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關於蒙娜麗莎

關於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壹幅著名的肖像畫。達芬奇花了四年時間。而這幅看似普通的作品為什麽代表了這個時代繪畫的最高成就卻有著如此巨大的魅力?

我們先回顧壹下中世紀藝術。在漫長的中世紀,藝術成為基督教的工具。雕塑和繪畫都是基於聖經的教導,所以人物也是虛構的概念形象,既沒有現實生活的支持,也沒有科學知識的基礎。所以人物形象僵硬,表情呆滯,身體像木頭壹樣毫無生氣。而達芬奇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卻充滿了人文精神,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壹種真實的人的感覺。這幅肖像畫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文藝復興是壹場打著人文主義旗號的思想解放運動。人文主義則有壹種以人為中心解釋世界的哲學觀。它首先肯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地位,尊重人的情感,贊美人的力量。

《蒙娜麗莎》的成功在於作者準確地捕捉到了模特最細微的表情和動人的瞬間。列奧納多·達·芬奇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將蒙娜麗莎迷人的青春之美永遠、生動地留在了畫面中。我們從蒙娜麗莎的臉上可以看到,壹種恬靜、優雅、神秘的微笑,通過她微微撅起的嘴唇、微微上挑的眼角、微微凝聚的眼神,悄悄透露出來,自然、天真、單純地溢出壹種不易察覺的充滿人情味的內心活動。我們也能感受到壹種青春的血液從蒙娜麗莎的手中,通過她柔軟豐滿的肌膚,精密準確的結構,自然生動的狀態,在指縫間流淌。這是壹種新鮮的精神生活。

因此,《蒙娜麗莎》是西方繪畫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

蒙娜·麗莎。亦稱LA GIOCONDA

蒙娜麗莎的微笑之謎

500年來,人們壹直無法就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達成壹致。不同的觀眾或者在不同的時間看起來感覺不壹樣。我覺得她有時候笑得很舒服很溫柔,有時候看起來很嚴肅,有時候看起來略顯悲傷,有時候甚至流露出嘲笑和調侃。在壹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可能像在雕塑中那樣與眾不同。然而,在蒙娜麗莎的臉上,暗淡的陰影時隱時現,用面紗遮住了她的眼睛和嘴唇。但是,人的微笑主要體現在眼角和嘴角。但達芬奇對這些部分的描繪都是淡淡的,沒有明確的界限,這也是為什麽會有這種難以捉摸的“神秘微笑”。

哈佛大學神經學家利文斯通博士表示,蒙娜麗莎的微笑閃爍不定,這與人類的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畫中人的神秘表情。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和大腦對不同對比度和明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微笑在閃爍,因為觀看者改變了眼睛的位置。”她說,人眼有兩個不同的部分接收圖像。中央部分(也就是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區分顏色和仔細標記。註意淺坑外圍的黑白、動作和陰影。根據利文斯通的說法,當人們看壹張臉時,他們的大部分目光都集中在對方的眼睛上。如果人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眼睛裏,那麽不太準確的周邊視覺就會落在她的嘴上。因為周邊視覺不註重細微差別,無形中突出了顴骨的陰影。這樣,笑容的弧度就更大了。但是,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時,中央視覺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妳看她的嘴,妳永遠不會捕捉到她的微笑。”蒙娜麗莎的微笑若隱若現,因為人們的目光在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如果妳想臨摹蒙娜麗莎,那麽在描述嘴巴的時候,妳應該把目光移開。

1993,加拿大藝術史學家蘇珊·吉爾(Susan Gill)發表了壹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吸引無數觀眾的蒙娜麗莎的嘴唇,是男人的光背。這個論點既新穎又荒謬,但論據有力。達芬奇,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工程師、科學家,是壹個“極客”。他喜歡穿著粉紅色的外套,毫無顧忌地把胡子塗上五顏六色的顏色,還經常聲稱自己解剖過30多具屍體。他還是左撇子,習慣從右向左倒著寫。其他人必須用鏡子來閱讀他寫的東西。因此,借助鏡子也是觀眾讀圖的壹種方式。旋轉90度後,鏡中蒙娜麗莎抿著的嘴唇,恰好是壹個線條清晰的壯漢的背影,以及左臂和肘角;況且,表現人體之美,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也是他的藝術觀。

