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四字成語主人公道理大意

四字成語主人公道理大意

1. 四字寓言及主人公,主要內容及包含道理

成語寓言故事:亡羊補牢

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麽不幸。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成語寓言故事: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遊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壹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壹個漁父把兩者壹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成語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成語寓言故事:畫蛇添足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二》。

楚國壹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壹壺酒,覺得幾個人壹起喝嫌少,壹個人獨喝又嫌多,於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準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壹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妳怎麽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於沒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其《感春》詩中寫道:“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雪白趨埃塵。”

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有時也作“畫蛇著足”。

成語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壹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壹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麽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2. 四字成語的主人公

火眼金睛( 孫悟空)出 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40回:“我老孫火眼金睛,認得好歹。”

壹鳴驚人( 楚莊王):“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

’”赴湯蹈火(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天涯海角( )出處:宋·張世南《遊宦記聞》卷六:“今之遠宦及遠服賈者,皆曰天涯海角。” 名落孫山( )宋·範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

赴舉他郡,鄉人讬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

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

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居安思危( )《左傳·襄公十壹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3. 四字成語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壹把斧子。

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註意那人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壹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

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麽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註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壹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麽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壹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壹棵壹棵地往上拔。

壹大片禾苗,壹棵壹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壹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

有壹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麽誌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意思是:我壹定要突破壹切障礙,勇往直前,幹壹番事業。

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壹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壹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壹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壹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壹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壹般。

壹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壹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妳已經學了。” 壹夜伯牙乘船遊覽。

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壹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壹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壹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妳真是我的知音。”

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壹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壹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壹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壹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壹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

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壹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

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裏,昨夜壹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壹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壹字,只有壹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壹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壹字師。

4. 請寫出四字成語的名稱道理及人物

對牛彈琴(人物公明儀)duì niú tán qín[釋義] ①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主要譏笑聽話的人聽不出所以)。

②比喻說話時不看對象(主要譏諷說話的人);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行話。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

[語出] 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正音] 彈;不能讀作“炸彈”的“dàn”。

[近義] 無的放矢 舉措失當[反義] 有的放矢[用法] 對牛彈琴有譏諷的意思;但須區別對象。壹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例句] 對目不識丁的文盲;談文藝創作;無異於~。

[英譯] play one\\\'s guitar to an ox;waste one\\\'s effort[成語故事]戰國時代,有壹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

有壹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壹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壹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

老黃牛在那裏卻無動於衷,仍然壹個勁地低頭吃草。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

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

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

換個地方去吃草了。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於衷,很是失望。

人們對他說:"妳不要生氣了!不是妳彈的曲子不好聽,是妳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5. 四字成語故事的啟示+解釋

成語詞條: 壹葉障目 成語發音: yī yè zhàng mù 成語釋疑: 眼睛被壹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成語“壹葉障目,不見泰山”常用來比喻某人被眼前極其細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體和本質。這來源於古書“壹葉障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句。後人解釋此語時,以三國時期邯鄲淳寫的《笑林》最為有趣。他講“壹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笑話說,楚地住著個窮書生,想發歪門邪道之財。書生記得讀書時讀過螳螂捕蟬故事,那螳螂藏在樹葉後,壹舉成功。於是他去找蔭蔽螳螂的樹葉。他真的發現壹片螳螂藏於後的樹葉,連忙摘下來,卻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樹葉掉在壹堆落葉當中了。書生將所有樹葉裝進籮筐之中,帶回家壹片片擋住自己眼睛做試驗,並問妻子:“妳看得見我嗎?”開始時妻子如實回答看得見,但是這窮書生不厭其煩地拿壹籮筐樹葉試驗,妻子突騙他道:“這片葉子蔭蔽住妳了,我看不見了。”窮書生如獲至寶,認為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葉。他帶著那片樹葉,跑到集市上擋住眼睛便拿商販的貨品。當然,立即被商人將他抓住交官了。縣官壹聽案情,早笑得前仰後合,覺得書生蠢鈍迂腐到幼稚可笑!罵他真是“壹葉障目,不見泰山!”狠揍壹頓,把他趕回家去。笑話畢竟是笑話,不過,以誇張的笑話比喻現實生活中某些人的類似舉措,諷刺不看整體,以偏蓋全卻非常合宜。

掛壹漏萬掛:鉤取,這裏指說到,提到;漏:遺漏。形容說得不全,遺漏很多。屈壹伸萬伸:展開。能屈服於壹人,才能淩駕於萬人之上。比喻心胸寬廣,能屈能伸。壹波萬波比喻事情開端後的不斷發展變化。同“壹波才動萬波隨”。壹本萬利本錢小,利潤大。壹碧萬頃形容青綠無際。壹本萬殊本:根源;萬:許多;殊:不同。事物雖然千差萬別,其實本源同壹。比喻事物萬變不離其宗。壹徹萬融猶言壹通百通。壹個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會弄通。壹貫萬機貫:貫穿。把壹種道理貫穿於萬事萬物之中。壹舉萬裏比喻前程遠大。同“壹舉千裏”。壹切萬物宇宙間所有的事物。壹日萬機壹天要處理成千上萬件公務。形容公務繁忙,每天要處理很多事情。壹日萬幾形容帝王每天處理政事極為繁忙。

6. 成語故事大全,主人公,主要內容,道理

守株待兔

出自《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壹個農民,看見壹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自然再無所獲!

基本釋義

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企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壹個農民,看見壹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示例: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之輩.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

語法: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反義詞

近義詞刻舟求劍、緣木求魚、墨守成規、好逸惡勞、坐享其成

反義詞隨機應變、見風使舵、通權達變、除舊布新、標新立異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出自《韓非子·五蠹》

譯文

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壹截樹樁.壹天,壹只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於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壹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國人恥笑.而今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略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壹樣的錯誤呀!

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於意外,結果只能是壹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驗、墨守成規.

主要批評

不勞而獲的人,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把偶然的事件當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是諷刺那些不通過自己的勞動、努力,卻想有回報的人.同時也說明當時政策的腐敗,諷刺官員的愚笨.

揭示道理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萬壹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主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壹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

7. 四字詞語或者成語故事 要有故事起因和悟出的道理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壹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

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壹般。壹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壹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妳已經學了。”

壹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

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壹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壹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壹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妳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

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壹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

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壹個白頭發。白胡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壹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

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

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

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

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

有次,壹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

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夥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

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不屈不撓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

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 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

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後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

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 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壹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 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采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壹會,城裏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裏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

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贊賞。

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臺,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瑯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

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

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

《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壹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壹個定不下來。

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壹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

8. 四字成語的主人翁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見遠處有壹只大雁飛來。

他對魏王說:“我不用箭,只要虛拉弓弦,就可以讓那只飛鳥跌落下來。”魏王聽了,聳肩壹笑:“妳的射箭技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說:“能。”

不壹會兒,那只大雁飛到了頭頂上空。只見更羸拉弓扣弦,隨著嘣地壹聲弦響,只見大雁先是向高處猛地壹竄,隨後在空中無力地撲打幾下,便壹頭栽落下來。

魏王驚奇得半天合不擾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說:“不是我的箭術高超,而是因為這只大雁身有隱傷。”魏王更奇怪了:“大雁遠在天邊,妳怎麽會知道它有隱傷呢?”更羸說:“這只大雁飛得很慢,鳴聲悲涼。

根據我的經驗,飛得慢,是因為它體內有傷;鳴聲悲,是因為它長久失群。這只孤雁瘡傷未愈,驚魂不定,所以壹聽見尖利的弓弦響聲便驚逃高飛。

由於急拍雙翅,用力過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