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墻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卻只能爬狹窄的土坯墻。對於可以推車行走的又高又寬的墻,他們只能想象,甚至不敢擡頭。
事實上,村莊和城墻之間的直線距離是60英裏。如果是直的,可能會近壹些。但在那個騎驢也是新娘享受的年代,60裏的確是壹段很長的距離。
我有幾個堂兄弟,他們在這個城市出生和長大。用我媽的話來說,他們是吃著白面粉喝著牛奶長大的,渾身都是洋氣。在我這壹代,對市民的敬仰幾乎和對城墻的敬仰壹樣高,只要是,而且是我們力所不及的。有時候遠眺大海幾乎是壹種奢侈。在我的記憶中,幾乎每個暑假,他們總喜歡輪流去鄉下的姑姑家避暑。除了采鳥采瓜的喜悅,沒說三句話,壹轉臉就誇起了自家的墻,天下無雙。俯瞰城垛,城市風光盡收眼底,鼓樓大雁塔近在咫尺;隨意在城墻根部挖洞,偶爾挖出古陶器賺錢。還好有銀錠。這壹切自然是農村所沒有的,也比不上窮鄉僻壤的土坯墻,尤其是像我這種沒見過世面的農村孩子。夢裏的城墻是那麽的雄偉壯麗,白雲繚繞。鄉下的土墻,在紫峰以西,往北七裏有壹段,變形了。即使是東邊幾十英裏的鮑旭長城也不能與之相比,不在同壹水平線上。雖然要塞城墻的故事只是聽說,但高低窄壓不是親眼所見。
那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去壹趟上城,登上比鄉間小路還寬,比李家磚砌老屋還宏偉的城墻,看看巍峨的鐘鼓樓,那是至高無上的福氣。即使妳在墻上站了壹會兒,妳也能感受到什麽是雄偉,什麽是渺小,妳能看到這個世界。但這個機會總是那麽難遇,像風橫著吹過。我媽說城市太大,大街小巷彎彎曲曲,比不上農村,怕我丟了。其實我知道舅舅太忙太累,負擔很重。我阿姨是個病人。我媽不想因為孩子再給他添麻煩了,盡管在我的記憶裏她從來沒有去過那個城市。我翻看著借來的繪本,看著廖廖勾勒的宋墻。我只看到了參差不齊的墻頂,卻感覺不到墻的高度。
有壹天,爬上城墻,視野開闊,成了我兒時的夢想。
十幾年過去了,夢還是夢,被歲月緊緊包裹,我都快忘了。我不想要的機會,卻降臨了。出門讀書,要經過古城,走到東門外的東唐坡。我的心狂跳,突然回憶起很多少年的夢想,仿佛我已經高高地站在了瞭望塔上,天高雲淡,讓我感到輕松愉快。登高望遠的感覺真的很美。汽車慢慢駛向城市。我第壹次看到傳說中的中日兩國人民建造的木橋,它建在河床幹涸的帝國河上,橫跨東西。壹些灰色的枕木已經被塗黑,交叉支撐著泥土鋪成的橋面。和我建了好幾年的水泥橋比起來,它就像壹個土裏土氣的鄉下姑娘,但它的身體相當結實。不時有馬車和拖拉機從橋上緩緩駛過,沒有顫抖和搖晃的感覺,非常平穩。經歷了多次炮火襲擊,又經歷了近年來的壹次大火,依然完好無損。城墻似乎在雨荷河的西邊,但直到進了東門,在白發蒼蒼的老槐樹下,才看到城墻的影子。在去火車站的路上,穿過大半個城市,我看到了幾堵搖搖晃晃的殘墻,有的地方已經成了居民家的後墻。墻腰有幾個洞,前面用門窗隔開。不知道是有人居住還是堆滿了雜物。大部分的城墻,也就是中間的地心,早就消失了。說解放軍和平入城時基本完好,也不算早。
其間,我雖然匆匆而過幾次,卻從未有幸目睹完整的城墻,那壹大片青磚包皮,從根部到頂部,都透著城墻的氣派,而不是鄉村的學校。可能是地點不對,也可能是視角不對。當時我不懷疑幾個老實人能憑空吹出牛來。