的確,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光線下欣賞這幅畫,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笑容時而溫柔,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傷感,時而又有幾分諷刺和調侃。神秘的微笑揭示了人物神秘的精神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釋層出不窮。比如笑起來不露白牙是因為原型優雅漂亮但不善言辭;原型因為心愛的女兒去世,抑郁不樂,難掩悲傷。更有甚者,蒙娜麗莎被推下了貴婦的寶座,原型被貶為妓女,於是帶著嘲笑和調侃的笑容。

美國馬裏蘭州的約瑟夫·鮑考斯基博士說:“《蒙娜麗莎》根本沒有笑。她的面部表情典型地表明,她想隱瞞自己沒有門牙。”

法國裏昂的腦外科醫生讓·雅克·康德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剛中風。看,她半邊臉的肌肉松弛,臉歪了,所以看起來在笑。

英國醫生肯尼斯·基友博士認為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依據是,她的臉上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放在腹部。性學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高潮,所以她露出了壹個讓世界著迷的微笑。

還有壹種近乎無厘頭的說法:她的表情看起來像是吃了苯丙氨酸,這是吃了巧克力後體內產生的壹種快感激素。很少有人相信這種說法,因為那時候還沒有巧克力。

《蒙娜麗莎》真實性之謎

據傳,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被收藏在巴黎的盧浮宮。然而,收藏中有壹句話,掛在盧浮宮的不是蒙娜麗莎,而是真正的蒙娜麗莎掛在倫敦壹間公寓的墻上。

這間公寓和這幅作品的保管人普利策博士說,蒙娜麗莎完成後,這幅作品就留在了麗莎·德·佐貢的家裏。後來,另壹個貴族請達芬奇為他的情婦畫壹幅肖像。這位被稱為“La Gioconda”(意為“微笑的人”)的女子長得非常像蒙娜麗莎。於是,懶惰的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的臉換成了《喬康達》。畫完成後,貴族拋棄了拉喬康達,沒有買這幅畫。後來,在弗蘭茨壹世的邀請下,達芬奇帶著這幅畫去了法國。普利策說,讓盧浮宮更加輝煌的是《喬孔達的畫像》。蒙娜麗莎後來被流放到英國。本世紀初,它被博物館館長和藝術鑒賞家威廉·布萊克買下,後來被壹個瑞士財團買下,普利策是其中的壹員。

本世紀初,大規模復制和偽造著名藝術品的人很多,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然而,普利策博士確信他的畫的真實性。他通過顯微攝影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與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並且被畫上了哀悼的面紗。在兩幅畫中,只有倫敦的那幅畫展示了壹個戴著美麗面紗的年輕女子。另壹個證據是拉斐爾在達芬奇畫這幅畫的時候畫了草圖。素描中的蒙娜麗莎背後有兩根柱子,出現在倫敦的畫像中,而盧浮宮畫作的背景是懸崖、小徑、石橋、樹木和潺潺的流水。

數百年來,許多收藏家聲稱他們擁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達到了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藝術博物館在1984收到了壹幅沒有笑容的蒙娜麗莎。經測定,這幅畫確實是達芬奇所寫,畫中的人物都酷似蒙娜麗莎。專家推測,這幅沒有笑容的蒙娜麗莎可能是作者同時畫的手稿。

