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丞相的來源

丞相的來源

丞:《說文解字》解釋道:“丞,翊也,從從卪從山。山高,奉承之意。”段玉裁註釋說:“翊,當作翼。……凡高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古代同音相訓,“承”“丞”古代都屬於古音的第六部,所以段玉裁用“承”來解釋“丞”並沒有錯。《左傳·哀公十八年》:“使帥師而行。請承。”承就是丞的意思。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丞拯》:“丞字象出氼上舉之形,乃拯之初字,而許君不知,乃訓為翊;上舉之訓,乃為後起加形旁之拯所據有。”其實楊樹達的說法還是有壹點問題,現在根據甲骨文來看,“丞”的示意是“壹人處陷阱中,左右拯之以出”,也就是說“丞”下面的“壹”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臼”形的陷阱。丞的本義就有“幫助、輔助”之意,動詞。後來使用在官職裏,就變成了名詞,壹般放在後面,表示“輔助……的人”,比如郡丞,就是輔助郡守的人;縣丞,就是輔助縣令的人。丞相的丞不是放在後面,那他就不是輔助相,而是輔助天子了。

相:《說文解字》解釋道:“相,省視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仔細看”,這是“相”字的本義,如《詩經·鄘風》中的“相鼠有皮”,我們日常用語裏面還有這種用法的遺存:算命先生的“相面”,意思便是“仔細看臉面”。後來這個詞也用作“相瞽”之“相”,瞽就是瞎子,瞎子

看不見東西,需要壹個人幫助他看,這個幫助他看的人就叫“相”,於是“相”字在“省視”之意外又多了“幫助”之意,但仍沒有脫離“省視”的範疇。在周代,這個“相”在使用中又有了新的外延。周代頻繁舉行朝聘、盟會、享宴、祭祀等活動,這些天子、諸侯未必都嫻於禮儀,但又不能鬧笑話,這就得有壹個熟悉禮儀的人在旁邊幫助指點,這個人就叫“相禮”,如《春秋左傳·宣公十六年》:“冬,晉侯使士會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相禮”也簡稱“相”,如《春秋左傳·桓公十八年》:“秋,齊侯師於首止,子亹會之,高渠彌相。”我們現在日常用語中也有這個詞義的遺留,結過婚的同誌都知道,結婚的時候有“儐相”,就是這個“相禮”的“相”。春秋的時候,“相禮”之人壹般都是主禮者的重要大臣、或者助手。於是“相”就完全脫離“省視”的本義,變為“上層人物的高級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後來“丞相”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