勢,出兵很難有進展。大多數人認為諸葛亮決定拖延的時間越長,這可能是原因之壹,但還有壹個重要原因:時間拖得越久,漢室的力量就越弱,魏國的合法性就越強,再次出現大規模內部變數的可能性就越小。

諸葛亮死後,雖然漢魏矛盾逐漸消失,但隨著司馬氏家族的崛起,魏晉矛盾再次成為威脅魏國內部穩定的重要因素。於是,姜維繼續北伐。與諸葛亮北伐相比,姜維北伐的特點是次數更多,戰役更小,目的大概是為了取得最好的進展。如果沒有取得進展,他還會試圖使曹石軍在魏反擊司馬氏家族,以消滅魏。

姜偉

壽春之戰幾乎滿足了蜀、吳所需要的“天下之變”的條件。但由於運氣:壽春沒有下雨,加上的周密考慮和準備(帶著皇太後和魏皇帝壹起出征),錯過了這個機會。

當然,即使壽春下雨,諸葛丹打退了,西路姜維大有進展,魏國仍難作亂,仍可收縮防線,繼續作戰。而且,還是比較強勢的壹方。如果妳想在魏國引起混亂,除非妳希望諸葛丹在壽春直接殺死司馬昭,否則這種可能性太小了。

而且蜀和吳是兩個獨立的政權,這本身就是壹個巨大的天然缺陷。如果壹方戰事太順利,對另壹方的威脅超過了曹魏在北方的政權,另壹方就有可能轉而聯合曹魏,背棄曾經的盟友。在關羽攻取襄樊之戰中,蜀國的實力遠未超過魏國。但是,由於其強大的勢頭,吳也果斷地選擇了攻擊聯盟背後的荊州。

綜上所述,蜀國和吳國要想得天下,就必須在魏國出現多政權多中心的動蕩,讓蜀國和都利用魏國的分裂,然後在新的平衡中尋找統壹天下的機會。

當然這個機會最後並沒有出現,蜀國和吳國最終被魏(金)統壹。這是歷史發展的正常結果。

基於以上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在北方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都被魏這個單壹的統壹政權占領之後,蜀、吳要以弱勝強,需要非常苛刻的條件,可謂困難重重。

但是歷史和我們的起源壹樣難以選擇。我們不能決定自己手裏有什麽樣的牌,但我們必須把手中的牌玩好。即使我們手中的牌極其糟糕,也不要急著下桌。事情不會總是壹樣的。

三國時期之所以精彩,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盡力下好自己人生的壹盤棋。我們給這些玩家起了壹個和* * *壹樣的名字,叫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