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四年級上冊(1)“畫法角度”中畫法角度教學的反思,教材只展示了用量角器畫65度角。按照老的教學方法,老師只需要教學生如何用量角器畫65度角,然後就可以花大量的時間練習鞏固。這樣的教學只能讓學生成為熟練的技術人員,但心智並沒有得到開發。如何激活教材,讓課堂學習真正“以學生為本”?如何體現學生的探究?我嘗試做了以下探索:
1.開發教材,為學生傳遞新知識搭建平臺。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要具有現實性、意義性和挑戰性,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
所以,我讓學生發現、探索和創造他們自己的方法。但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支持,活動“用壹個三角形可以畫出哪些角?”應運而生。這種開放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生在運算活動中體會到了畫角的本質:先找壹個已知度數的對應角,再畫出來。知道了為什麽,更復雜的探究活動就有了方向:在量角器上找到65°的角度,先用可移動的角度擺動,然後試著在紙上畫出來,再借助量角器畫出來。教師只有對教材有了深刻的把握,才能找到新知識建構的生長點,並巧妙地使學生順利地進行新舊知識的遷移,從而使自主學習成為可能。
2.開拓時空,促進學生主動感知。
學習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玩,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學習,因為這樣的理解更深刻。“我們畫個65°角吧!”挑戰性的問題壹拋出,剛剛白熱化的課堂就變得安靜下來,學生進入壹種“虛心但不被允許”的境地。“要求學生觀察老師提供的學習工具。能得到什麽啟發?”同學們看到了量角器上的65°角,他們找到了畫角的好幫手——量角器。寂靜之後的教室,充滿了思想的碰撞。在相互啟迪中,誕生了各種巧妙的方法。學生享受著獨立感知、發現和創造的快樂,課堂也因此充滿了生機。
對四年級上冊《畫角》教學的反思2這節課是本單元的最後壹課,尤其是在學生已經知道角度並能測量角度之後。在這壹課中,我將角度分類,並把它們畫在壹起。課前擔心教學內容太多,擔心學不完。沒想到今天這門課順利完成了。角的分類進行的很快,因為很多同學已經建立了平角和圓角的概念。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了角度的繪制上。
這堂課,我采取學生自學的形式。因為學生已經有了測量角度的基礎,都是通過課堂自學知道角度的畫法。自學後,我指導學生總結畫角的要點:壹條射線,兩條重合,找準度,畫好另壹邊。只有少數個別學生有困難。這個時候我會扮演壹個團體的角色去幫助這些孩子。在展示環節,我充分讓學生展示不同開口方向和大小的角度的畫法,找出刻度標註錯誤的現象,引導學生分析並找出錯誤的原因。然後著重於正確區分內部尺度和外部尺度,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
反思:因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多,所以這節課結束時設計的壹個拓展提高的環節是讓學生用壹對三角尺畫出設定度數的角度,但是這個練習並沒有進行。我覺得分兩個班的話效果會更好。期待明天的實踐看到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今天的知識。
對四年級上冊畫角教學的思考3 1。在新課教學中引入不同類型的角,讓學生感到輕松,沒有學習負擔。老師再提出畫壹個60°角,逐漸把問題引向深入,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又點燃了思維的火花。老師沒有說幾句話,只是以問題為導向,始終站在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角度,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教學理念。當學生的靈感和創造力被調動起來的時候,老師還是沒有講,但是當所有的學生都渴望表達自己的時候,就順應了學生的表達欲,讓大家在紙上畫畫。讓所有學生的創作激情得到釋放。而不是讓少數尖子生表現自己,讓大部分學生被動觀望,真正做到教學為全民。學生畫60度角之前,老師的提示用得好。妳可以畫畫,但是妳要把妳的好方法介紹給大家。這句話會進壹步啟發學生邊畫角邊思考。不僅要會畫,還要把如何畫60度角的過程表達出來,給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
