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中國最早的裸官伍子胥:為何被吳王夫差賜劍自殺

中國最早的裸官伍子胥:為何被吳王夫差賜劍自殺

伍子胥輔佐了吳國兩代國王,對於吳國來說,可謂是居功至偉。在他的輔佐下,公子光奪取了國王之位,改名闔閭,打敗了夙敵楚國並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伍子胥極力擁戴夫差為吳國太子,夫差即位後,伍子胥輔佐他打敗了越國,報了闔閭被射殺的“壹箭之仇”。但是,這樣壹個位高權重的大功臣最終卻不得善終,吳王夫差賜給他壹把寶劍,名字叫做“屬鏤”,並派出使者監督他自殺。自殺前,伍子胥大笑著說:“我輔佐妳的父親稱霸,又擁立妳為王,妳當初想與我平分吳國,我沒有接受,時隔不久,今天妳反而因讒言殺害我。”伍子胥說的都是實話,這樣的功臣被殺,的確是非常冤屈。但是,伍子胥的被讒言誹謗,冤屈而死,卻並不是像嶽飛壹樣,是被那個“莫須有”的罪名所害,而是授人以柄,把兒子送到他國,自己想當現代所說的“裸官”所致。盡管他並不是想背叛吳國,可是他的這種行為卻給人落下了口實,成為他人讒言攻擊的靶子。伍子胥的這種做法盡管是對未來退路著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卻算不上是明智之舉,只能給後人留下借鑒的教訓。

伍子胥是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時代的老臣,夫差能夠被立為國王,伍子胥起了很大的作用。開始的時候,伍子胥受重用,夫差也像對待長輩壹樣對待伍子胥。兩人在對待越國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越國被打敗以後,通過太宰伯向吳國講和,伍子胥卻勸夫差占有越國。最終,夫差聽從了伯的話赦免了越國。過了五年,夫差聽說齊國的景公死了,大臣們爭權奪利,新立的國君軟弱,就想出兵北上。伍子胥卻認為,越國的存在就是吳國的心頭之患,越國不除,吳國就不能放心北上。兩人的政治分歧進壹步擴大。夫差並沒有聽伍子胥的話,還是北上攻打齊國。結果吳國在艾陵打敗了齊國,順帶著震懾了鄒國和魯國。這樣,伍子胥在夫差心中的地位就顯得不再重要了。

又過了四年(前485),吳王夫差又壹次北上討伐齊國。越王勾踐帶領朝臣朝拜吳王,獻上了豐厚的禮物,夫差非常高興。伍子胥卻勸諫說:“越國近在腹心之地,現在我們就是能夠戰勝齊國,就好比得到壹塊只是石頭的田地,並沒有什麽用處。就像盤庚說的那樣,只有將越國這樣的亂妄之人消滅幹凈,吳國才會興旺。吳王不聽,派伍子胥出使齊國。

伍子胥臨行前對自己的兒子說:“我屢次規勸大王,大王不聽。我現在看到吳國的末日到了,假如妳和吳國壹起毀滅,這並沒有什麽好處。”到了齊國,伍子胥就將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然後回來向吳王夫差匯報。

吳國的太宰伯本來也是楚國人,他的祖父就是那個發明“上下其手”的伯州犁,被殺後逃難來到了吳國。他來到吳國的時候曾經得到過伍子胥的提攜。但是,這個人是個十足的小人,壹旦得到機會,就會想著向上爬。伍子胥位極人臣,他的位子無疑是伯覬覦的目標。小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搬弄是非,不管妳是誰,即便是他的恩人也不例外,於是,伯開始把目標瞄準了伍子胥。

伯對吳王夫差說:“子胥為人強硬兇惡,沒有情義,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釀成深重的災難。前次大王要攻打齊國,子胥認為不可以,大王終於出兵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子胥因自己的計謀沒有被采用感到羞恥,反而產生了怨恨情緒。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又獨斷固執,強行諫阻,敗壞、詆毀大王的事業,只希望吳國戰敗來證明自己計策的高明。現在大王親自出征,出動全國的武裝力量攻打齊國,而伍子胥的勸諫不被采用,因此就終止上朝,假裝有病不隨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備,這是很容易引起禍端的。況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齊國,就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做人臣子,在國內不得意,就在外依托諸侯,自己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信用,時常郁郁不樂,產生怨恨情緒。希望大王對這件事情早日想辦法。”吳王夫差聽了這番話說:“沒有妳這番話,我也懷疑他了。”於是將壹把屬鏤寶劍賜給伍子胥,伍子胥自殺。

