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寫起源很早,它把書寫的書寫發展到了壹個審美階段——它融合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和精神,它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感受(即真正意義上的書法感的形成)。記錄可考漢末至魏晉之間(約2世紀下半葉至4世紀)。但是,這並不是要忽視、淡化甚至否定以前書法藝術形式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中國文字的起源和具有藝術特色的早期作品的出現,都有其特殊性和時代性。就書法而言,雖然早期的文字中有象形字——甲骨文,但同壹個字的繁簡不同,筆畫也不同。但有對稱平衡的規律,也有用筆(刀)、結字、構圖的壹些規律因素。而且在線條的組織上,筆畫的首尾變化,呈現出了書法的意義和筆畫的意義。因此,可以說,前代書法藝術的產生和存在,不僅屬於書法史的範疇,而且是後人在藝術形式發展演變中借鑒和思考的重要範例。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壹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展現自己的發展。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書寫經歷了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真跡的演變。在書法的鼎盛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壹個新的境界。從篆書到簡草書、真書法,成為這壹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其藝術成就在唐代備受推崇。與此同時,唐代出現了壹批書法家,如余士南、歐陽詢、鈞燧良、顏真卿、劉公權等。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唐代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基礎上更加嚴謹和完善。如孫的《書譜》、的《書段》、和張彥遠的《法錄》都被後人奉為圭臬,對後世的書法理論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五代宋遼金元書法是對晉唐書法的追溯和繼承,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復雜的局面。書法家轉向用書法表達個人情感和興趣的軌道。出現了北宋的宋四家和元代的趙孟頫。書法理論也有所發展,出現了《墨池篇》、《書史》、《宣和書譜》、《莫寒誌》、《廣傳書霸》、《法書考》、《翰林》等理論著作。為當時及後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參考樣本和理論指導。
明代的書法藝術基本上是在宋元時期學了書法之後發展起來的。現在人們談及清代書法,都將其分為“帖學”和“銘學”兩個時期,大致以嘉慶道光年間為分期點。也就是說,在19世紀20年代之前,是鐵學時期,之後是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是另壹回事。但宋元以後,以二王書法為中心的所謂碑學時代,轉到了迄今為止的最低谷,不可否認的是,漢魏以前研究篆書的作者逐漸增多。此時名家輩出,各領風騷。此時的書法理論較前代更為成功,相繼產生了《舒筏》、《易談》、《舒簡》、《易洸談》等理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