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長江和黃河在中國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簡介是什麽?

長江和黃河在中國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簡介是什麽?

[河流]長江

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居世界第三位,全長6300多公裏。流經青藏高原、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流入東海,沿途匯聚了700多條支流,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公裏,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20%。古代簡稱江,六朝以後才稱之為大江、長江。長江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和唐古拉山之間的青藏高原,位於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的西南部。這裏冰川分布廣泛,冰雪融水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海口,可以分為三段。四川宜賓之上,是上遊;湖北宜賓到宜昌是中遊;宜昌以下是下遊。上遊河段長約3500公裏,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水流長,水量大。根據“江源只在遠方”的原則,其最長的支流脫脫河應該是長江的正源。從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的那段叫通天河,長813公裏。河道寬闊,水流緩慢。從玉樹到宜賓,叫金沙江,古稱麗水。自北向南,穿過橫斷山脈,在雲南石鼓附近轉向東北,進入四川盆地,在宜賓匯入岷江,全長2300公裏。被稱為繼宜賓之後的長江。中遊長約1000公裏。因為它們流經四川盆地,所以通常被稱為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相當曲折。這條河從奉節的白蒂山到宜昌的南津關,穿過川鄂交界山區的大峽谷。自西向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合稱三峽,全長204公裏。沙灘上到處都是急流,河隙很大。自古被稱為長江天險。下遊段長約1850公裏,河落差小,水流緩,江面寬,壹般在2公裏以上,最窄處650米。河道十分曲折,尤其是湖北枝江至湖南城陵磯壹段,古稱荊江,有“九曲回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過多,每當汛期來臨,就容易造成洪水災害。自古以來就有“長江千裏,險在荊江”的說法。從宜昌到蕪湖,兩岸湖泊眾多,其中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河流進入江蘇後,因為山體阻力,繞過寧鎮山向東北。從下面的鎮江轉向蜀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如網,壹派水鄉鄉村的景象。河口寬達80公裏,呈現出河海相連的壯觀景色。長江兩岸有很多著名的大澤,風景優美,旅遊景點很多。因為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中遊有“天府之國”,下遊有“魚米之鄉”,物產豐富。雖然中華民族的搖籃在黃河流域,但據史書記載,滅殷後,其疆域南至長江流域。從那時起,黃河和長江流域成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發展的焦點。沿江有很多著名的城市,比如重慶、宜昌、武昌、南京、上海。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海峽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有許多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自古以來,長江幹支流就是我國南方水上交通的大動脈,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全長8萬多公裏。萬噸級船舶可達南京,3000噸級船舶可達漢口,1000噸級船舶可達重慶,500噸級船舶可達宜賓。

[河流]黃河

黃河是僅次於長江的中國第二長河,全長5464公裏。蜿蜒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向東流入渤海,沿途匯聚30余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流,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裏。中遊流經廣袤的黃土高原,眾多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匯入,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這條河是黃色的,因此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北麓的占宗列運河,海拔5400多米,周圍群山終年積雪。黃河源頭有壹片星海,是無數小湖的沼澤。出星海後入鄂陵湖、紮陵湖至瑪多,繞過積石山、西青山,過龍羊峽至青海貴德,全長1900裏。

[河流]黃河

壹百多公裏。上遊段從歸德到綏遠省河口鎮,全長1500多公裏。黃河在甘肅,經過很多大峽谷,匯聚了很多支流。中遊從河口鎮到玉瑾,全長1100多公裏。河水向南流,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奔湧而下,至壺口,地勢險峻,形成壺口瀑布,再經龍門峽至潼關,河道變寬,因秦分、洛河、瀟水支流匯合,水量大增。河道到潼關時被華山阻斷,轉向東,過三門峽到羅瑜,然後進入平原地區。下遊段從金夢至山東利津縣流入渤海,全長870多公裏。由於泥沙堆積,水流緩慢,兩岸築堤,成為“地上河”。

黃河源頭和上遊河段最曲折,中遊河段次之,下遊河段順直。從蘭州到潼關,河流繞過壹個長方形的三面,就是著名的河套,長約2000公裏。占領期間,下遊河道不確定。這條河有時在山東丘陵北部流入渤海,有時在山東丘陵南部流入黃海,相距500公裏。

黃河柳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壹。“藍田猿人”化石的發現證明,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在50萬至60萬年前就生活在陜西藍田縣。古代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得多,黃土疏松稀疏,有利於農耕,非常適合人類居住。5000多年前,黃河中下遊就出現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等省發現了1000多處遺址,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最有特色的是表面呈紅色、有彩色花紋的陶器,所以仰韶文化也被稱為彩陶文化。從殷墟的發現可以證明,中華民族在三千年前就在黃河中下遊建立了最古老的文明國家。歷史上黃河泛濫過城市。據記載,2000多年來,黃河下遊決堤1500多次,大規模改道26次。洪災區北至天津,南至江蘇、安徽,達25萬平方公裏。河水攜帶的沈積物總量平均每年超過16億公噸。由於下遊河段地勢較低,河道坡度平緩,流速降低,大量泥沙淤積在河床上,平均每年4億多公噸,其余泥沙流向河口,沖積成向大海延伸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填海造地20多平方公裏。黃河流域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乎占中國總人口的四分之壹,而耕地約占全國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