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生活在呂雉河谷的哈尼族,由於與當地的彜族阿魯人生活在壹起,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跳著與當地彜族相同的民間舞蹈——“葫蘆笙”。壹位名叫穆的哈尼族老人已經去世,他在當地彜族和哈尼族中享有“王勝”的美譽。再比如大鵬多村。民國初年,晉寧縣木筏藝人蒲將“花鼓燈”傳到村裏。後來,曹青、水塘等地的蘇南民間舞蹈“尋老跺腳”、龍泉鎮漢族民間舞蹈“裝春”等也傳到了此地。
長期以來,大鵬多哈尼人用“花靈感”和“裝春”代替了祖傳的“敲鑼打鼓,敲鐘舞頭插雞尾”的“洗鬼舞”。“揮扇響曲,拍手跺腳,擊鼓賞葦”的傳統舞蹈,被老老少少都喜愛的那蘇人舞蹈所取代。
各地哈尼族稱之為“我們的舞蹈”的“葫蘆笙”、“花鼓勵”、“假春”、“找老節拍”,深受當地哈尼族人民的喜愛,他們盡量保持舞蹈原有的風格,不隨意改變。
哈尼族歷史悠久,分支眾多,許多民歌舞蹈動作簡單。此外,還有自娛性舞蹈,如Rosso、Debotso、民間舞和棕扇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