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贈書的兩難

贈書的兩難

我每次收到別人的贈書,無論良莠,心裏總是喜悅的。畢竟,贈書是壹樁文化人才有的雅事。前不久又收到老同誌贈送的好幾本書,摩挲把玩之余,不由得想起壹些關於贈書的話題,就且寫下幾句。

自古以來中國人壹向把書看得很高貴,讀書也變得高貴化,甚至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過去飽受批判,認為是歧視勞動和勞動人民。我看作者本意恐非如此。固然入仕做官必須要讀書,讀書卻不壹定為了做官。說讀書高不壹定指做官高,主要是文化和人格上的高。在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出版業不甚發達的古代,書籍顯得格外稀少和珍貴。傳統意義上,書籍被視為知識學問和道德的化身,地位等同教師,被賦予了聖賢教化的使命。與其他所有物品相比,這種精神食糧自然就是壹種高貴物品。高貴,源於精神的高貴,學問的高貴,道德的高貴。因為書的高貴,讀書變得清高,也就好理解了。

對待這件高貴事,古人頗有講究,先須端正心態,正襟危坐,以至沐手焚香,把書當做神壹般的存在。這種對書的頂禮膜拜,後人訝異。能夠把這種昂貴的神聖之物贈送與人,交情非同壹般。古代文人贈書的傳奇故事,能考證出來的似乎不多,但近代以來諸多文化人士卻是樂於贈書。魯迅先生壹生就贈書無數,人數眾多,成為壹時佳話。

隨著現代印刷業的發達,在現代世俗社會中,贈書不再顯得那麽高貴,那麽文雅。於是很多場合可以看到,贈書變成了眾多送禮方式的壹種,昂貴的禮品書也就應運而生了。盡管在這些地方書已經異化為裝點門面之物,在愛書人那裏卻壹直保持著清新脫俗之氣。我想到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照此標準,不可贈書卻贈書給他,就是“失書”了。想來我也是失過書的,書壹出手,其遭遇如何,只能聽天由命。

我也曾想贈書不可隨便,不可失察,倒並非因為書的高貴,而主要基於以下兩點看法。

壹是非愛書人不宜贈書。此壹般被視為頭條加以註意。無論贈書人還是受贈者,都應當愛書。贈書人愛書很好理解,因為我們實在無法想像不愛書的人冒充斯文,東施效顰,徒惹人笑話。受贈者也須愛書,否則書送出去也是白送,被束之高閣,甚至下落不明了。

二是非懂書人不宜贈書。所贈之書終歸是想讓人讀的,因此就要考慮受贈者的學識、身份、興趣等,是否與所贈之書相匹配。這就要求對書有相當的了解,要懂書,最好是自己讀過。對於贈書對象,書籍內容難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合適。此外,贈書終歸也屬於送禮,書的種類很多,要擇其所好,否則便是明珠暗投。這壹切都還需懂書人自己斟酌。

但我想起壹本書,慢慢改變了觀點。家中至今珍藏著中學同學贈我的《史記》,質樸的封面,版本雖不是甚好,但我很喜歡,十多年下來寫寫畫畫。這應該是我收到的第壹本贈書,每當我打開這本書,看到昔日筆記,有壹種異樣的感覺,仿佛還是那個挑燈夜讀的少年。就是這本書作為我的入門讀物,踏上了閱讀史書的階梯。應該說我是幸運的,也許贈書的同學只是把它作為文學名著給我消遣,我卻用它發現了另外壹個寶庫。

贈書就是這麽奇特,仿佛給人壹扇窗,透過窗子可能會看到壹個新世界。就算這扇窗從未被打開過,但也許某天路過壹個調皮的小孩子,禁不住好奇會輕輕地打開它。文化,知識,就在這不經意間暗自流淌。

古人遇到知己會贈書,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抱有殷切期望也會贈書。“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書作為“言”的物質載體,是言論的大集合,自然就是贈人佳品,比贈人錢財更珍貴、更高雅、更脫俗。

即使算是那些“禮品書”,贈書也是第壹雅致的事情。送花美不過壹時,送錢財又太俗氣,且有行賄嫌疑,送茶送酒也只是短暫的消費品,只有送書,給人無限的、長久的精神慰籍,穿越數十載,歷久彌珍。多年後看到舊日友人的贈書題字,如果這人是老師長輩,甚或是亡友,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細細品嘗了。

壹邊是不願隨便贈書,壹邊想分享好書,當作友誼的見證,這似乎是贈書面對的兩難。但對於贈書的具體個人而言,似乎也不矛盾。書,有所贈,也有所不贈。

我還是希望社會興起贈書熱潮,哪怕是附庸風雅也好,畢竟可以帶動更多人看書、惜書,也是進步。

(2017.8 華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