2.在這次教學中,老師壹步步提出問題。老師沒有自問自答,而是迫不及待地講述操作方法。而是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然後去總結。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人”地位,展示了數學的魅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四年級第壹冊《畫角》教學的思考4 1,心理素質。
面對這麽多老師上課,孩子們壹如既往的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自己不同的想法。看到他們自信滿滿的精神狀態,我為他們感到高興。但是妳自己呢?從壹開始,我就處於壹種迷茫的狀態。看到同學們在黑板上畫的40度角,我腦子壹熱,心想:怎麽會和我讓他們試畫的角數壹樣呢?其實第壹次嘗試是畫30度角,第二次嘗試是畫40度角。但當時我看得入迷,忘了讓學生講三角尺每個角的度數,就讓學生先試著畫壹個40度角,第二遍再畫壹個30度角。後來我也讓學生復習三角尺每個角的度數,但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很混亂。
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可以直接影響壹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這些年來,只要有人上課,尤其是領導在場,沒有壹節課是滿意的。每次講課後都會痛很久,但這次,我沒有痛的感覺,也很開心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裏。
我總是對孩子說:“妳能行的”,“妳是最棒的”,“我相信妳”。這些話讓很多孩子充滿自信,對自己的學習充滿希望。為什麽我不能這樣鼓勵自己?我真的相信,只要我堅持不懈的努力,我的各方面素質都會得到提高,我的數學課壹定會取得優質高效的成績。
2.問題設置。
在課堂上,面對老師的提問,孩子沒有積極思考,或者孩子的回答偏離了教學的核心,答非所問,這壹定是老師提問的問題。在“畫角”課上,我設置了這樣壹個問題“妳能用三角尺畫出那些角嗎?”壹個小朋友說:“妳可以畫銳角、直角、鈍角、直角、圓角。”當時我很疑惑。我該怎麽回答這個問題呢?為什麽不是“30,60,90,45”?孩子們也在下面吵了起來。有的說圓角不能用三角尺畫,有的說圓角可以畫。我當時想不出怎麽用三角尺拼圓角,就奇怪地問小朋友怎麽畫。孩子們壹定是被我的表情影響而陷入了沈默。最後,我不得不告訴孩子們,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再說,然後就過去了。這個意外的發生是因為我的問題針對性不夠,不夠具體。結果孩子們的回答並不是預設的結果。如果妳問“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畫出多少度的角?”我覺得不會有並發癥。
課堂提問壹定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來設計,提問要清晰具體,讓孩子有明確的思考方向。這些我以前都知道,只是知道,沒有感覺。今天課堂上的這個意外讓我意識到,課堂提問也是壹門科學,也是壹門藝術,問得好,問得巧,教學就有效果,孩子的思維就得到發展,讓孩子變得聰明,否則,就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3.教室壹代。
課堂的生成可分為預設生成和非預設生成。非預設生成是指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中獲得的學習材料、思維成果和結論,是教師事先沒有預料到的;簡單來說,就是指超出老師預設的有意義的學習生成。“畫角”這壹課,畫了壹個40度角後,我讓同學們匯報。有個小朋友說了這個畫法:先畫壹個點,量角器的中心點和這個點重合,然後指向0刻度線和40,再把線連起來畫壹個40的角。他的畫法結果是對的,但是不符合課本上畫角的步驟。雖然我當時誇他是個有思想的孩子,但對他的繪畫方法並不確定。在後來的討論中,這也成為了壹個討論的焦點。有的老師覺得這樣做可以,有的老師覺得不規範。
課後我查了資料,網上咨詢了壹些老師。最後確定這樣畫角是可以的。只是我沒有在課堂上抓住機會,處理得當。如果當時我肯定了孩子的畫法,告訴孩子“其實妳的畫法和書上的壹樣。首先確定的第壹個點是射線的端點,即角度的頂點。與0度刻度線和40度刻度線對齊的兩個點確定兩條射線的位置,即角度的兩邊。只是書上先畫了壹條射線,妳先通過點確定了射線的位置再畫射線。這樣的分析把孩子的思維和教材中的畫法聯系起來,讓孩子對對角線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壹代之所以處理不到位,其實是教師專業知識的缺失。看來要學的還有很多。