幾年後,由於工作原因,我進入了這座古城,住在老大皮胡同。離鼓樓四牌樓和比較有名的上下華嚴寺也就壹箭之遙,離想要的城墻也不遠。無論我往哪個方向走,都不到壹根煙。我在這裏黑燈瞎火的生活過,時間充裕,幾乎幾天就換了大街小巷。所謂四街八巷七十二連巷,幾乎就是傳說。最初的憧憬漸漸消失,還有壹些莫名的失望。不要說城墻,所謂的古城,在我國眼裏早就是個誤稱。除了古樓和華嚴寺,連壹盤散沙都算不上。和我住的大皮巷壹樣,靠近馬路的前排老店都沒了,都是後來新蓋的,後面當地的房子還在。幾經修繕,已經面目全非,別說古色古香,就連古輪廓都沒了,半新不舊,和我們村的南院差不多,規模和氣勢更差。
終於找到了僅存的幾處古城墻,被民居院落緊緊包圍,或者成為壹個單元的壹部分。光禿禿的城墻傷痕累累,更別說破墻了。裹在城墻上的青磚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瞭望塔和其他塔都成了傳說,只留下了高低的土堆,就像我們鄰村留下的土堆,只不過比那更長。瞬間,我連爬的欲望都沒有了。有壹次,我被壹個朋友拖著,從堆放雜物的腰洞裏鉆了出去。墻壁凹凸不平,有幾棵半死不活的黃花蒿,遠沒有傳說或想象的那麽寬。並排走兩輛大馬車和壹輛舊牛車幾乎是壹樣的。土墻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深孔和淺孔。不知道是後來挖的還是過去戰爭留下的彈孔。聽城墻暖根的老人們說,他們年輕的時候,城墻還是完好的,雖然沒有文獻記載的那麽高。據說清朝入關後,多爾袞久攻不下古城,城陷後下令將城墻削去三尺。修好後就沒那麽高了。解放前夕,清初留下的城墻經過300多年的風雨,基本完好。後來城市重建,無人管理,居民隨意拆掉磚石和木材,甚至挖墻腳取土,裸露的墻體被風雨風化。變成了這個殘缺不全的樣子,被四通八達的道路切割成幾十塊,周圍都是居民住宅,幾乎消失在居民區。
站在殘土墻下,我想,時代變了,冷兵器時代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和記憶,漸行漸遠。城墻除了觀賞,真的沒什麽實際用途,倒了好像也很自然。而且當時的人習慣了城墻的空間,不比家裏的院墻實用,也很少有人會像我壹樣,從對城墻的迷戀中向往城市。而我的迷戀也很模糊,缺乏那種緊密聯系的情感。農村的磨房石磨是很神聖的,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完好無損。但我看到它在電磨出現後迅速瓦解,消失,淡出人們的視線。最後只留在了我們這壹代人的記憶裏,懷念很正常。新陳代謝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規律之壹,情緒懷舊是可以理解的。看過壹篇關於大哥童年墻的回憶。真情和友情和我對村莊的記憶壹樣深刻。我沒有見過真正的城墻,更沒有在城墻下生活過,唯壹遺憾的是沒有見過城墻的全貌。之後就漸漸淡了。與城墻相關的歷史,畢竟遙遠,早已淡出我們的視線。
我去平遙古城旅遊,登上了真正的古城墻。當時我就想,我們雲中的古城墻壹定比它更壯觀。平遙只是壹個縣城,縣衙只是古雲中的壹個小角落。現在還叫縣城角,規模和氣勢自然不能和邊城相比。但畢竟人被保留了下來,基本完好,我們的古城已經面目全非,早已名存實亡。想到這些,我的心情難免有點淒涼,我無形中就相形見絀了。雖然旅遊的時候感觸良多,但是剛走就去做別的了,全忘了。只記得風味獨特的冷牛肉片和平遙姑娘的方言,是日升閣老板坐大馬車的笑話。貌似高掛免俗,與自己無關。
後來為了寫壹本關於大同景點的小書,想到了古城墻。說到古城墻自然是,但我還是覺得,古城墻如果保存完好,自然會被當成壹個大景觀,叫做古城,那才是真正的名不虛傳。現在還能公然自稱古城,心裏沒良心嗎?