還有壹種說法是盧浮宮的蒙娜麗莎是贗品,這是基於1911中的失竊。在那次盜竊中,蒙娜麗莎被偷了。兩年後,它出現在意大利,但蒙娜麗莎背後兩側的柱廊已被剪掉。幾年後,《蒙娜麗莎》被歸還給了盧浮宮。然而,許多專家認為,這次恢復的只是壹個煙幕。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壹位富有的收藏家買走了,掛在盧浮宮的只是壹幅贗品。

《蒙娜麗莎》背景之謎

加州大學教授卡洛·佩德雷蒂(Carlo pedretti)認為,《蒙娜麗莎》背後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的布裏亞諾橋附近的風景。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離阿雷佐約100公裏的達芬奇鎮,曾在阿雷佐居住。這壹帶的原始景觀和《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壹模壹樣。所以達芬奇很有可能用這壹帶的田園風光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公布時,許多藝術史專家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

蒙娜麗莎死因之謎

據記載,麗莎·迪·格拉迪尼死於抑郁癥,享年46歲,但日本壹名心臟病專家表示,他在蒙娜麗莎的左眼上發現了壹個黃斑,這是膽固醇過高的跡象。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於心肌梗塞。

無盡的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這是壹個沒完沒了的問題。問世已近500年,後人多有評論和猜測,留下了越來越多的謎題。現在世界上關於《蒙娜麗莎》的專著有上百種,有近百名學者把這幅畫作為畢生的課題。時間的流逝不會解開謎題,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給後人留下更多的疑惑。

人們過度地愛她。沒完沒了地探索她不易察覺、稍縱即逝卻永恒的微笑,她那洞察壹切、包容壹切的眼神,她那端莊從容的體態,她那高貴簡約的裝束,她那無可挑剔的完美構圖。人們驚嘆:列奧納多,只有憑借著列奧納多和上帝的智慧,才能收集到這麽多美好的元素,將許多美好的事物結合成壹個完美的整體。所以,美,智慧,永恒,三位壹體,終極搭配,沒有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無限沈重的壓力。人們願意生活在她的樹蔭下,吸收滋養的營養;我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來,無數癡迷於繪畫事物的人都被這種矛盾所困擾。

這是壹個神話,與達芬奇無關,完全是後人編造的。神話就像壹個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擴大,最後連神話的制造者也被吞噬。如今,蒙娜麗莎坐在盧浮宮的顯要位置,透過厚厚的防彈玻璃,每天以熟悉、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接成千上萬的遊客。這些朝聖般的觀眾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渴望通過這張溫柔安靜的臉讀懂答案,但當他們離開時,卻帶走了更多的疑問。問題是多方面的,其中許多與蒙娜麗莎毫無關系。有人可能會問:蒙娜麗莎是畫中人的名字還是微笑的別稱?畫中的人是銀行家喬·貢多的妻子還是伊莎貝爾公主?這幅畫是有真實的模型,還是憑想象畫出來的?這幅畫中的人物沒有眉毛。這是當年佛羅倫薩的審美時尚,還是有人說的妊娠反應?畫中的人是不是剛剛經歷了流產的痛苦,穿上了喪服?蒙娜麗莎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嗎?難道不是面癱引起的嗎?蒙娜麗莎是男的還是女的?原型是列奧納多本人嗎?問題越離奇,離畫本身就越遠,不僅無助於對畫的解讀,反而把人引入歧途。

