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去關東,首先想到的是中原人北上通關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中原的氣候比東北舒服,冬天也沒有這麽冷的天氣。更重要的是,中原人講究返璞歸真,背井離鄉真的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壹方面是由於清政府和國民政府的政策支持,另壹方面是黃河下遊流民泛濫。
以前清政府不允許中原人入關,也和閉關鎖國政策有很大關系。直到1850才開放山海關讓人口流動。不僅人口流動了,中原文化也流動了,尤其是孔孟思想,對今天東北的“性格”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的遼寧同學,祖籍山東臨沂,是東北人,但是風俗習慣和飲食文化和山東人很像。他也為祖先的開拓精神感到自豪,這是壹種勇於探索、自力更生的精神。
遼寧說,從山東來到遼寧,踏上關東之旅的人是海南丟。清末至民國,甲午戰爭後,日本占領東四省(後改為三省)。修建鐵路、建設工廠、開礦和開辦外國公司需要大量勞動力。當地有很多人。為了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日本殖民當局在山東、河北招募了大量的勞動力來彌補人手不足,尤其是山東,因為山東是壹個農業大省。農民壹輩子在地裏幹活,秋收賣糧才能見到錢。但是他們去東北在工廠碼頭的煤礦幹活,每個月都能看到錢。除了吃喝,他們還有壹些積蓄要郵回山東老家。他們家鄉的人都說去關東旅遊是件好事。後來都是坐船和汽船來關東遊玩。大連百分之七十五是山東人。在蒼桑100多年後,中國東北見證了繁榮。遼寧作為重工業大省,為國家創造了財富,有壹份功勞是海南丟的。
勇敢的說,是壹波難民潮。作為壹個沈陽人,我覺得沒什麽好談的。只聽老人說,以前關裏窮得快餓死了,很多山東人都來討飯吃,以此為生。作為本地人,我沒有什麽特別的感受。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很多山東人來討飯收垃圾收廢品,也有很多學生和移民後代搬到這裏。後來他們長大了,去了壹些山東城市。很多山東本地的朋友和妳聊天。他們會認為東北人是山東人的後裔,過去都經歷過東去之旅。說實話,聽到這些言論他們很反感。我覺得穿越東方的歷史事件,還得問山東人或者移民後代。魯東北移民很多,但不能代表所有人。移民的後代不全是山東人。自古以來就有原住民居住在各個民族中。戰國時期遼東部分地區還屬於燕國故地,更不用說遼寧甚至東北三省了。地方文化紅山文化新樂遺址已有近萬年歷史。鮮卑契丹女真蒙古高句麗掌管北方已有數百年。清軍入關,並入東北,為新疆、蒙古、西藏收復臺灣省奠定了基礎,奠定了現代版圖。這些是歷史性的冒險。都是民間活動,更別說什麽歷史屬於外部事件了。東北有著獨特的歷史、人文和地方文化。山東的齊魯文化,生活方式,飲食都不壹樣,所以要問問山東人妳怎麽看。
謀生,去東北,山海關以東。因為路難走,所以說:沖!
闖關東是壹段悲壯的歷史,也是壹次移民壯舉。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的大規模挺進,實際上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
清末以來,由於天災人禍等諸多因素,山海關大量人口被迫開始“東渡”。其間山東人占比最大。本文以清末民初山東人“闖關東”事件為背景,試圖從文明交流和風俗變遷的角度探討“闖關東”對東北文明的影響,進而探討“闖關東”的年代學意義。山東人來到東北後,開始用勤勞的雙手勤奮地發明未來。
在東北,在白山黑水之間,他們要麽耕種土地,自給自足;或者經營企業,開店;或者從事工商業,努力工作。《山東苦力》寫道:“他等於能忍受旅途中的風霜雨雪之苦,衣衫襤褸,壹點也不介意...他不願意在黑暗中待在客棧裏,常常躺在別人的屋檐下。”是山東市民艱苦奮鬥的真實寫照。他們的辛勤付出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也正是這種執著的奮鬥,讓山東人紮根白山黑水的土地,堅強不屈的謀生。山東人的“闖關東”,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也為東北註入了新鮮的“血液”。再加上如此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也完成了跨地域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山東的齊魯文明和東北的滿族文明,山東人和東北原住民不同的氣質、風俗、愛好相互交融,刻畫了東北人的氣質,極大地豐富了東北的文明,形成了獨特的關東風格。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第壹,“東去”本身就具有非常豐富的文明價值。如前所述,作為壹段痛苦的苦難歷史,如今已經融入東北人的血液,滲入骨髓,成為壹種深刻而長久的文明印記,壹種代代相傳的記憶。山東市民和東北市民自發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反映當時的“災難歷史”,如“禿尾巴老李”傳說。主要流傳於山東、遼寧、吉林等地。大致內容是,山東文登壹對夫婦生了壹只小龍,小龍的父親壹怒之下把小龍的尾巴剪掉了,小龍從此被取名為“禿尾巴老李”。而“禿尾巴老李”後來修煉成龍神,保護山東市民渡海安全。再比如,當時在黑龍江流域的輪渡上,每當船夫要出航時,都會習慣性地問船上有沒有山東人。否則,船夫不會出航。
