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說
交朋友和壹般行為是壹樣的。
我們應該永遠記住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靜下心來看這篇文章。
讓友誼的美麗
在我們心中播種、發芽、成長。
談論交朋友
作者:朱光潛
誰都知道,擁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壹大樂事。人是群居動物,生而有惻隱之心,生而有慈悲心。讀壹首好詩,看壹處好風景,沒有人能告訴他:“這太棒了!”“感覺心裏有個美中不足。遇到大喜事,沒人陪妳高興,妳的喜悅就減少七八分;當妳遇到大災難,沒有人分擔妳的悲痛時,妳的悲痛會增加七八分。壹個孤獨的人不能唱歌、講笑話、打球、跳舞或吵架。總之,他做不出開心的事。世界上最酷的懲罰是禁閉和放逐,它迫使妳與妳經常親近的人分離,讓妳嘗到沒有親人和朋友的孤獨滋味。人必須與人親近。不信的話,請閉嘴,壹個人住十天半月,然後去十字路口擠在人群裏。妳會覺得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仿佛過了壹把大癮,雖然街上那些行人通常沒有壹個讓妳擡頭。人是壹種怪物。他是壹個人,但他應該看不起別人。他要超然物外,關起門來佩服自己,對待自己認為的精彩,說壹句“不要與俗人人道”。其實他是怕別人不關註自己,不了解自己,不欣賞自己。
世界上最樂於保守秘密的人,往往是那些守不住秘密的人。他們對妳說:“我會告訴妳,但不要告訴任何人。”他會忍不住告訴妳,但如果忘記了妳,他又會忍不住告訴別人。這種所謂的“不能”真的源於自然界的壹種巨大壓迫。人需要朋友,就像人需要透露秘密壹樣,因為自然界有壹種壓迫的力量。是壹種精神上的饑渴,得不到滿足會威脅到生命的健康。
大家都知道,朋友對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壹個人好壞,朋友的力量占了壹大半。當妳把壹個人看做真正的朋友時,他就成了被崇拜的英雄。他的壹言壹行、壹顰壹笑、壹顰壹笑都自覺不自覺地成為自己的榜樣,性格也逐漸成為自己的性格。同時,他成了自己的法官,他的壹言壹行,壹顰壹笑,壹顰壹笑,都要考慮到他的贊同或不贊同。壹個人可以蔑視所有人的名譽,但他會情不自禁地請求知己的原諒。每個人身邊都有壹個“圈子”,周圍都是他經常親近的人。他跳來跳去,經常跳不出這個圈子。成為某個圈子裏的某個人。聖賢有辦法,盜賊有辦法。隔著圈子看對方,姚不是傑,傑也不是姚。誰對誰錯,責任往往不在個人而在他的圈子。
古人雲:“與好人交朋友,如入蘭芝之室,久聞其香;和惡人交朋友就像進了鮑魚房,久久不聞。“聽久了,香味可以變得普通,氣味也可以變得普通。拿的好就不會覺得又香又臭了。這就是為什麽壹個人要慎重選擇他的朋友和他的圈子。人善模仿,模仿的好壞取決於模特的好壞,就像素綢,染了是藍色,染了是黃色。”告訴我妳的朋友是誰,我就知道妳是什麽樣的人。“這句西方諺語確實來自經驗。論教育在《學記》中有壹句話:“七年靠學交朋友。”更進壹步,他說,“互相看得好叫摩擦。“從孔孟開始,中國的學者就把尊師重道作為求學的主要道路。這都是在《老友記》的巨大影響力中深深看到的。
許在《說文解字》中稱“同誌是朋友”。壹般來說,交朋友的原則是“以同壹個聲音回應,以同壹個精神尋求。”但絕對的同壹性在理論上和事實上都是不可能的。“人心不壹,如其然。”這種差異也有它的作用。朋友的樂趣很容易在同樣的事情中看到;朋友的好處往往是在分歧中獲得的。古人試圖用“如割,如割,如磨”來比喻朋友之間的互動影響。這個比喻真的很貼切。玉有瑕疵的棱角。只有用儀器研究,才能圓潤光滑,才能“完成”。人的性格難免有瑕疵和棱角,比如自私、偏見、傲慢、易怒、無知、固執等等。需要研究琢磨,才能洗去,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朋友是學習和思考的利器。和自己越不壹樣,摩擦就越多,學習和琢磨的影響就越大。這種影響最容易在學習和思維方面看到。壹個人和持不同意見的朋友討論,會逐漸發現自己理論的不完善之處和對方理論的可取之處,迫使他進壹步思考,從而逐漸滲透到知識中去。朋友之間互相學習,壹方面是“磨”,壹方面是滋養。壹個人被“磨”的方面越多,就越能從外界吸收養料。孔子講友誼,所以特別註重多了解,多聽。壹個不能擁有朋友的人,永遠是愚昧自私的,不會在道德知識上有大作為。
