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紫鵲界的其他相關

紫鵲界的其他相關

山的雕刻者———兩千年前苗瑤人 ----新化奉家鎮的古梯田

那麽,到底是誰在湘中創造了這樣偉大的大地藝術?誰是這群山的雕刻者?

在紫鵲界向北京遞交的申報世遺的材料裏,有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省政府參事弘征的壹篇考證文章———《紫鵲界梯田初墾於秦漢之前考》。他以豐富的史料證明:是兩千年前的苗瑤人開墾了紫鵲界梯田,它比哈尼梯田和龍勝梯田時間更久遠!

最初,在古代被稱作苗瑤的南方少數民族為逃避強族的欺淩深入山林,有壹支棲息在新化的紫鵲界及周邊的奉家山壹帶。這裏群山環繞,30余座1000多米的山峰是天然屏障,阻隔了外來侵略者的腳步。更令苗瑤人欣喜的是,崇山中的基巖裂隙水非常豐富,哪裏有裂隙,水就從哪裏流出來。於是,他們畬山為田,壹鋤壹鋤地開墾出壹小塊壹小塊的梯田,種上水稻,壹季壹收,倒也能填飽肚子。到大旱之年,竟然比平原地帶收成更高。

然而開墾了這片梯田的苗瑤人,沒有過上更長久的安寧日子,仍然是受到歧視的山民,不斷受到官軍的征伐。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壹路逃亡,向西,向南。壹支逃到了廣西的龍勝,就在那裏開墾了最早著稱於世的龍勝梯田。湘中的紫鵲界只留下了許多諸如瑤人沖、瑤人峒、瑤人屋場等歷史地名,見證著瑤人的血淚史。

但梯田規模在繼續擴大。到宋元時期,因“天下大亂,此地無憂,天下大旱,此地有收”,大量外地的漢人遷入,壹起開田,宋代由朝廷派來招撫的大員所作的《開梅山》的歌裏就唱道:“人家迤邐見板屋,火燒磽確多畬田……”迨至明初,紫鵲界梯田開發進入了又壹個高潮。隨處是供勞作時休息的茶亭,連海拔1600多米的風車巷絕頂亦建有茶亭,足見當時紫鵲界梯田開發的繁榮興旺景象。

就這樣,苗族、瑤族和漢人歷經千余年***同完成了這壹罕見的人類景觀———神奇的紫鵲界梯田。 梯田的守護者———今日紫鵲界人

站在紫鵲界的山巔,凝視那層層如海潮湧動的片片金黃,我想:今天的紫鵲界人是以壹種怎樣雕刻時光的心情在守護先人留下的財富?守護著湖南有萬年稻作文化史的壹個奇特的標本?

陽春三月,他們就開始蒔弄梯田,除草,修田塍,把壹道道田埂整修得像工筆畫壹樣精致,又像國畫壹樣飄逸。那梯田窄得容不下牛和犁,他們用板鋤,壹鋤鋤地翻轉,再用木耙將田泥整平,平得能讓飛鳥看清自己壹掠而過的倩影。把青青的禾苗壹蔸壹蔸地用手栽到了田裏,再經壹個夏天精心的田間管理,蟬聲陣陣催,秋天,稻子熟了。

九月,我到紫鵲界時,小部分早熟的梯田已經在收割了。他們不用打谷機,把四四方方的扮禾桶背到了田裏,就用手拿起壹大捆稻子使勁地打下谷粒。打完的谷粒再裝滿籮筐,用人的雙肩挑著,晃晃悠悠地轉過壹道又壹道田埂,運回山腰或山下的家門。

山外的城裏人看著如壹幅畫,山裏的農人才知曉這壹季稻子的工作量和勞動強度。但紫鵲界人好像並不以為苦,收稻子的時候,他們還要唱起“嗚啊嗚啊”瑤人留下的山歌,好像在進行輕松快樂的舞蹈。在紫鵲界,最高最遠的山坡,我也沒見到壹塊梯田拋荒。

山外的歲月過去了千年,山裏的光陰卻好像停滯不前。

古老的梅山文化在這裏得到最好的傳承。不管男女老少,站在田坎上,山歌張口就來。慶豐收,仍然要占卦唱儺戲。舞龍,也比別的地方講究,有敬奉天地的香草龍,有祈請五谷豐登的夜遊龍,有小孩戲耍的地滾龍,還有用於喜慶場合的王龍。各種龍的舞法、程序之繁瑣,聽得我壹頭霧水,只知千年前的老祖宗是怎麽玩的,他們完全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了。

