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在媽媽的子宮裏,能聽到準爸爸的聲音。兒科醫生布雷澤·鄧頓博士在醫院裏向家長們演示了壹個實驗。首先,爸爸和陌生人(比如醫生)站在新生兒能看到的相對角度。
兩人同時用平時的語氣對寶寶說:“寶寶,妳聽到爸爸的聲音了嗎?”孩子會把目光轉向父親,寶寶心情好的時候,可能會對著父親踢腿、搖手。
新生兒能分辨出父親的聲音,也就是說胎兒在子宮裏就能聽到準爸爸的聲音。這個嬰兒出生時非常熟悉他父親的聲音和語調。如果準爸爸經常在準媽媽肚子旁邊和寶寶說話。
第壹,準爸爸經常和胎兒說話。寶寶出生後,能從父親的聲音中獲得安全感。兒科醫生將新生兒出生後的前三個月定義為“第四次懷孕”(壹次懷孕三個月,胎兒在子宮內,經歷了前三次懷孕)。在寶寶出生的前三個月,離開熟悉的子宮是不安全的,需要父母幫助寶寶慢慢適應體外的新世界。
新生兒的身體器官還不夠成熟,不能完全適應新環境。兒童的大腦喜歡與熟悉事物相似的環境。父母可以給孩子創造壹個類似子宮裏的環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更平靜。
爸爸媽媽的聲音,伴隨著胎兒在子宮裏10個月,是新生兒最熟悉的事情。爸爸媽媽的聲音在安撫焦慮哭鬧的寶寶時,可以給寶寶安全感,安撫孩子的情緒。
第二,準爸爸和寶寶可以多聊聊,可以增加夫妻感情,預約孕婦。如果準爸爸有和胎兒多說話的意識,他會把它安排在自己的作息時間裏,按時下班,推掉不必要的吃飯,早點回家和準媽媽肚子裏的胎兒說話。無形中,爸爸多陪陪孕婦,是增加夫妻感情的壹種方式。
夫妻間的親密關系讓孕婦很開心。我們都知道,孕婦的情緒與胎兒的健康發育密切相關。所以,準爸爸和胎兒可以多聊聊,生個更健康的寶寶。
準爸爸經常和胎兒說話,這樣寶寶在胎兒的時候就已經很熟悉爸爸的聲音了。寶寶出生後,父親可以成為媽媽的左膀右臂,讓媽媽有休息時間,心情好的媽媽可以照顧寶寶,活潑開朗。
第三,準爸爸可以多和胎兒說話,可以避免媽媽的“守寡育兒”。生物學家稱人類父親為“臨時看護者”。父親能否全身心投入育兒過程,取決於他在寶寶早期的參與程度。
“喪偶育兒”和“欺詐育兒”成為很多家庭中母親的煩惱。部分原因是從寶寶第二個月開始,家裏的長輩就把照顧新生的任務全部安排好了,爸爸們沒有機會參與孩子的過程。長輩回老家,母親需要父親幫忙撫養孩子的時候,父親習慣了孩子不需要自己照顧,所以對孩子的事情就不那麽關心了。
準爸爸從胎兒開始和寶寶說話。寶寶出生前,他已經和寶寶相處了10個月。爸爸在孩子身上花了更多的時間,以後他會更積極地參與育兒過程,以避免馬寶式的“喪偶育兒”。
準媽媽可以鼓勵準爸爸多和胎兒說話。如果他們不知道該聊什麽,或者覺得不好意思在孕婦的肚子前自言自語。可以看自己想看的書,或者手機上正在瀏覽的新聞,也可以達到多和孩子說話的效果。
多和胎兒說話,可以讓胎兒出生後更容易有安全感,增加夫妻感情,讓孕婦更有幸福感,有利於胎兒的發育,也能讓父親更積極地參與育兒過程。準爸爸準媽媽們行動起來,多和媽媽肚子裏的寶寶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