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1922)
日本小說家、評論家、翻譯家。
本名森林太郎,號鷗外,別號觀潮樓主人、鷗外漁史。1862年7月9日生於日本石見(今島根縣)鹿足郡壹藩主侍醫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國學、漢學和蘭學(江戶時代中期以後由荷蘭傳入日本的西方學術)教育。1882年畢業於東京第壹大學醫科學校,曾任陸軍軍醫。1884年赴德國留學,廣泛涉獵歐洲古今名著,深受叔本華、哈特曼的唯心主義影響,哈特曼的美學思想成為他後來從事文學創作的理論依據。1888年回國,歷任軍醫學校教官、校長、陸軍軍醫總監、陸軍省醫務局長等職。晚年擔任過帝室博物館館長、帝國美術院院長職務。1922年 1月19日逝世。
森鷗外留學歸來,以啟蒙家的姿態開始文學活動。他翻譯西方著名作家歌德、萊辛、易蔔生等人的作品,同時創辦《柵草紙》等文學刊物,介紹西方美學理論,開展文藝批評,並致力於戲劇改良、詩歌革新活動,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產生過較大的影響。1890年發表的處女作《舞女》,連同他的《泡沫記》和《信使》被認為是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之作。《舞女》的主人公是壹個留學德國的日本青年官吏,為了追求個性解放和純潔的愛情,他曾愛上壹個德國窮舞女,但在日本專制官僚制度和封建道德的壓力下,終於遺棄了她,釀成愛情悲劇。作品反映了個性解放的要求與社會現實的矛盾,最終卻與現實妥協。壹般認為它是日本近代文學初期的代表作品。
1910年前後,森鷗外寫了《青年》、《雁》等取材於現代生活的小說。《雁》是作者這壹時期創作的藝術成就較高的作品,描寫明治年間壹個貧苦的少女淪為高利貸主的情婦;她渴望擺脫這種屈辱的境地,暗自愛上壹個每天從門前經過的大學生,但由於壹個偶然的原因,失去了表白愛情的機會,她追求幸福的努力終於化為泡影。作者懷著同情寫出壹個普通婦女的不幸,但卻把這種不幸歸結為偶然性的惡作劇,最後用壹只碰巧被飛石擊斃的雁來象征她的命運。日本評論家認為,作品的心理刻畫細膩,人物、場景描寫逼真。
1910年日本政府制造了所謂“大逆事件”,加強了對思想文化界的專制統治,森鷗外開始轉向歷史小說的創作。他把自己的歷史小說分為“遵照歷史”和“脫離歷史”兩類。前者完全依據史料寫作,後者則借助歷史
事件的描述來表達作者的理想和信念。第壹篇歷史小說《興津彌五右衛門的遺書》,贊美武士殉死行為。但緊接著創作的同壹題材的短篇小說《阿部壹家》,卻客觀地抨擊了這壹封建道德行為。阿部壹家由於未被允許為
藩主殉死而受到歧視,終致滿門被殺戮,揭示了封建殉死制度的虛偽、腐朽和慘無人道的實質。這兩篇傾向不同的作品反映了作者世界觀上的矛盾。短篇小說《高瀨舟》屬於作者所謂“脫離歷史”的歷史小說。作品寫壹個犯人在囚船上講述自己的經歷。他的弟弟不堪貧病折磨,自刎未死,他在弟弟的懇求下幫助弟弟結束了生命,因而被判罪流放。他認為囚徒的生活比他原來的境遇還優越,所以處之泰然,這就更加深入地揭示了封建幕府時期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慘狀。
作者晚年埋頭於史料的考證,也寫過幾部人物傳記,如《澀江抽齋》等。所傳人物多為專心學術、不問世事的學者,表現作者晚年企圖擺脫世俗的心境。
森鷗外的作品側重於體現他的倫理道德觀,反映了明治時期上層知識分子思想上的矛盾。早期作品文筆優美,抒情氣氛濃郁。後期大多數作品,特別是歷史小說,往往采取冷峻客觀的筆調。