兩者共同證明了“東去”的移民前歷史,反映了山東人和東北人團結合作、相處融洽的事實。其次,山東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哲學深深影響著東北市民的性格塑造,東北的風土人情、民風民意都打上了山東人氣質的痕跡。山東齊魯文明作為禮儀之邦,是中國傳統主流文明之壹。在這種影響下,山東人也具有同樣的氣質特征:節儉好客,忠誠大方,對人不吝嗇;他們慷慨、心胸開闊、慈善、非常忠誠;他們淳樸勤勞,重義輕利,整個山東可以說民風淳樸。所以這些豪爽的山東人在與東北原住民朝夕相處的時候,久而久之就會接觸到地形,成為東北人豪爽、豁達、曠達的氣質特征。壹起,山東人的思想也有保存和傳統的方面。長期受儒家文明的影響,山東人的鄉土觀念很強,大部分都遷居他地了。由於山東地區壹直流傳著“農為千行之行”、“農為三十六行之最”的說法。說明“在山東人心目中,土地是最基本的,種地是最高尚最體面的謀生之道。”所以,大部分山東移民來到東北後,依然固守傳統的小農思想,延續傳統的墾荒農耕日子,這也對應了東北人冒險意識相對較弱,相對傳統的保存性的氣質特征。總的來說,東北人的思維方式、通融的胸懷、旺盛的進取精力、重情重義、樂於助人等諸多性格特征,都與“走東”的歲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代史上規模空前的“東進”,使東北人口大增,商品經濟引進,工業發展起步。他們使東北大地煥然壹新,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正是有了這種百折不撓、壹往無前的能量,“東遊”的人在艱難險阻面前,不能退縮,不能失望,而是堅持不懈,奮力拼搏,克服了壹個又壹個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巨大困難,不斷開創生計和開創新局面,不斷從壹個政策走向另壹個政策。
當時“去東方化”的能量給了山東人自己的力量和壹往無前的決心。他們沒有猶豫,毅然邁出了這壹步。這是改變和發展的壹步!“闖關東”移民在開發東北的實踐中孕育出的“闖關東”能量,對促進相對落後的東北地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大面積土地的開發促進了東北農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進入促進了社會形態的變革;人口的聚集加速了東北城市的發展。風俗文明的融合促進了地方文明的繁榮;大量移民的到來,加強了東北偏遠地區的維護和穩定。
中國有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農耕文化的壹大特點就是世代居住在壹個地方。即使壹個家庭成員離開了家,他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的根。去關東是違背文化潮流的。是什麽讓1000多萬人打破帝國禁令,冒著巨大風險帶領家人在關東過著奇特的生活?除了生存的力量,什麽都沒有。
如今,西遊記的傳人正在回到山東河北的老家。雖然,與當年闖蕩關東的先輩相比,回到關東的後人少了農耕文化的羈絆,但離開久居的家園後,依然有著留戀。壹步壹步回首,也阻擋不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有幾個親戚是通過征途來到遼寧的,現在有幾個已經回到山東老家了。
了解闖關東的歷史,最大的壹個體會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可阻擋的。
清朝以前東北被封禁,第壹批突破關東的人多是山東河北人。張統壹了東北,成為東北之王,發展了東北的經濟。在王永江掌管財政經濟期間,冒險進入關東的人數與日俱增。滿洲國時代,東北工業化建設,山海關戰亂,民不聊生,迎來了闖關東的高潮。解放後,1956年的東北工業化工程和1958年的大躍進到處就業,突破關東的人達到了頂峰。60年饑荒,很多山東河北人為了生存去東北討飯,但不是真正的東征,戶戶解決不了。當他們吃飽了,他們不得不回到原來的地方。改革開放之初,東方之旅基本告壹段落。
這個妳得問黑龍江人吧?
按出生統計,1930-1936出生的人多,說明現階段原土地是豐收年,人民生活還算安定。華北淪陷後,土匪土匪橫行,軍隊膨脹,社會治安混亂,人心惶惶,土地荒廢。當時,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後,為了儲備戰略資源,也開始鼓勵移民,導致農業、工業和礦產開采迅速發展,從而出現了東進的人。
太久以前了。我祖父的祖父估計那可能是壹次關東之旅。現在的中年人和年輕人,在看電視之前,對此壹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