好朋友在中文裏壹直被稱為“知音”或“知心朋友”。“知己”也是常用名詞。這種語言的習慣頗有深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求知是人的壹種社會本能。有了這種本能,人和人才就能避開隔閡,合二為壹,社會就能建立起來。它是由社會生活維持的,就像食物顏色本能是由個體和種族生活維持的壹樣,所以它和食物顏色本能壹樣強烈。古人嘗死為友。鐘子期死後,博雅不再打鼓了。這種行為在總體上類似於極端,但實際上是被壹種非常強烈的社會本能所驅使。其次,從倫理哲學的角度來看,認識人是與人交往的基礎,但認識人是極其困難的,因為深刻的理解必須建立在深刻的同情之上。深切的同情只有在真誠的朋友之間才會常見,只有和壹個人有了深厚的友誼,妳才能真正了解他。
理解和同情互為因果。越是同情壹個人,就越能理解他。妳越了解他,就越同情他。法國人有句成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句話聽起來很容易,但卻是人生最高的智慧,需要極大的胸懷才能做到。古今只有少數偉大的宗教人士,如釋迦牟尼、耶穌,才有這種心性,有了這種心性,才談得上慈悲;沒有它,任何宗教都沒有靈魂。培養這種胸懷的捷徑,就是多和別人做真正的好朋友,多和別人推心置腹的交談,深入了解壹些人,對普通人有深切的同情。從這個角度來說,交友範圍應該更廣壹點,各種人都有最好的,沒必要把自己局限在誌趣相投的人身上。蒙田在論文中提出了壹個非常奇怪的觀點,認為壹個人只能有壹個真正的朋友。我對這個想法非常懷疑。
交朋友是很平常的事情。每個人都有朋友,但交朋友並不容易。很少有人有真正的朋友。勢利的友誼很容易破裂,即使是道德上的友誼有時也會導致情感糾紛。王安石對司馬光、蘇軾、程顥等人的政治和學術侵略就是很好的例子。都是好人,彼此有相當的交情,結果和普通人發生關系。交友之難由此可見壹斑。人們過去經常談論交朋友。比如“朋友有信”、“久仰”、“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們要把朋友當成自己,在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們,要知道保護朋友的缺點,就像孔子小氣的時候壹樣。勸善規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阻止,就沒有自取其辱。”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些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真正和別人交朋友的人很少。
我曾經研究過審美欣賞和創作,得到了壹個和常識不相聯系的結論,那就是欣賞和創作基本上是分不開的,每個人欣賞的世界都是每個人創造的世界,都是自己的品味和個性的反映;妳在世界上能“拿”多少,取決於妳在靈魂裏能提出多少“和”。物我之間有生命交換。深的人在事物中看到的是深的,淺的人在事物中看到的是淺的。現在想想這個交友的實際問題,覺得和欣賞藝術和自然的道理挺默契的。妳是什麽樣的人,妳就會得到什麽樣的朋友。人類的思維經常有交感神經回流。妳以誠待人,別人也會以誠待妳。妳“取”什麽,取決於妳“得”什麽。“愛別人的人永遠愛別人,尊重別人的人永遠尊重別人。”如果人們不愛妳,不尊重妳,就會顯得妳有缺陷。不必怨天尤人,首先要回歸自我。不僅在情感上,在性格上也是如此。朋友壹定要團結,所謂“心”,就是靈魂在壹個層次上。如果妳我精神高低,我壹定要影響妳,把妳提升到同壹層次;妳的身高也是如此,否則友誼很難建立。朋友往往是對自己最準確的衡量。除非妳自己就是壹個好朋友,否則妳永遠別想得到壹個好朋友。要成為壹個好朋友,妳首先要成為壹個好人。我真的相信柏拉圖的那句話“惡人不能有朋友”。當壹個惡人能成為好朋友的時候,雖然他其他方面不好,但是他還能想到他的好朋友,這就能證明他還是有人性的,不是壹個絕對的惡人。說白了,老話“異口同聲回應,同氣相求”還是沒錯的。這是交友的理由,也是交友的方法。交朋友和壹般行為是壹樣的。我們要時刻牢記的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讀者:北辰,中國交通廣播電視臺主持人。
今天的話題
妳怎麽看待真正的友誼?
妳認為朋友相處最重要的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