日本作家,評論家,翻譯家。本名森林太郎,別號鷗外漁史等。1862年1月19日生於石見(今島根縣)津和野町的壹個藩主侍醫家庭,卒於1922年1月19日。幼年習漢學。少年隨父赴東京學習德語,後考入東京大學醫學部。1881年畢業後,任陸軍部軍醫。1884年被陸軍部派往德國留學。留學4年中,接觸了大量西方古典文學作品,研讀了哈特曼的哲學和美學著作。歸國初,他創辦了評論雜誌《柵草紙》,出版了譯詩集《面影》,先後發表了留德生活三部曲:《舞姬》、《泡沫記》、《信使》。這3部作品被譽為清新的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之作。《舞姬》以抒情的筆調描寫了壹個留學柏林的日本青年與德國舞女之間的不幸戀情,反映了個性解放、自由戀愛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和覺醒的靈魂不得不屈從於現實的無奈。壹般認為這部作品是森鷗外的代表作,也是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1899年森鷗外遷至小倉任軍醫部長,暫時中止了創作,但仍繼續翻譯安徒生自傳體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907年又升任軍醫總監和陸軍部醫務局長。1909年,日本文壇自然主義的興起和夏目漱石活躍的創作激起森鷗外的創作欲望,他很快寫出了《半日》、《性欲生活》、《青年》和《雁》等壹批現代小說,其中最成功的是《雁》,作品用壹只被飛石擊中的雁象征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暗示作為高利貸者的情婦的女主人公雖然不甘於屈辱的地位,向往自由美好的愛情,但她和自己摯愛的醫科學生之間永遠不會有結果,愛的希冀只能是美麗的幻影。
1910年後,森鷗外把自己的創作轉向了歷史小說。1912年創作的歷史小說《興津彌五衛門的遺書》問世,翌年又創作了《阿部壹家》,兩部作品都選用了武士殉死的題材,但前者贊美了殉死行為,後者則通過阿部因未為藩主殉死而招致滿門抄斬的悲慘遭遇 ,否定了殉死制度。1916年創作的《高瀨船》,以德川時代為歷史背景,探討了知足常樂和安樂死問題,客觀地展示了幕府時期下層人民的淒慘境遇。晚年森鷗外主要致力於史傳體小說的寫作,作品有《澀江抽齋》等。
森鷗外是日本近代文學的先驅者,他在小說、評論、翻譯等方面的貢獻,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文學新人。
森鷗外(1862—1922)在54歲時寫了《寒山拾得》壹書。他曾撰文提及他寫作此書的誘因,他的孩子不能讀漢字本的《寒山拾得》,而又十分想了解有關他們的事情,於是他盡力而為之。其實,根因恐怕還在於《寒山拾得》的詩在當時甚為流行,以至老幼皆知。由於《寒山拾得》的詩有不少闡發了禪理,日本禪僧不僅吟讀,而且對其進行研究並加以釋註。臨濟宗現在還提倡此風,白隱著《寒山詩闡提記聞》成為研讀之範本。寒山詩在中國歷代都有刻本,現今通行的《寒山子詩集序》是現今了解寒山生平的重要依據。《太平廣記》卷五十五有《寒山子》壹條,記載了他的簡略生平。其所述實出於唐鹹通(860—874)以後,北宋太平(1021—1031)以前的道家著作《仙傳拾遺》,由後人托名唐朝臺州刺史閭丘胤加以改編,並和國清寺、寒山寺發生了聯系。自此,《寒山子詩集》又成為佛家典籍,舶載入日本後與《唐詩選》壹樣廣為傳頌。寒山詩通俗易懂,又富有禪機佛理。如:“生前大愚癡,不為今日悟,今日如許貧,總是生前作。今生又不修,來生還如故,兩岸各無船,渺渺難濟渡。”另壹首:“欲識生死誓,且將冰水比,水結即成冰,冰消反成水。已死必應生,出生還復死,冰水不相傷,生死還雙美。”森鷗外還將自己比作沒有人來參拜的文殊菩薩(據說寒山即為文殊菩薩的化身),這真假參半的玩笑話,不僅說明他對寒山的理解,也表明自己同樣有菩薩心腸,以及“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的羨慕佛家出世的思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