事實上,有些問題已經構成了對《蒙娜麗莎》的褻瀆,只是提問者尚未察覺。蒙娜麗莎是男的還是女的?有必要問嗎?有性別意識的人都不應該質疑這壹點,但還是有人堅持要問這麽荒謬的問題。有人說蒙娜麗莎給人壹種中性的感覺,至少她(他)不會給人壹種性的誘惑。請問,只有性感才能構成女性美嗎?那麽,肖像和色情照片有多大區別呢?毋庸置疑,蒙娜麗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體現在人性的美上,不局限於女性特征;換句話說,她的美已經超越了性別障礙,但這並不意味著連性別都分不清。如果不是別有用心,對顯而易見的事實提出荒謬的問題是非常無聊的。面對明明賞心悅目的畫像還說什麽面癱,太離譜了。蒙娜麗莎的表情是僵硬的嗎說壹個瞬間的表情凝固了就是僵硬的很可笑。笑容難以形容。專註中無意識的微笑,友好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者略帶嘲諷的微笑,都是每個人在不同情緒下的感受,但微笑是毋庸置疑的。至於有些人覺得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常人無法企及的,完全沒有必要下結論說這幅畫不是以壹個真人為模型,完全是基於想象。人們驚嘆於達芬奇高超的繪畫技巧:畫中的人,從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衣服,都是那麽真實可觸,幾乎觸手可及,超乎想象。如果沒有真人作參考,即使他有很大的天賦,達·芬奇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有人想問,畫中人的眼睛和她的笑容那麽遙遠,不要深意的爭辯。那是他獨有的嗎?為什麽現代人模仿不出來?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回答。懂繪畫的人都知道,肖像畫和人物原型不壹樣。壹幅好的肖像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對象之間的互動關系;畫家把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哲學、精神欲望等等融進畫中的人物,觀眾從畫面中讀到的肯定會比真實的人物多。在我們了解了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壹生和他在許多領域的非凡成就之後,上述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這種情況下,畫中人的妻子和名字是誰並不重要。她是列奧納多·達·芬奇所有藝術才華的集合,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壹個超越常規極限的完美人性。我們可以理解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的精神畫像,但說她是模特就太俗了。有人通過計算機技術將達芬奇的自畫像與蒙娜麗莎進行對比,發現兩者的基本結構驚人相似,於是斷定這幅畫是以他本人為原型的。其實這是在吹毛求疵。相似不代表巧合,當然完全巧合是不可能的,就像畫中的人和真人不完全壹樣;但不同的人總有相似之處,相似是主要的,差別卻很小;更何況,每個畫家在描繪他人時,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形象帶入畫面,因為畫家最熟悉的是自己;我想達芬奇也不會例外。說了這麽多,剩下的問題就不用解釋了。如果我們多看畫,多接觸畫家,那麽不相幹的問題就不會提出來了。

反駁上述壹些問題,並不意味著圍繞《蒙娜麗莎》的研究沒有意義。作為世界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作品,必然會有無窮無盡的問題供後人探討。人們對蒙娜麗莎太熟悉了,很難再有新鮮感。但是,對這幅畫著迷的人,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收獲,其中的玄機甚至可以理解。《蒙娜麗莎》不僅是盧浮宮的瑰寶,也是法國人的驕傲。當時,蒙娜麗莎被盜,成千上萬的人為此感到悲傷。政府將這壹天定為“國家災難日”;收復之時,舉國歡騰,其盛況不亞於國家的重生。法國人忘記了蒙娜麗莎不應該屬於他們嗎?在《蒙娜麗莎》的故鄉意大利,有著不可估量的藝術瑰寶;非常遺憾,我們沒有擁有蒙娜麗莎。這是世界上粉絲最多的壹幅畫。藝術界就更不用說了,光是政客們對她的癡迷就讓人吃驚:每當著名的戴高樂總統心煩意亂的時候,就會開車去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的時候滿臉笑容,原來的煩惱也就沒有了;另壹方面,蓬皮杜總統公開承認他無法抑制自己對蒙娜麗莎的渴望。世紀偉人丘吉爾已滄海桑田,但晚年有幸親吻蒙娜麗莎時,卻控制不住自己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也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鐘,所以未欣賞原作就收藏了四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產生疑問:為什麽壹張小小的畫像會有如此大的魅力或震撼力?難道不是被壹種神秘的看不見的力量推動著嗎?

