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破釜沈舟」 釜,即鍋。「破釜沈舟」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沈。比喻不留退路,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baike.baidu/view/26486 典故: 秦二世三年,秦軍數十萬攻打趙國巨鹿很急,趙國向楚懷王求救。懷王派宋義和項羽帶兵數萬去解圍。 大軍走到安陽,忽然停止不前。停了四十六天了。項羽忍不住去問宋義:“現在秦軍猛攻巨鹿,我們應該火速渡漳水,和趙軍壹起裏應外合,打敗秦軍啊。”宋義說:“不對!如果秦軍打敗趙軍,我就可趁他們疲憊攻打。如果趙軍打敗秦軍,也用不著解什麽圍了。打仗聽妳的,出謀劃策聽我的。” 這時巨鹿已經危在旦夕,宋義仍然無動於衷。項羽大怒,殺了宋義。軍隊立刻渡漳水。過河後,項羽下令:鑿沈所有的渡船,打碎所有的鍋,每人只帶三天的幹糧,火速趕赴巨鹿。在巨鹿城下與秦軍連續大戰九次,秦軍大敗,趙國之圍就解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破釜沈舟”的典故。 肩負解圍幫困只之使命,宋義卻按兵不動,欲坐收漁翁之利,實屬不義。而項羽急巨鹿之所急,在強大的秦軍面前,項羽不是消極等待,而以必勝之心,斷絕退路以勵軍心,勢不可擋,實乃大勇可嘆也。後人則以此形容義無反顧的決心。 minghui-school/school/article/2003/10/30/26004 背水壹戰 「背水壹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壹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壹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和大將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占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準備迎戰。井陘口以西,有壹條長約百裏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面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面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陳余不聽,說:「韓信只有幾千人,千裏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 韓信探知消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裏的地方紮下營來。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壹面漢軍旗幟,從小道迂回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壹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妳們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其余漢軍吃了些簡單幹糧後,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後,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余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陳余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這時趙軍想要退回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裏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余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面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麽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只是妳們沒有註意到罷了。」 minghui-school/school/article/2005/1/25/40469
是「破釜沈舟」 釜,即鍋。「破釜沈舟」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沈。比喻不留退路,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 背水壹戰 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壹死戰。 minghui-school/school/article/2005/1/25/40469 minghui-school/school/article/2003/10/30/26004 baike.baidu/view/26486
是破釜沈舟,「破釜沈舟」乃著名之歷史典故,源自秦二世三年,約公元前207年,楚軍以寡敵眾的鉅鹿之戰。項羽在與秦兵交戰前夕命楚軍砸碎鍋子與鑿沈船只,意謂不得勝就死,後世於是稱之為「破釜沈舟」,意謂決壹死戰的意思。 背水壹戰,背靠著河流作戰
後無退路
只有決壹死戰才能生存。 比喻在絕境中為尋求出路
與對方決壹死戰。 語源 :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攻打趙國軍隊時
在井陘口背水列陣
以前臨大敵
後無退路的處境
激勵將士拼死奮戰
結果大破趙軍。
參考: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