反正我不敢說古城。說實話,城市都臉紅了。
沒有這幾年古城墻和古城的重建,明朝風格的恢復,到了清朝逐漸是滿清風格,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古城墻了。沈寂多年後,壹個鐵腕人物帶著建城的宏偉計劃來到了這座城市。如果只是壹個夢,那就足夠了。偏偏是實幹家,手裏拿著尺子,幾乎壹夜之間把四條街夷為平地,得了“拆”這個外號,正反兩方面的意思都有。幾乎每天都是早起晚歸,穿著那雙破舊的皮鞋踩著泥巴,和農民工壹起守在城市工地,甚至用手撚沙子和灰的比例,指揮監督造城計劃的實施。五年時間,東南城墻完成,北側基本豎起,西側在建,差不多快圍上來了。還挖了東護城河,建了東、南墻綠化帶。城墻圈裏的老建築幾乎都被拆掉了,據說要恢復大明的宏偉,比如傻子取代宮殿、寺廟、古民居等等。這的確是壹個宏大的重建計劃,需要勇氣和魄力,需要強大的經濟後盾來支撐。回頭看看前景,真不知道該歌頌還是諷刺。
多少次站在新修的古城墻下,尋找古意,哪怕是壹點點,都能證明重建的意義。我看到壹座嶄新而高大的古色古香的城墻,像壹個巨大的模子,放在被拆毀的廢墟上。也許,再過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城墻就會陳舊不堪,塵土飛揚,成為古城墻。但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比如我們現代人的頭骨再過七千年就不是河姆渡人了。以前,城墻本身建造的時候就有存在的意義。它經歷了改朝換代的戰爭。雖然阻擋入侵者進城的野心並不重要,但城墻上的彈孔、血漬和戰鬥故事足以增加城墻的厚度和歷史意義。而新城墻,無論是現實中還是歷史中,即使再過壹百年,又有什麽意義呢?古董的價值不僅僅是年代。
面對嶄新的城墻,我的思維和想象力幾乎停滯了。我無法聯想到歷史彌漫的硝煙,也無法回到那個我不熟悉的特定的烽火年代。即使到了晚年,雖然有了煙,但現代意義上的墻連障礙都算不上。理論上,行為者是無可指責的,道德上是正確的,但實際上,那是另壹回事。妳壹開始就犯了壹個錯誤,或者說妳的思維出現了錯誤。做的越多,錯的越多,錯的越大。
我突然想到了龔宇移山的故事。移山精神可嘉,但移山的意義又有多大呢?就像我們從小壹直在贊美的故事,用鐵杵磨針不是很浪費嗎?浪費的不僅是原材料,還有巨大的時間和意誌。況且在再造自然的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的平衡,浪費了人和錢,判斷對錯真的不是壹兩句話能說得清的,或者說是壹時沖動。有這麽大的誌向和值得稱道的拼搏精神,重要的是有這麽多錢,可以做很多真正造福於民的事情。拋開這座城市的前後背景,可以說這對愚公不公平,不,對城市的建設者不公平。
沒有古城墻可尋。自然不是真正的城墻。無論多少年後,都不會有登上古城墻的感覺,因為它缺少歷史的蒼桑和厚重的感覺,也沒有沈澱下來的故事。
歷史不可復制,歷史中的背景也不可復制。
很長壹段時間,站在新建的城墻下,風吹來,心裏壹片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