有些問題很難回答。先從蒙娜麗莎本身說起。世界公認的原作現在在盧浮宮,有條不紊的流通著。當達芬奇搬到法國時,他帶走了這幅畫。達芬奇去世後,《蒙娜麗莎》歸法國王室所有。盧浮宮完成後,這幅畫被永久收藏。然而,人們不明白,我們今天看到的蒙娜麗莎和最初描述的並不壹樣。有沒有被別人篡改過?的確,我們今天看到的畫和達芬奇畫的畫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據說拿破侖拿到《蒙娜麗莎》的時候,為了把它裝進現成的畫框裏,他把畫面左右各剪掉了三厘米;原畫兩邊有石柱,現在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壹點柱基。據說拿破侖對這幅畫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我們今天並不這樣認為。在現代人看來,《蒙娜麗莎》構圖完美,人物背後的風景拓展了畫面空間,很好地襯托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也極為突出;反而兩邊加欄,感覺構圖平淡,視野不開闊,人物失去了質樸。拿破侖壹生都沒有特別重視藝術,卻在藝術史上留下了可圈可點的印記,真是不可思議。看來神聖不壹定是不可動搖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是棕褐色調,略帶青綠色。色彩素淡恬靜,簡約端莊。我們以為繪畫壹直都是這樣的,其實不是。根據達芬奇同時代人的描述,當時的畫色彩鮮明,色調明快。什麽時候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當時法國國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面塗了過多的清漆;數百年後,清漆變成了深棕色,就像我們目前看到的顏色;這幅畫的表面已經開裂,形成了蜘蛛網壹樣的細密紋理。遺憾的是保存條件不好;然而,我們今天寧願承認蒙娜麗莎。質樸剛健的色調與人物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色的衣服和霧蒙蒙的背景把人物的臉和手襯托得響亮動人;均勻的裂痕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感,讓我們對她更加崇敬和向往。有人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去除表面油脂,恢復原有的亮麗色澤;只是擔心技術不夠,怕損壞畫面。其實如果真的修好了,我們會覺得奇怪,難以接受。

臨摹名畫是愛的表現,《蒙娜麗莎》是世界上臨摹最多的。現代人的臨摹就更不用說了,僅在達芬奇時代就有好幾個版本的《蒙娜麗莎》,大多是達芬奇的學生或助手呈現的。有些在原作面前顯得笨拙不堪,不堪入目,但也有不少佳作。還有壹幅美國新澤西的蒙娜麗莎,和盧浮宮的原作很像,但構圖略大,露出左右兩邊的石柱(原作構圖原來是這樣的)。畫中的蒙娜麗莎很美,很純潔,更有人情味。壹位專門研究《蒙娜麗莎》的學者雷特認為這幅畫也是達芬奇所作,而且是原作,表現了人物的青春魅力;盧浮宮收藏的壹件,約作於1513。達芬奇的技巧在晚年越來越完善,但多年以後,蒙娜麗莎不再年輕,反而多了壹點成熟和深沈。這種說法頗耐人尋味,但畢竟只是推測,很難被證實。大多數人對此持否定意見。反對者認為達芬奇壹生創作的畫作屈指可數,自己的作品也從未重復。然而,這種說法也難以令人信服。達芬奇自己曾經畫過兩個壹模壹樣的巖石聖母像。那樣的話,他留下兩幅蒙娜麗莎也不是絕對不可能。據說達芬奇畫《蒙娜麗莎》前後花了四年甚至更長時間,所以有可能他在此期間畫了壹幅或多幅變體畫。會有專門的人來考察真偽,把新澤西的蒙娜麗莎和盧浮宮的原作放在壹起欣賞,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麽意思。這兩幅畫看起來幾乎壹樣,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它們的風格完全不同。新澤西的蒙娜麗莎,在安靜和溫柔中,看起來更活潑,更美麗,更清新;人物動態沈穩自然,沒有刻意照搬的拘謹和死板;底色反差大,沒有原作那麽含蓄沈穩,但和畫的氛圍很和諧。毫無疑問,這是壹部傑作,但與原作相比就顯得單薄了。當我們面對最初的蒙娜麗莎時,不會感到驚艷;那不是美女,看起來也不怎麽年輕了。

