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藍茵玫瑰更新的第377個圖文。
◆ ?◆?◆
藍色玫瑰圖案
1
這是我的童年嗎?
在壹條滿是綠色的鄉間小路上,壹個背著書包的小女孩正快樂地跑著。路的兩邊是壹望無際的田野,路的盡頭就是家。
傍晚天快黑的時候,在外面玩的雞鴨陸續回來了,爐子上的煙開始慢慢上升。在媽媽做好飯之前,小女孩已經跑到鄰居家和朋友們玩遊戲了。當然,她也會看電視,盡管她已經忘記了長大後電視裏放的是什麽。
突然,房間裏壹片漆黑,停電了,電視失去了音響。月光下,人們開始拿著小板凳和手電筒,來到村裏的壹塊空地上,談論他們的家庭。妳回去的時候,別忘了在村子西邊的小店裏買些蠟燭。
隨著人群的散去,村子漸漸安靜下來,偶爾有幾只狗在夜色中吠叫。隨著幾聲烏鴉叫,村子開始在晨霧中醒來。當小女孩還在睡覺的時候,她的媽媽正忙著打掃醫院和外面,她的爸爸壹直在地裏幹活。
睡懶覺的小女孩沒來得及喝媽媽煮的南瓜粥。她只是匆匆卷起壹個煎餅,拎起書包,朝學校走去。她壹直覺得媽媽做的煎餅太厚,沒有鄰居做的好吃,可是長大了,想吃媽媽自己烤的煎餅的時候,媽媽年紀大了,烤不動了。
這是我熟悉的童年。或許,也是妳的童年。
▲圖片拍攝於遂寧老家。
2
什麽是家鄉?有人說,家鄉是壹個小時候想逃離,長大後想回去,卻回不去的地方。
也許是因為離家太久,我們總是對鄉村想得太多,但回去後發現自己對它並不熟悉。
小時候只有幾個老人守著充滿歡聲笑語的房子。有幾戶人家門前雜草叢生,屋頂的瓦片已經脫落。
過年期間短暫的興奮,就像壹個開關按鈕。結束後,他們回到各自的“城市”生活。甚至在沒有疫情的時候,回家的時候,對兒時的夥伴更加陌生和熟悉。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讓我們漸行漸遠。
是的,我們很了解對方,但我們無話可說。
▲圖片拍攝於華聯村田家。
三
有時候覺得很幸運,我現在生活的第二故鄉有自己的特產資源,有山有水,空心化沒有家鄉嚴重。
對於這幾年的創業,公公婆婆和田先生都很支持。他們支持我的想法和決定。出去學習,要麽是田老師送我,要麽是我婆婆開車送我去。現在我有駕照但是我不會開車。
創業其實就是利用特殊的資源(春茶,秋蟹等。)自己家自己村自己的想辦法宣傳銷售壹些農產品,也沒那麽偉大。
有時候,我覺得很無力。雖然我有感情,但是我沒有能力做更多。
我有自己的小家庭。我是女兒,是媳婦,是妻子,是母親。我顧不上更多,就算有再大的夢想,也只是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小心翼翼的嘗試。
▲近年拍攝的村莊
四
有時候又覺得難過。
我們常常感嘆鋼筋水泥城市的冷漠,卻不知道現在的農村早已在以農業為主的差序格局中,從“熟人社會”變成了“半熟人社會”,而且比例還在逐漸縮小。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出去打工比在土地上拼命挖更直接快捷。土地幾乎不能給我們體面的生活,也不再是人們唯壹的歸宿。小時候,農忙時節,鄰居幫忙,在打谷場聚會的場景再也無法呈現。告別了以田地為主的村莊後,人們缺少了聚在壹起,壹起玩樂的理由和機會。
即使我們都呆在家裏,我們也很少出去。村裏的80後可能不知道90後和90後。當妳有了自己的孩子,妳第壹個想到上學的地方是鎮上還是縣城。不再是傳統的小學先在村裏讀,初中到鎮上,高中到縣城。有些條件的人也會選擇在縣城買房。所以村裏很多孩子都不認識。大部分人的活動只是在周圍的幾個家庭。
就像這次我和綠茶空間組織的農村電商培訓活動,田老師帶著我和村裏20多歲的外甥女團在村裏跑來跑去,講培訓信息,找有興趣學習的年輕人報名登記信息。我們發現很多年輕人不在家,也有年輕人因為疫情留在家裏。如果不是這次培訓活動,田老師可能不會遇到幾年不見的老同學。
▲圖為華聯村田家,線上培訓活動報名。
五
我們長大了,家鄉卻在變老。即使是美麗鄉村建設力度更大的南方,也擋不住年輕人的離開。
我看到蘇南大部分村莊都開始垃圾分類了。有了現代化的公共廁所,漂亮的墻畫,活動廣場,鄉村開始註重綠化美化。蘇北老家村前被汙染的河水也開始處理,村裏也開始配備垃圾桶,路邊有簡易公廁。
然而,在年輕壹代對學習、畢業和工作的規劃中,仍然很少有農村的痕跡。作為壹個熱愛農村,嫁到高淳,生活在農村的人,我多麽希望村裏有更多的年輕人站出來,團結起來,想想為農村做點什麽,而不是壹個外地媳婦獨自奮鬥記錄。嘗過苦,經歷過苦,聽過冷的話,但心裏還是有壹團小火。
何雪峰教授在《還鄉》中說:“建設農村首先不是為了實現城市中產階級的鄉村夢,而是為那些仍想獲得收入,從農村和農業撤退的農民提供最後的選擇。對最弱勢的農民群體進行鄉村建設,不給城市中產階級提供鄉愁,應該是鄉愁建設的基本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從農村進入城市的人,所有關心農民這個中國最大的群體的人,所有熱愛和關心這個國家,看到它史無前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人,都有責任和義務進行力所能及的農村建設。”
所以,我還是不會放棄努力,用有限的力量去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雖然我沒有能力把村裏所有的特產都賣出去,但是我可以教他們如何利用最便捷的網絡來推廣自己。就算沒有特產賣,學會宣傳,讓更多人關註農村,也是有意義的。
無論這個國家如何變化,它仍然是外國旅行者心中的“天堂”。鄉村不是我們唯壹的目的地,而是我們最後的退路。疫情期間,這種感覺更加真切。不能出門的時候,我們還是有自己的院子,在自己的小菜園裏種菜。
無論農村如何變遷,那裏的壹方水土依然是我們記憶中溫暖的源泉。如果每個人都發出壹束光,鄉村終將被照亮。
▲圖為華聯村田家,線上培訓活動報名。
▲在線培訓
「結束」
如果妳喜歡Rose,請分享轉發~”
本期作者:藍茵玫瑰,本名童。左手抓螃蟹,右手寫字,用心去發現和記錄生活的美好。生於蘇北,在蘇南,辭職回鄉紮根鄉村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