老祖宗為了防禦野獸或強敵的襲擊,守護好自己辛勤耕種的梯田,把桌凳、鐺耙、木棍都賦予了攻擊性。今天的紫鵲界人勞作之余,仍不忘把梅山武術發揚光大。太陽高照,在壹家院子的空坪上,82歲的羅大爺,把壹對鐵尺舞得虎虎生風。壹支成立不久的女子武術隊,10來歲的女娃娃,把凳拳、桌拳、梅山拳都表演得像模像樣。

壹個個衛星電視接收器,送來了山外世界的精彩,但紫鵲界人仍然愛著自己的日子。

他們早已與這梯田融為壹體,誰也離不開誰。這塊土地養育了他們,產出的綠茶、臘肉、豆腐丸子、凍魚、糍粑 、甜酒、魔芋、筍幹、蕨菜、苡米、天麻,都是城裏沒有的好東西。他們的勤勞又賦予了梯田以生命,在這土地上種水稻、豆子、紅薯、玉米,使這梯田歷經兩千多年而生機勃勃,青春永駐。

聽說這裏的凍魚,鮮得城裏人吃了還想吃,但離了紫鵲界的水,就做不出來。紫鵲界人問我:魚都離不開這裏的水,我們能離開這裏的山嗎?

是啊,這美的水,美的山,美的田,是紫鵲界獨有的,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守著它,就守著了壹份寧靜的田園生活,奉家山人甚至把他們居住的小塊盆地也叫桃花源。

人人向往桃花源,他們就住在桃花源,只管怡然自樂,還要想啥呢?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作者:太平洋司令 --發布時間:2005-1-23 21:03:16 --說說梅山文化---綜合轉摘

新化民間文藝,至20世紀90年代已搜集整理作品19597件,其中劇本50個,曲藝41個,民間故事5468篇,歌謠5200首,舞蹈12個,音樂作品725件,美術18件,諺語8056條。民間文藝顯著特點是梅山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成壹體。民謠 新化是山歌之鄉。勞動之余,喜慶節日,婚娶祭喪,梅山人常以歌搖抒發感情,勞動之中常以歌謠助興化疲,長期以來形成獨具特色的新化民歌。其特點是:蠻、野、逗、辣。從內容劃分,可分為歷史歌、勞動歌、儀式歌、生活歌、傳說歌、兒歌等。歷史歌有洞事歌、族歌、宗師歌。《歌本歌》記載了梅山歌謠的起源,《罵歌》表達了梅山人對宋將田紹斌屠殺峒民的聲討。勞動歌有樵歌、獵歌、田歌、秧歌、茶歌、開山歌、拓石歌及各種勞動號子。《資水灘歌》長達600多行,對資水灘多水險及沿岸山川地理、土產山貨、風俗人情、船工生活作了生動描繪。儀式歌有喜堂歌、喪歌廟堂歌、茶贊、酒贊、神誥和各種儀式歌。時政歌含蓄幽默,詼諧諷辣。如清末民謠:“天上協公打雷公,地上豹子咬老蟲(即老虎);城隍廟裏鬼打鬼,世上死人吃活人”,以比喻的手法,形象、深刻地挾擊猖獗的邪惡勢力,以表疾世之憤怨。歌謠中數量最多、最膾炙人口的是被稱為“陶情歌”的情歌。如“神仙下凡實難猜”,詞意吻貼生活,詞調明快暢達,至今仍舊響在新化的原野上。歌詞如下:郎在高上打鳥玩(方言[下同]讀hai--),姐在河邊洗韭菜(讀cui)。哥哥啊,妳(讀eng)要韭菜拿幾把, 妳要攀花夜(讀ya)裏來(讀li),莫穿白衣白褲莫拖鞋, 打只小小鋤頭做如牌。要是哪個看牛伢碰以妳, 妳只講(讀gang)千丘田裏看水(讀xu)。妳要到十字街上買雙草鞋倒穿起, 上排腳印對下走,下排腳印對上來, 我俚兩個行(讀hang)路莫把笑話講,坐壹起莫挨攏來, 有心做個無心意,神仙下凡實難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