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部懷舊作品。這首詩第壹句就點出了題目的意思,說明了古跡的具體內容;兩三句話分兩部分:士兵歸家,勾踐回宮;過去曾經存在的只是幾只飛翔的鷓鴣。全詩通過過去的繁華與現在的荒涼的對比,表達了人事變動、跌宕起伏的主題。
這句話的意思是越王勾踐打敗了吳國,凱旋而歸。首先,它解釋了古代發生在越南的歷史事件。嶽重指的是惠濟,春秋時期越國的首都就建在這裏。所以地址在今天的浙江紹興。
先說勾踐打敗吳國的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南爭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苦戰20年,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滅了吳。這是壹個眾所周知的故事,越南曾經是壹個輝煌的地方。
但這首詩並沒有回到這個通俗的主題,而是把角度換成了以“歸”作為全詩的引子,來寫吳國滅亡後,越王和他的士兵返回朝鮮的情況。
這句話講的是跟隨勾踐的壯士運動員,他們都是壹身金衣回國的。這是對施立歡樂氣氛的描述。
詩中只抓住了壹件事,將士錦繡衣錦還鄉,但人們能想象到的是壹幅巨大而熱鬧的景象:旌旗如林,鑼鼓喧天,勾踐擺在酒臺上,擺著盛大的酒席,壹臉的驕傲和輝煌。
城中隨處可見受了賞、脫了甲、穿了錦的士兵。屈辱20年,勝利的喜悅和勝利的陶醉同時流露。
壹個“做”字,寓意著越王未來的生活。果然,皇宮裏開始回蕩著伴隨著輕柔舞姿的歌聲和贊歌,越王身邊的美女如雲,五彩繽紛,無窮無盡。李白這樣用詞,也是為下文做比較和鋪墊,也隱含著物是人非的哲理。
在前宮裏,三千宮女個個如花似玉,猶如春花怒放。
越王的宮殿非常繁華,宮女們載歌載舞,宮殿裏壹片歡聲笑語,祥和喜慶。值得註意的是,詩人在越國的歷史畫卷中特意拍了兩個鏡頭,濃縮了越國稱霸壹方後的繁華與威風,其中更有嚼勁。
這首詩有兩個典故,壹語雙關:
第壹,過去越王在戰敗後,采納大夫文風的建議,將朱羅山女子石獻與吳王,於是沈迷於淫蕩的吳王縱情聲色,終日歌舞,縱情享樂,對越國的世仇不再防備,使越軍乘虛而入,最後自盡。
第二個是越王打敗吳王後,越王看到他成功了,滿清的文臣都彌漫著勝利的喜悅和祥和歡慶的氣氛,他漸漸忘記了自己是怎麽打敗吳王的,於是他步了吳王的後塵。
可能有人會問,越王哪裏知道吳國滅亡的真相,但是他現在走的是壹條什麽樣的路?當年忍辱負重、食無葷、衣無飾、勵精圖治的英雄品質,都隨著它美麗的風景而失去了。
越王為什麽要這麽做?他得意之後,忘記了居安思危的哲學,這也是李白感受到的。全詩第二、三句,步步遞進,形象地表現了越王凱旋後的所作所為,用詞簡單易懂,沒有晦澀難懂的詞語。
那麽這種繁榮會持續多久呢?至於越國的命運,詩人就不寫了,壹切真相盡在不言中。
如今,不僅宮女們香消玉殞,就連曾經被認為與天共住的象征政治權力的越宮也成了壹片廢墟。
幾百年後,在這片荒野上,只有鷓鴣飛來飛去,帶來壹絲生命的氣息。
這壹行寫的是急轉彎,寫的是眼前的風景:幾只鷓鴣在雜草叢生的舊都廢墟上飛來飛去,好寂寞,好淒涼。這句話形容人事之變,大起大落之無常,令人感嘆。歷代統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富貴榮華是後人的基業,但詩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幻滅,這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中通過具體的景物,將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讀者感受特別深刻。壹般來說,很難直接突出某個環境,但通過對比,往往可以大大增強效果。所以,通過熱鬧的場景來描寫荒涼,更是令人痛惜。這首詩前面寫的過去的繁華和後面寫的現在的冷清對比極其強烈。前面越努力,後面就越厲害。
為了充分表達主題,詩人還對這首詩的藝術結構做了不同於壹般七大奇觀的安排。總的來說,七大奇跡的轉折安排在第三句,但是它的前三句都是憤怒的狀態,直到第四句突然轉向反面,才顯得特別有力度和有活力。這種文筆不是筆法渾厚的詩人,很難寫得自由。
是啊,人生無常,動蕩的歷史仿佛在李白眼前壹閃而過。今天看著斷壁殘垣,感覺這裏曾經輝煌過。就像著名的“五壹巷”,“舊社會,王謝堂死,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壹個非常鮮明的對比。
回顧人生,也有很多是人的東西,也有很多是人的東西。在感受和思考之後,我們不得不笑對未來。
世間萬物皆無定論,很多事情都是跌宕起伏的,所以要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世間的喜怒哀樂也很正常。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笑對生活,敬畏生活。正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豁達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事情變了之後,我們的初心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