但是,我們會看畫面很久,不忍心轉移註意力。首先,我們會被奇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暈染的層次感表現出豐富的空間和逼真的質感,無邊界的形態過渡和色彩變化領先我們同時代人幾個世紀。真正神奇的不是技巧,而是那壹瞬間出現又消失的神秘微笑令人著迷。那笑容太淺,再近也看不清楚;但是,只要看到畫,無論多遠,都能感受到那微笑。微笑不僅體現在上翹的嘴角,還遍布面部的每壹個部位,甚至畫面的每壹個角落,讓觀者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同時洋溢著微笑。直面原作的感覺在別處是不可替代的,盧浮宮的蒙娜麗莎註定要被永遠保存下來。

蒙娜麗莎就是這樣占據了人們的心。幾個世紀過去了,蒙娜麗莎幾乎成了壹種規則,被無數藝術家遵循。但是,在藝術界,有了規律的創始人,就會有顛覆者。20世紀是藝術走向自由和多元的世紀,很多原本神聖的法律被動搖了。看看蒙娜麗莎百年來的經歷:首先,圖桑用鉛筆在她美麗的臉上畫了小胡子和山羊胡,並題寫了字母L . h . o . o . q;然後攝影師哈爾斯曼把蒙娜麗莎的臉換成了達利的怪異臉:凸出的眼睛,眉毛上揚的胡子,手裏拿滿了硬幣;然後南美畫家波特羅把蒙娜麗莎畫得胖胖的,她的臉幾乎像充氣球壹樣填滿了畫面,但是她的手太小了,幾乎看不見。此後進化潮流盛行,各種“蒙娜麗莎”紛紛上映。被切割的蒙娜麗莎,被肢解的蒙娜麗莎,被玷汙的蒙娜麗莎,甚至被焚燒的蒙娜麗莎,都已經成為獨立的藝術創作;還有人把蒙娜麗莎換成了動物頭像,讓人哭笑不得。隨著進化論的普及,有經濟頭腦的企業家看中了蒙娜麗莎的商業價值,於是蒙娜麗莎搖身壹變成了商品推銷員。世界各地的各種商品經過蒙娜麗莎的手,價值翻了壹番。蒙娜麗莎手裏拿著壹只鼠標、壹杯飲料、壹支香煙、壹件泳衣或壹件婚紗,上面有各種各樣的圖像。不管人們是佩服它獨特的想象力,還是鄙視它歪曲名畫,廣告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商家達到了促進銷售的目的。與此同時,許多人喜歡打扮蒙娜麗莎,壹些國家還舉辦“蒙娜麗莎模仿大賽”,獲勝者總是獲得榮譽。正是因為這種活動,壹些男性產生了裝扮蒙娜麗莎的想法,也有人實際上付諸了實踐。男人演的《蒙娜麗莎》讓人忍俊不禁。

這都是近幾年的。在這個以文化快餐為主導的快節奏世界裏,再神聖的經典也難逃被解構的命運。這壹點我們很難判斷。也許我們會欣賞設計師天才的創造力,也可能會憤慨於世界玩家的褻瀆。但是,這些都是真實的事情,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承認。幾百年來,蒙娜麗莎接受了太多的贊美,超過了它自身的承受能力;當人們對它的推崇達到飽和,沒有新意的時候,扭曲、嘲諷、調侃就出現了。但是,有專門研究和評價《蒙娜麗莎》的文章或專著,包括各種推論和推測;就這樣,壹幅畫成了壹門學科,很多人願意花壹輩子。未來的科學研究可能會為我們解答很多關於這幅畫的問題,但是壹旦神秘感消失,壹切都會像猜燈謎壹樣枯燥。蒙娜麗莎畢竟是壹幅畫,壹幅美麗的畫像,我們帶著虔誠和未解的疑問去欣賞她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