伯是個小人,他的話自然不必當真。但是,吳王夫差為什麽會相信伯的話並說也“懷疑他了”呢?根本的原因,吳王夫差認為伍子胥已經對吳國產生了二心,而這個二心的“證據”就是伍子胥把兒子托付給了齊國人。

不知道伍子胥有幾個兒子,但伯能夠拿他的這個兒子說事並把他置之於死地,說明這是壹個有繼承權的兒子。也就是說,伍氏家族未來是由這個兒子繼承家業的。伍子胥死的時候已經有七十多歲,不知道夫人是不是還在?即便是有妻妾,也已經不能生育下壹代了。在那個時代,如果是把繼承人送出國外,這等於是說這個家族不再為現在這個“國”效力。在這種情況下,伯拿這件事攻擊他,的確是最好的罪名。在夫差看來,伍子胥這樣做,就是他對吳國的背叛。而伯給夫差的話語當中還有另外壹種暗示:伍子胥“不講情義”,他連自己的父兄之死都不顧,他還會顧惜妳這個君主嗎?

伍子胥本來是楚國人,其父伍奢官至太子太傅。太子建到了娶親的年齡,楚平王為他聘的是秦國女子,因為這個女子長得非常漂亮,費無極就建議楚平王把這個兒媳納為己有,另給太子建娶了壹房妻子。費無極是太子少傅,本來就不太受太子待見,他擔心將來太子建繼位後報復他的奪妻之計,就想借機除掉太子建,於是就說太子建將要謀反。楚平王就把太子的師傅伍奢叫回來審問。伍奢知道這是小人費無極在進讒言,就勸楚平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而疏遠骨肉。費無極卻對楚平王說,大王如果不采取果斷措施,太子和伍奢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了。於是,伍奢被楚平王囚禁。伍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伍尚,二兒子就是伍員,字子胥。為了防止報復,費無極就建議楚平王將他們父子三人全部殺掉。平王同意了,他要求伍奢將兩個兒子全部叫回來。伍奢寫了壹封信,要召回兩個兒子。不過他對平王說:“我的大兒子伍尚為人寬厚,叫他,壹定能來;我的小兒子伍員桀驁不馴,他能忍辱負重,成就大事,他知道來了會壹塊兒被擒,肯定不會回來。”事情果然如伍奢所料,大兒子伍尚和父親壹塊兒赴難,伍子胥卻逃亡到了吳國。

這件事情,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伍尚有點兒迂腐不堪,而伍子胥的逃亡是正確的選擇。但是,古代人的道德觀念和我們今天不壹樣。父親是壹家之主,他所代表的就是這個家族的壹切,父親讓兒子幹什麽,兒子只能幹什麽,哪怕是讓他去死!如果妳不聽從父親的話,即便是能夠活了下來,也會讓世人看不起,因為妳是個“叛逆”。所以,伍子胥的哥哥伍尚也說:“我知道回去了最後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可是父親讓我們回去是為了求得生存,要是不去,以後又不能洗雪恥辱,終會被天下人恥笑。”所以說,伍子胥選擇的逃亡是壹種恥辱,盡管他已經報仇雪恨成功,在某些人的觀念當中還是看不起他。伯拿這個說事兒,在當時具有壹定的市場,尤其是在君主和大夫之中。那麽,伯也是逃到吳國,他這是不是手裏拿著要飯的棍子笑話要飯的呢?不是。伯是祖父被殺後逃亡的,楚國人並沒有通緝他(向他國索要或者作為興兵的理由),還有可能是祖父要求他逃亡的,這就是當時人認為性質不同的地方。有了這個“前因”,吳王夫差自然會得出另外壹個“後果”,那就是夫差認為,伍氏是壹個不忠於君父的家族,這樣的家族是個禍患,不除掉就會對自己這個君主不利。這就是伯的奸計能夠得逞的原因所在。

也許伍子胥真正預料到了吳國將沒有未來,但是他采取這樣的方法應對將來的危機,確實是在壹個不恰當的時候做出的壹個不恰當的決定。有句話叫做“當局者迷”,伍子胥是壹個大才之人,但他恰恰在自身問題上犯了迷,他忘記了,他已經背叛了壹次自己的母國,將自身獻給了吳國,他的整個伍氏家族只能是和吳國同呼吸***命運,將兒子托付給齊國,只能是授人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